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馬勇|慈禧光緒關係解

馬勇|慈禧光緒關係解

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慈禧太后是一個繞不開的重要人物。但對於她的認知,自其生前直至現在,眾說紛紜見仁見智。尤其是她與光緒帝的關係,更是被各種傳言所困擾,始終得不到一個公平合理的解釋。這種情形的發生,原本是朝代更迭期常見現象,惟獨沒有想到的是,清朝終結後,政治一直上不了軌道,晚清這段歷史,始終在傳聞疑似之間,再加上階級鬥爭、陰謀史觀作祟,加上中國人對野史、筆記、傳聞、傳奇等一切非正史的特殊癖好,慈禧與光緒的關係,越說越熱鬧。許多原本並不被史家當真的傳聞,大有逐步做實的趨勢。

為什麼是載湉

慈禧太后在晚清政治格局中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因為她是咸豐帝的皇后,生下一個兒子,而且是咸豐帝惟一的兒子。母以子貴。慈禧太后在咸豐帝不幸病逝後,理所當然負起了大清王朝的政治責任,畢竟要為他們年幼兒子看住江山。

咸豐帝

咸豐帝去世於1861年8月22日,時年三十歲。慈禧太后生於1835年,此時滿打滿算二十六歲。他們的兒子,也就是同治帝生於1856年,此時只有五周。所以,咸豐帝臨終前發布一道諭旨,在小皇帝長大成人親政前,一方面由肅順等八位重臣「贊襄政務」,一方面讓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參與了部分政務的決策。

不過,咸豐帝的安排並沒有執行下去,或許是因為顧命大臣專權,或許因為六皇叔恭親王奕不在八大臣之內。總而言之,恭親王奕聯合兩位太后發動政變,抓捕了「八人幫」,重構清廷權力結構,恭親王奕以議政王身份統管朝廷日常事務,兩位太后一方面照料小皇帝,一方面在小皇帝成人親政前,代替小皇帝垂簾聽政,擁有重大決策同意或否定的權力。

日月如梭,十年時間一晃而過。1872年,小皇帝同治十七歲了,長大成人了,也應該親政了。慈禧太后經過這些年的辛勞,也準備撤簾歸政,頤養天年,至少準備歇歇肩了。然而遺憾的是,僅僅三年時間,慈禧太后這個獨生子,咸豐帝的惟一龍種同治帝竟然於1875年一命嗚呼,英年早逝,年僅十九。

這一年,慈禧太后年四十,正應了中國一句老話,女人的最大不幸是青年喪夫,中年喪子。這兩件不幸都被慈禧太后遇到了。這真是慈禧太后生命中最大的缺憾,是無論多少榮華富貴也無法抵償的。

慈禧太后是一個不幸的女人,更是一個不幸的母親。再往深層說,慈禧太后還是一個不太合格的母親,她沒有教育好自己的這個親生獨子,就像許多年輕寡婦一樣,她總是覺得自己的兒子這麼小就失去了父親,太可憐了,因而不敢管教,不願管教,不讓別人管教,等到孩子長大了,發現應該管教了,結果孩子不讓管了,我行我素。

太后的縱容讓同治帝養成了不少壞毛病,尤其是小皇帝在宮中遇到一些不三不四的壞孩子,如恭親王之子載澂、翰林院侍讀王慶祺等。他們說不上誰影響了誰,他們在一起不求上進,不走正道,專求享樂,整日里嬉戲游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據說,同治帝小小年齡,耽溺男寵,常常在小太監、載澂、王慶祺陪伴下溜出皇宮,微服冶遊,整夜在南城琉璃廠、八大胡同等處一些茶園酒肆、青樓妓院、花街柳巷盤桓,狎邪淫樂,流連忘返,漸漸走上墮落之路,往往直至第二天早朝時方才鬼不知神不覺潛回宮中,以致有時召見軍機大臣時還處在醉酒狀態,言語失次,且偶爾不知不覺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不堪入耳。

小皇帝南城微服冶遊是個人愛好,不過他也清楚知道自己貴為皇上這樣做並不好,至少他還只是一個小皇帝,沒有像他的祖上康熙大帝、乾隆大帝那樣建立赫赫功績,因而還沒有資格將個人嗜好變成韻事風流。小皇帝擔心在娛樂場所遇到熟人,特別是擔心遇到長輩或「眾愛卿」,因此他們這幾個還沒有成年的孩子不敢去那些高檔場所,只能在一些比較低檔的「路邊小店」盤桓,在下等私娼妓館消費。

同治帝

同治帝英年早逝,官方公布的病情是天花,民間一直傳言是梅毒。這方面的討論已經很多了,但是不管怎麼說,同治帝之死對慈禧太后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是做母親的失敗,由此也就規定了後面的故事。

咸豐帝與慈禧太后的獨苗沒有了,而且沒有留下龍種,無人承繼香火。大清王朝還得繼續,誰來接班成為一個問題,也衍生出來一系列傳言、分析。

不過,如果謹記那時「家天下」背景,謹記此時的天下還是咸豐帝留下來的。慈禧太后的權力來源於咸豐帝,同治帝的權力來源於咸豐帝。現在,新的接班人,還必須依照這個原則去尋找,看看哪一個孩子與咸豐帝血緣最近。

咸豐帝最有力量的弟弟無疑是恭親王奕,恭親王的兒子載澂年齡與同治帝相當,最為合適。惟一的缺陷,也是致命缺陷是載澂是同治帝的玩伴,同治帝走上這條不歸路,載澂即便沒有直接責任,但在慈禧太后、恭親王這些長輩看來就是不爭氣。恭親王家的,就這樣很簡單的排除了。

恭親王之外,咸豐帝還有一個七弟奕譞。醇親王奕譞在十幾年前「抓捕八人幫」時貢獻很大,與慈禧太后的關係也不錯,因為他的太太就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

醇親王奕譞與慈禧太后的妹妹此時有一個兒子曰載湉。載湉生於1871年,此時僅五歲。如果就血緣關係而論,載湉是咸豐帝的親侄子,是兒子之外最近的後輩;假如從慈禧太后方面說,載湉是太后的親外甥,也是除了兒子之外最親近的晚輩。雙重親近使載湉成為最合適的人選,還有一層因素是載湉的年齡只有四五歲,還有可塑的潛質,不像恭親王的兒子載澂,已經成人,已經有了價值觀,甚至已經養成了某些惡習。

載湉成為同治帝的接班人,就這樣簡單。

少年天子

1875年2月25日,年幼的載湉正式接到宮中,接替剛剛過世的同治帝,年號光緒,是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

青年喪夫,中年喪子的慈禧太后對於這個過繼過來的小皇帝是真情實意的,她們母子之間的感情決非那些政治上的反對者,特別是戊戌後政治反對者所說的那樣勢不兩立視若仇讎。果真如此,在任何一個時間段,憑藉慈禧太后的權勢和決斷,她可以坦然找到理由撤換這個小皇帝。

當然,也正如許多領養孩子的中年婦女一樣,慈禧太后和小皇帝在很多年的相處中不可能對所有問題都看法一致,正常的意見分歧即便是親生母子也在所難免,這並不以親生非親生為依據。不過,如果從日常情理層面去理解他們母子關係,由於光緒帝清楚知道自己是領養的,也知道自己在家、國兩個方面將要擔負的責任,更知道他的這一切都太后給的,因而他對太后尊敬、敬畏、敬仰、佩服乃至感恩戴德,都是可以理解的,對於太后交的代乃至每一句話,皇上都會照單全收,認真執行,因而其性格或者說其生活習慣中慢慢養成了對慈禧太后的高度依賴,凡事總會以慈禧太后的意志為意志,並沒有養成怎樣的反叛精神。在這一點上,領養的光緒帝和親生子同治帝,對於慈禧太后來說並沒有本質差別,所謂視同己出,不過如此。

任何人不可能從不犯錯,但是一個人在同一個問題上反覆犯錯的情形也不多。聰明如慈禧太后者,當然知道自己在同治帝培養問題上的失誤,太過於可憐這個沒有爹爹的孩子,不敢管不願管,結果是害了這個孩子。逝者已矣,一切從新開始。看著聰明伶俐的載湉,慈禧太后自然想到過往的教訓,總在想法彌補,絕對不願重蹈歷史覆轍。慈禧太后為載湉請來全國最好的老師,進行最嚴格的道德品質的訓練,接受最好的文化教育。在慈禧太后內心深處,她絕對不能容忍小皇帝成為同治帝那樣的紈絝,發誓要將小皇帝培養成一代明君,不僅要守住大清萬年基業,而且要像列祖列宗那樣發憤為雄,重建輝煌。

光緒帝是慈禧太后的養子,是大清的未來主子,也是老太太下半生的全部希望和寄託,慈禧太后不願繼續嬌慣這個孩子,從人之常情很容易理解,這是母親的本能。而且,慈禧太后也沒有非常自私地處理與這位未來國家主子的關係,她在小皇帝進宮不久,就開始刻意提拔小皇帝親生父親醇親王,到了1884年,因中法戰爭等一系列問題,用醇親王取代恭親王,成為軍機處首席軍機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領班大臣,全權掌控大清國日常政務。直至1891年去世,醇親王一直位於權力中樞,而此時光緒帝已親政,權力過渡也沒有什麼波折,所以我們不必聽信康有為等人在1898年後傳播的故事,不要相信兩宮之間不共戴天視若仇讎。慈禧太后、恭親王、醇親王,就是簡單的叔嫂關係,他們的活動,都是以道光帝—咸豐帝這樣一個血緣關係為軸心,因而即便有言語衝突,有利益衝突,吵過架,罵過娘,說到底,所有的事情,還是他們自家的事情,與別人無關。

年輕的小皇帝接受了清朝歷代皇帝,甚至可能是中國帝制時代歷代皇帝中最好的教育,他的知識素養是清朝皇帝中最棒的。1886年,十年苦讀使小皇帝思想境界、知識積累有了很大提升,一個優秀的君主形象漸露端倪。這一年,年過半百(五十一歲)的慈禧太后已經執掌政權二十多年了,有點厭倦了,而小皇帝的也能夠處理事務了,所以慈禧太后正式提出撤簾,讓小皇帝親政。

在慈禧太后的年代,人到七十古來稀。年過半百,掌權二十幾年了,即便像許多從未掌握過權力的人惡意推測的那樣,慈禧太后對權力有著本能的興趣,二十幾年日復一日,也早已厭倦了。慈禧太后說撤簾,不必懷疑她的虛情假意,因為按照她的權勢,她什麼都不說,也沒有人敢向她提出撤簾。

1886年7月11日(清光緒十二年六月十日),慈禧太后在宮中召見小皇帝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禮親王世鐸等滿洲貴族當家人;陪同召見的還有小皇帝。會議主旨就是商量慈禧太后不再垂簾聽政,將大清國日常事務處置權還給小皇帝。

據記錄,當天會議後發布懿旨說,十幾年前小皇帝即位時只有三歲,實在太小,無法親政,大清王朝一切用人行政,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秉承,所以那時不得已允准廷臣之請,垂簾聽政,並鄭重約定一旦小皇帝典學有成,即行親政。現在十二年過去了,小皇帝孜孜念典,德業日新,長大成人了,能親自批閱奏章,論斷古今,剖決是非,權衡允當。慈禧太后在懿旨中表示遵守當年約定擇期歸政,請欽天監選擇吉期,於明年某時刻舉行皇帝親政典禮。

慈禧太后的建議並沒有在這次會議上得到完美執行,當她宣布撤簾決定後,小皇帝當即長跪懇辭,醇親王、禮親王等也覺得太后的決定太突然太匆忙,太后從此不再理政,恐怕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小皇帝畢竟還是太年輕。醇親王、禮親王建議,慈禧太后確實二十多年如一日太累了,確實應該休息了,但此次最好不要一次性辭掉所有的事情,為大清國,也為小皇帝考慮,應該扶上馬送一程,讓小皇帝在實踐中繼續提高,逐漸接管政務,或許更合適些。

醇親王、禮親王的建議,以及小皇帝的懇請,並沒有使慈禧太后的決心有所動搖,她表示十二年前「垂簾聽政」乃非常之舉,本屬一時權宜。現在皇上既然典學有成,正宜與內外臣工勤求治理,宏濟時艱,自應遵從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七日懿旨約定,即行親政,以慰深宮期望之意。壇廟大祀,皇上均應親詣行禮,以昭誠敬。太后的決定不再改變,仍命各方面繼續準備,並命欽天監於明年正月內選擇吉期,舉行親政典禮,所有應行事宜及應復舊制之處,命各相關衙門敬謹查明成案與慣例,奏明辦理。

據翁同龢日記,慈禧太后沒有理會醇親王等人從緩歸政的請求,醇親王遂找翁同龢、孫毓汶以及軍機處同仁商量辦法。商量的結果,大家覺得一方面應該尊重太后的決定,同意小皇帝親政,另一方面建議太后不妨考慮一個歸政過渡期,在未來幾年時間逐漸地將權力交給小皇帝。

各方面的建議不能不引起慈禧太后的憂慮,畢竟一個大國的治理也非兒戲。7月19日,慈禧太后發布了一道懿旨,同意在小皇帝親政後再訓政數年,在重大問題上幫助小皇帝把關。

皇太后與皇上的分歧

慈禧太后在各方建議下收回成命,答應在光緒帝親政後繼續訓政若干年。這個決定就各方本意來說不必惡意解讀,但這個決定確實為中國政治的後續發展留下了巨大變數,使帝制時代皇權中心的惟一性發生問題,所謂帝黨與後黨就此發生。

王朝政治的本質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老皇帝不在了,新皇帝上來了,老臣們自覺請辭,為新皇帝重建班底提供方便。假如有個別老臣不識相,或者新皇帝一定要樹威,或許也會拿一兩個老臣殺雞儆猴,震懾諸臣。

現在留下了一個過渡期,也就是在新的皇權中心之外還有一個太上皇。這種情形在帝制時代並不多見,只有乾隆大帝實在不好意思突破乃族康熙爺的六十年執政期,繼續當了三年「太上皇」。等到太上皇病逝,新皇帝迅即大開殺戒,拿乾隆爺的寵臣和珅樹威。

歷史教訓無法忘記,追隨慈禧太后幾十年的老臣如李鴻章等自然不會迅即轉身成為新皇帝的寵臣,但又不是所有大臣都能守住這微妙的界限,比如張蔭桓,他過去就是慈禧太后相當信賴的大臣,當然新皇帝對張蔭桓的能力也非常欣賞。但是如何處理皇太后與新皇帝之間的關係,張蔭桓確實很為難,他後來被算作帝黨成員,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因為張蔭桓工作太賣力,太能幹。

張蔭桓

由此可見,所謂「後黨」可能是沒有的,只是一撥老臣面對這樣的局面既不能退職,也不能放開手腳,只能繼續與太后親近,聽天由命。但是,所謂「帝黨」,是真有的,儘管與新皇帝可能毫無關係。

帝黨,顧名思義就是圍繞皇帝身邊的人,他們期待新皇帝將來全面掌權時干一番事業,因此他們在過渡期自覺不自覺為皇帝物色班底,一批「政治邊緣人」也就在這個特殊的過渡期漸漸聚集到了皇帝的周圍。帝黨的領袖,大致而言就是皇帝的老師翁同龢。

翁同龢應該屬於真正的後黨,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欣賞,他不可能那麼長時間充當皇帝的老師,與皇帝朝夕相處。但他又太愛這個學生了,他太希望這個學生能夠成就一番盛世偉業了。他或許沒有什麼私心與惡意,但在過渡期他確實為皇上盡心儘力,物色人才,文廷式、張蔭桓、康有為等,都與翁同龢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

圍繞在皇帝身邊的這批人並不是什麼壞人,他們確實希望年輕的皇上能夠將這個引領至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但是怎樣引領,方向何在,這些人並沒有什麼新的見解,如果讀讀康有為在光緒帝親政那一年(1888年)寫的《上清帝第一書》,可以發現他們的見解並沒有多少新因素,他們所能想到的,還是新皇帝怎樣漸漸樹立自己的威望,怎樣儘快成為人們信服的一代明君。

新主樹威不外乎內外兩種方式,對內如當年誅殺和珅、抓捕顧命八大臣;對外,就是開疆拓土。當時的政治格局,既然是政治交接的過渡期,光緒帝不可能去抓捕太后的老臣,他甚至想都沒有這樣想。對外,開疆拓土並不是那麼容易,也沒有機會。但是過去幾十年經濟持續增長所留存的家底,使帝黨中堅感到或許不必再像過去那樣處理外部事物,韜光養晦無所作為,丟掉了琉球以及南部邊陲的全部屬國。這是新皇帝惟一能發力的方向。

按照這個思路,新皇帝接手幾年後終於引爆了中日甲午戰爭。這場戰爭與十年前的中法之戰一樣,都是為了屬國的前途而戰。十年前,中國以宗主國的身份履行責任,派軍隊與法國軍隊打了一場,在獲取軍事上的優勢之後還是體面收場,同意越南獨立,其實就是同意越南解除與中國的宗藩關係。

朝鮮是中國最後一個屬國,中國之所以此時又要為朝鮮前途而戰,除了日本支持朝鮮獨立外,還有一個背景是朝鮮距離中國的政治中心北京太近。朝鮮獨立,意味著不再是中國的藩屬。朝鮮不再是中國的藩屬,就沒有辦法像過去那樣幫中國守大門,中國的國防外線就徹底崩潰。

很顯然,此時的中國,決策者不清楚時代的變化,忘記了近代戰爭已經使國防外線毫無意義,1840年,英國幾千人可以在東南地區橫衝直闖;1860年,英法聯軍不過萬人,就可以長驅直入,打進北京。新時代的地緣政治不應該是原來那種玩法了,所謂宗藩體制,早已過時,中國與這些屬國究竟應該建立怎樣的關係,直至最後一個屬國丟掉,中國人也沒有弄明白。

甲午戰爭以中國的完敗而結束,割地賠款,是有清兩百多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奇恥大辱,其損失不知高出《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多少倍。惟一的好處,也與兩次鴉片戰爭一樣,都是由外部屈辱引導內部的變動,而且篤定向好的方向進步。這是近代中國進步非常奇怪的現象。

慈禧太后參與了甲午戰爭的決策過程,但是很明顯,不論戰前或戰中,還是善後,慈禧太后都沒有大包大攬一言九鼎,而是盡量讓光緒帝作主。所以不管這場戰爭的結局怎樣,也不管帝黨後黨如何紛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慈禧太后、光緒帝,並沒有因為戰爭發生裂痕,他們的感情沒有因為戰爭的失敗受到影響。

兩宮感情出現問題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而之所以在這個時候出問題,主要就是因為康有為策動「圍園弒後」,試圖以暴力消解其想像中的舊勢力。

根據康有為的看法,清廷內部有一個反對派,而反對派的大後台就是慈禧太后,1898年的政治變革之所以如此艱難,在康有為看來,就是因為那批守舊者皆以太后為護符,因此要推動中國改革,就必須剷除太后的力量,必須將權力還給皇上,一元化領導。

康有為或許沒有惡意,但他的這個做法無疑害了光緒帝。儘管光緒帝並不知道康有為的計劃,更沒有介入,但毫無疑問,在慈禧太后,在所有人心目中,光緒帝都是康有為計劃的受益者,而太后就是受害者。慈禧太后無論有多大心胸,都難免困惑、憤怒,都會有小皇帝背叛自己的感覺。

現在的史料充分表明,康有為的計劃與光緒帝毫無關係,但在當年光緒帝無論如何都很難澄清,而且這時還確實出現一個不得不思索的問題,畢竟光緒帝不是親生,畢竟隔著那麼一層。這是1898年政變後很長時間兩宮無法化解的心結。

怎樣化解心結?怎樣才能證明康有為這件事與自己的無關?我們看到,光緒帝在那之後針對康有為在海外散布的言論一次又一次地痛罵,通過正式文件表明康有為是個亂臣賊子。另一方面,政變發生,光緒帝幾乎在第一時間坦誠自己還是太幼稚了,不會與人打交通,沒有看清康有為這些人的本質,他請求慈禧太后重回宮中,再度垂簾。

光緒帝很久以來身體就不是很好,經過這場折騰似乎使其病情有所加劇。1899年,光緒帝的身體時好時壞,法國公使館醫生的診斷可以證明。正是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滿洲貴族統治集團決定為光緒帝過繼一個大阿哥,也就是提前預設一個接班人,由此引發1900年義和團戰爭。

一個原本溫馨的故事

義和團戰爭是中國的苦難,使中國蒙受了巨大損失。不過,通過這場戰爭,慈禧太后與光緒帝的關係明顯改善,如果我們仔細體會他們母子在戰爭爆發前四次御前會議的言論,就會發現過去多年一直所說的什麼囚禁瀛台、泣血瀛台的故事,都是子虛烏有,是文學想像。

中外之間的談判露出曙光了,流亡的日子也快要結束了。1901年1月29日,光緒帝在慈禧太后支持下宣布變法,重回被中斷的政治改革。中國政治由此真正重上軌道,鼓勵地方自治,創新教育體制,實行司法改革,鼓勵留學,保護私有經濟。短短几年時間,中國面貌煥然一新。惟一沒有觸及的只是政治根本,沒有人敢嘗試君主立憲的可能,直至1904年日俄戰爭,日勝俄敗,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的優劣無須多言,高下立判,優劣立辨。兩宮順勢而為,於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第二年宣布預備立憲。至1908年,一部全新的《欽定憲法大綱》出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憲法,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光緒帝宣布《欽定憲法大綱》在1908年8月27日。然而不幸的是,僅僅過了幾個月,光緒帝就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

從現今留存的光緒帝病案看,此次發病依然與其長時期以來的身體狀況相關聯。根據正史及清廷御醫的普遍看法,光緒帝屬於正常死亡,是長期受到肺結核、肝臟、心臟、風濕等慢性疾病的侵擾,致使免疫力嚴重下降嚴重缺失,最終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而死亡。

歷史的蹊蹺之處在於,當光緒帝發病之前一段時間,七十三歲老太太慈禧皇太后也在生日慶典時因吃了一點不合適的東西拉肚子,鬧了好長一段時間。拉肚子在很多時候不會致人於死地,這是對的。但拉肚子嚴重情況下也可以致人以死地,這也是醫學常識。特別是對體弱的老人而言,更是如此。

更蹊蹺之處在於,皇太后的痢疾既然已經好長時間了,如果不發生光緒帝死亡事件,相信皇太后大概也不致於突然不治。光緒帝的死亡對七十三歲的皇太后打擊太大了,生命垂危中的老太太越想越傷心,越想越覺得自己一生太命苦,所有希望均成泡影,所以她在這個養子英年早逝不到一天,也就一命嗚呼。

這個解釋來自清代官方文件,以及得以親見慈禧太后、光緒帝逝世情形那些大臣、御醫的記錄,大意是說皇太后得知兒皇帝「大行」後,不禁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致病勢增劇,遂致死亡。這個解釋合乎人道合乎人情合乎常理合乎歷史合乎邏輯,惟一不合乎的是中國人最習慣最願意接受的陰謀:一個並非親生的兒子,怎麼可能如此悲傷?

清廷的解釋見諸一切官方文書,然而奇怪的是,這個解釋不被大清王朝政治上的反對者所認同,流亡美國的康有為在光緒帝逝世第二天就致電美國總統,要求美國政府帶頭不要承認大清新皇帝,理由就是慈禧太后謀殺了他們那個英明的光緒帝。

康有為的說法當然沒有根據,不要說當年沒有互聯網,即便是今天如此緊密的聯繫方式,誰有把握在事件發生第二天得出這樣斬釘截鐵的結論?康有為的說法並不被西方世界所相信,美國政府更不會根據這樣的傳言去抗議中國。

然而奇怪的是,時間過了一百年,康有為終於在現代中國找到了知音。那麼多嚴肅的歷史學家不相信清宮檔案,反而依據康有為以及當年那些筆記小說作者的指點,以及幾乎猥瑣的編造,論證出光緒帝死於謀殺,死於劇毒。

更荒誕的情節還在於,研究者進而推論:這個謀殺光緒帝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其養母慈禧太后。陰謀論至此終於坐實,慈禧太后好像被定在了歷史恥辱柱上。其實,這本身就是一個笑話,並非歷史。

歷史是已經消逝的過去,誰也沒有辦法將慈禧太后喊起來,問問是不是她乾的。歷史學的魅力是通過各種歷史文獻、歷史遺存去解讀歷史,但是解讀不能出格,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謬誤。即便今天在光緒帝遺物上發現了劇毒,嚴謹的研究也只能說「今天發現的遺物有劇毒」,不能說光緒帝過去的遺物就有劇毒;不能進而推斷光緒帝是中毒而逝;更不能推斷是別人投毒而死。當然,更不能斬釘截鐵推斷是慈禧太后。

兩千年前,莊子與惠施濠水大橋散步。莊子說:你看那條魚在水裡悠然自得從容悠遊多快樂。惠施故意抬杠說:君非魚,安知魚之樂?機敏的莊子毫不客氣,坦然而對:君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施曰:我非君,固不知君矣;君非魚,理所當然不知道魚是苦還是樂。

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我不會說,慈禧太后與光緒帝是千古模範母子,但是我們也不能憑藉傳言將他們視若仇讎,不共戴天。他們就是一對平平常常的母子,不是親生,或許勝似親生。正經史料呈現的是慈母與孝子,真實情形會有傳言所說的那樣不堪嗎?

打賞通道:

轉載僅限全文轉載並完整保留作者署名,不修改該文章標題和內容。轉載請註明:文章轉載自「馬勇」微信公眾號,微信號:mayonghistor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緒 的精彩文章:

陪慈禧看戲是什麼樣的體驗?官員散財千兩,光緒欲哭無淚
光緒變法,最怕的還是慈溪!竟是因為……
光緒帝用天價買這個東西,極為奢侈。而內務府大怒,竟是因為……
為什麼清朝晚期的幾個皇帝同治、光緒、宣統都沒有子女

TAG:光緒 |

您可能感興趣

光緒帝與慈禧是什麼關係?
慈禧扶持光緒當皇帝,光緒的阿瑪立刻辭職,慈禧:識時務者為俊傑
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的真實關係
光緒皇帝為什麼叫慈禧親爸爸?慈禧和光緒到底有什麼複雜的關係?
光緒為什麼叫慈禧皇阿瑪
慈禧和光緒不和,光緒處處被慈禧限制,光緒為什麼不暗殺慈禧?
慈禧太后選光緒當皇帝,因為光緒是慈禧的私生子?
三點表明光緒和慈禧的關係,其中明確的血緣關係
懋勤軒:昆明各學堂哀悼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照會
慈禧為什麼毒死光緒?
光緒為什麼叫慈禧「親爸爸」?
慈禧反對戊戌變法嗎?她與光緒的關係究竟如何?
緣何光緒皇帝要稱慈禧為「親爸爸」?
如果慈禧放權給光緒,光緒比慈禧做的好嗎?
慈禧和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都是什麼關係?光緒過繼給了咸豐!
光緒親爹醇親王奕譞照片:在王府裡面騎馬,李鴻章受邀探訪
明知慈禧誤國,手握大權的李鴻章為何不扶持光緒?
慈禧彌留之際,打算讓光緒親政,李蓮英一番話讓慈禧改變了主意
慈禧對光緒帝只有恨嗎?
改變歷史進程,解密光緒之死與慈禧脫不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