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發怒前那一秒 最能體現修為的深淺 涵養的高低

發怒前那一秒 最能體現修為的深淺 涵養的高低

孔子之門,弟子三千,賢人也有七十二,孔子卻獨稱顏回為好學。

魯哀公問孔子:「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自從顏回去世,就再也沒有見過好學者了。

可見在孔子心目中,「好學」是個很高的標準。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即使是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莊,也一定有像孔子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是沒有像孔子那樣好學的人。

像《詩經》、《尚書》六藝這些學問,三千弟子並非沒有學習,也不是不懂,那麼為何只有顏回被孔子稱為好學,那他所學到底是什麼呢?

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在《顏子所好何學論》一文中給出了答案:「學以至聖人之道也。」

聖人之道並非不可及,可學而至。

顏回所學聖人之道,對於我們今天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其為學大旨為:明諸心,知所往,力行以求至。

明諸心,知所往

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迴向孔子請如何是「仁」,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具體來說,就要做到在視聽言動這些方面都尊禮而行。

仁是孔子學說的根本原則,是關鍵所在。

顏回能夠抓住重點,直擊要害,首先確定學問的根本方向和目標,如此,方能在紛繁複雜的事物中保持自身的清醒,立定腳跟。知道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麼,明白自己將要到那裡去,這是每個人都應該首先認真思考的人生大問題。

王陽明十一歲時,嘗問塾師:「何為第一等事?」

塾師答曰:「惟讀書等第耳。」

他卻認為:「等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王陽明少年時便立志學做聖賢,如此才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矢志不渝,終成聖賢事業。

力行以求至

儒學是一門講求實踐的學問,不能單純坐而論道,還需要在事上磨鍊一番。

孔子曾經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只要明白了什麼是善的、好的,沒有不去做的,有了錯誤立即改正,絕不犯第二次。

「不遷怒」即不將自身的憤怒遷移到他人身上,這很不容易。

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免不了看誰都不順眼。但就是在這樣的不起眼的地方,見出修為的深淺,涵養的程度。

當然這一切都不是天生地造,需要經過一番刻苦修鍊。

程顥在答覆張載如何定性的書信中就曾提到:「夫人之情,易發而難制,惟怒為甚。第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於道亦思過半矣。」

人的情感中怒氣是最容易發生而又難以消除的,如果能在發怒時暫時忘記怒氣,停下來思考一下事情的是非道理,能做到這一點,對於修道而言,也算是參悟過半了。這就是切實的修養功夫。

後人總以為聖人是生而知之,不可學,所以就放棄成聖成賢之道。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辭為追求,喪失了學問的根本。

顏回的為學方法啟示我們,聖人可學而至,聖學也不離人倫日用之間,平常的很,只要我們立志向學,定有所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20大家規家訓 持家、旺家、傳家
中醫說「范進中舉」:榜上有名固可喜 莫失一顆平常心
離這種人遠點 哪怕恩重如山
600餘名士92宰相 「中古第一望族」琅琊王氏
「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下馬石前 彰顯教育的尊嚴!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封神演義,燃燈道人的修為有多高?從一盞燈就能看出
火影里很不起眼的一個忍具,抵得上三代火影一生修為!
故事:渡劫期大神飛升失敗,一覺醒來卻重生,變成了一個沒有任何修為的菜雞
金庸筆下最可愛的一位少林高僧,武功當世第一,修為遠超掃地僧
為什麼有修行人修了很多年沒有效果,也沒有提高修為的層次?
這樣的修為高嗎?
一個人的才能固然重要,人品修為也不可缺失!
衛生間裝修為什麼要把蹲坑高度抬高?問完師傅,才知用處太大了
太極拳重在內外兼修,修為的高度,決定拳的層次
他是金庸小說中武功修為最高的人,卻一直沒能成為主角!
命好的人,有這五個修為
風水的好壞都在自己的修為,好風水,是自己養成的!
為啥五百年前的小白像蛟龍,後來卻只是條白蛇?並非是修為不夠高
金庸小說被高估的功法,幾百年修為只能克敵一丈,連後人都不想學
熬,是一種修為,忍,是一種涵養
當初裝修為了省錢,衛生間這幾個問題沒處理好,入住後操碎了心
風雲漫畫,無名在劍道上的修為是最高,為什麼他一直都被反派虐?
封神演義,雲霄娘娘廢了十二金仙的修為後,為什麼感到進退兩難
修為不高,二婚少不了的生肖
做一個真正有修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