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對付,俠士喜歡最著之歸隱江湖,但朱元璋規定只准一類人穿戴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對付,俠士喜歡最著之歸隱江湖,但朱元璋規定只准一類人穿戴

古人雨天穿什麼出行?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近來,全國各地暴雨成災,導致各地「看海」,給大家出行帶了很大的困難,雨具紛紛上身。

古人遇到這樣的天氣,穿什麼出行?從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古人雖無現代工藝的雨具,但是出行一樣有防雨用品,身披有「襏襫」、「油衣」,頭戴有「斗笠」、「油帽」,腳穿有「油靴」、「油鞋」……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對付,俠士喜歡最著之歸隱江湖,但朱元璋規定只准一類人穿戴

(各地暴雨成災,圖為廣西一地商鋪被淹)

我周四(2017年06月29日)《北京晚報·五色土》「一方鉤沉」專欄,專門談古人雨天出行的用具選擇。這篇文章主要來說說蓑衣和雨笠。

大家現在雨天最常用的用具是雨衣,古人也有類似的御雨用品,先秦時稱為「襏襫」。襏襫念bó shì,這是中國古人最早使用、使用範圍最廣的原始雨衣。

《國語·齊語》「管仲對桓公以霸術」條里提到了這種雨衣:「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襏襫,沾體途足,暴其髮膚, 盡其四支之敏,以從事于田野。」

這是齊國農民遇雨天做農活時的裝束,從管仲所述來看,襏襫的防雨效果似乎不是太理想的,農民雖然身著襏襫,但身體還是被雨水打濕了。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對付,俠士喜歡最著之歸隱江湖,但朱元璋規定只准一類人穿戴

(台北故宮藏五代《雪漁圖》中披蓑得形象)

襏襫,就是後來通稱的「蓑衣」。三國時吳國學者韋昭釋之為「蓑襞衣也」,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部》「故蓑衣」說得更具體:「蓑草結衣,御雨之具。」清郝懿行《證俗文》亦稱:「案襏襫,農家以御雨,即今蓑衣。」

襏襫是什麼材料製作的?據宋羅願《爾雅翼》,「襏襫以莎草為之,今人作笠,亦多編筍皮及箬葉為之;其台為衣,編之若甲,毿毿而垂,故雨順注而下。」

莎草即苔草,是一種多年草本植物,莖為實心,呈三棱形;葉片為線形,表皮寬而光滑,防水性能強。用莎草編的襏襫又稱「莎衣」,有很好的泄水、御雨效果。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對付,俠士喜歡最著之歸隱江湖,但朱元璋規定只准一類人穿戴

(明《三才圖會》中的蓑與笠)

除了莎草,蒲葵也是製作襏襫的上好材料。蒲葵是棕櫚科常綠喬木,生長於南方 。其葉似棕櫚,掌狀分裂,呈扇面形,在無電扇、空調年代,人們常用的蒲扇,就是用蒲葵製作的。

蒲葵做的襏襫俗稱「葵衣」,清李調元《南越筆記》稱:「按粵俗,以葵衣御雨。《通志》云:新會蒲葵,其本作扇,其末作蓑笠、蕈席。又有一種油葵,出陽江恩平,性柔,止可作蓑笠。」

利用蒲葵製作雨具,在先秦時已很流行,《國語》中所謂「首戴茅蒲」,茅蒲就是用蒲葵製作的戴在頭上的防雨帽子。

《南越筆記》中所謂「末作蓑笠」一說,是古人製作蓑衣時另一種材料選擇,就是用棕櫚葉基部的纖維,俗稱「棕衣」的材料來製作蓑衣。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對付,俠士喜歡最著之歸隱江湖,但朱元璋規定只准一類人穿戴

(蓑衣仍是現代農民常用雨衣,圖為現代製作現場)

襏襫與傘蓋一類御雨用具相比,不只避雨效果好,安全,而且活動自由,空出的兩隻手可以幹活。不只農民雨天喜歡穿,漁夫雨雪天垂釣時也常披之。晚唐詩人鄭谷《雪中偶題》寫道:「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蓑衣是古代釣魚愛好者必置裝備。唐農學家、詩人陸龜蒙《奉和襲美添漁具五篇·蓑衣》詩稱:「山前度微雨,不廢小澗漁。上有青襏襫,下有新腒疏……」

不少古畫中,釣魚者都是持竿披蓑形象,就是這麼一回事。

明清時,到了眼下這樣的多雨季節,一般人出行帶蓑衣。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中記載當時一條流行諺語:「上風皇,下風隘,無蓑衣,莫出門。」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對付,俠士喜歡最著之歸隱江湖,但朱元璋規定只准一類人穿戴

(披蓑衣插秧的現代農民兄弟)

與現代雨衣不一樣,古人穿的蓑衣不帶帽子,故雨天出行還要戴「笠」一類雨帽。清蒲松齡《日用俗字·莊農章》即稱:「蒲笠蓑衣防備雨。」

「笠」又稱「笠帽」,形狀有方圓之分。材料與製作蓑衣差不多,用草編織的叫「草笠,用蒲葵編的叫「蒲笠」,另外還有「竹笠」、「棕笠」、「藤笠」、「氈笠」等,都因製作材料得名。

笠是晴雨兩用帽,遮陽用叫「涼笠」,蔽雨則稱「雨笠」。中國人雨天戴笠,其年代與穿蓑衣一樣久遠。《詩經》中多處提到先秦人穿蓑戴笠的情況——

《良耜》詩:「其饟伊黍,其笠伊糾」;

《無羊》詩:「爾牧來思,何蓑何笠」。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對付,俠士喜歡最著之歸隱江湖,但朱元璋規定只准一類人穿戴

(頭戴笠帽的船民)

在早期,草笠被稱為「黃冠」,老百姓只能扎巾,不能戴笠。而在明朝一度正好相反,有點身份的人不準戴笠,只能扎巾。

此即《明史·輿服志三》所記載的:「今農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親農業者不許。」也就是說,城市人是不能戴笠帽的。

這條款是朱元璋當皇帝時規定的。明朝為何出此規定?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部》「敗天公」條里的說法道出了真相:「笠,乃賤者御雨之具。」

原來,朱元璋是出於規範社會等級、秩序的考慮,穿蓑衣象徵社會最低層、地位低賤。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對付,俠士喜歡最著之歸隱江湖,但朱元璋規定只准一類人穿戴

(趙本山飾演的江湖人形象,披蓑戴笠)

戴笠是古代農夫、漁夫、樵夫這類下層勞動者的形象。但在唐朝,不少文人逸士也喜歡戴笠,視之為超塵脫俗的「雅服」。

唐詩人陳陶《避世翁》詩稱:「海上一蓑笠,終年垂釣絲。」逐漸地,蓑衣、斗笠成了古代的「隱士服」,好多人一襲蓑衣一斗笠,歸隱江湖,辭絕塵囂。

古人出行遇到暴雨天有蓑笠可以對付,俠士喜歡最著之歸隱江湖,但朱元璋規定只准一類人穿戴

(《三才圖會》中戴笠的釣鱉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梧桐樹下戲鳳凰 的精彩文章:

中國南方人先吃雞,還是北方人先吃雞?多處考古新發現得出了結論
古代一學子考中進士後花重金找樂,誰知是騙局,學子接著的做法也讓人意外
現代美女喜歡的一種髮式,在上古時就流行了,傳與一個醜女有關,原本用來掩飾缺陷的
考古專家從挖出的人類遺骸上發現一奇怪現象,不少人在性成熟期牙齒被人為敲掉,為什麼要這樣?
一學子考中後花重金招妓,誰知是騙局,而學子的做法更讓人意外

TAG:梧桐樹下戲鳳凰 |

您可能感興趣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曹全碑隸書集字」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文學原創·蓑笠翁老師古詩新韻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