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1997-2017,20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

1997-2017,20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

香港,節日里的女孩們。 Allan Myles(英國)

購物聖地之外,香港也是攝影師的創作天堂。

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以來,這座有著「東方之珠」美譽的繁華大都市,吸引了大量外國攝影師蜂擁而至。他們選擇長居於此,在這裡生活、工作,深入了解這座城市,並記錄下它的發展與變化。

一座有著非凡生命力的城市,有著千萬種解讀的視角。不同攝影師的鏡頭下,香港有著不同的性格、屬性和命運。

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

本組作品 Michael Wolf(德國)

提及記錄香港的外國攝影師,Michael Wolf或許是大多數人第一個會想起的。他的系列作品「architecture of densitiy」(建築密度),展示了香港住宅令人抓狂的高密度,以及排列組合般的建築風格,火遍全球。

20世紀90年代,這位曾輾轉於加拿大等多個國家的攝影師,最終將關注焦點鎖定在了香港。相較於那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題材,他更願意關注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

本期展示的照片精選自他的系列作品「100×100」(該系列共有100張)。

本組作品 Xyza Cruz Bacani

「我沒有想過以此為職業,畢竟因為工作的關係肯定會對創作產生限制,只要能單純享受攝影,我就已經很快樂了。」

這是近幾年來最具話題度的攝影師之一,「菲佣」、「馬格南」和「香港」,是附著在她身上三個最顯著的標籤。

Xyza出生於1987年,中學時期開始接觸攝影,後來跟著媽媽來到香港當傭工。忙碌的工作絲毫沒有影響她對攝影的熱情,而且幸運的是,僱主一直很支持她追求夢想,並且幫助她買下第一台單反相機。

從此,只要一有時間,Xyza就會走上香港的街頭巷尾「掃街」。後來,她獲頒了馬格南基金人權獎學金,並且得到了去紐約大學進修攝影的機會,因此在攝影界聲名鵲起。

本組作品 Romain Jacquet-Lagrèze(法國)

「當時間定格在黃昏的最後一刻,天空就會呈現出一種深藍色的調調,然後反射到下面的一切事物上。整個過程一般只持續一到兩分鐘,在這短暫的瞬間,藍色的面紗籠罩著香港,釋放出一種神秘的氣氛。

在白天和黑夜的交界點拍攝這些風景,會讓人產生一種超現實感。」

攝影師試圖通過系列作品「The Blue Moment」(藍色時刻),展示一個完整的香港願景。一方面,高密度區及其建築的瘋狂,另一方面,無所不在的自然包圍著城市的每個角落。

本組作品 Miguelitor(西班牙)

「我的攝影是坦率的、沒有計劃的,主要集中在人們的表情上,我喜歡看到人們所表現出來的美,喜歡這種真實的感覺。我會堅持拍下去,因為我十分熱衷於想像明天自己會拍到怎樣的照片。」

自從幾年前買了一台小型相機後,攝影師就瘋狂地愛上了「掃街」。他用鏡頭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尤其喜歡觀察每天在街道和公共交通上活動著的形形色色的人。

他的作品,透著街頭真實的情緒,鏡頭中寫滿了對比、巧合,以及決定性瞬間等。

本組作品 Jonathan Van Smit(紐西蘭)

「我特別喜歡大城市、擁擠的人群,但更喜歡邊緣的地方,喜歡在這些領域裡發現的人性、幽默、身處逆境的鬥爭等。我並不想揭露什麼,更不想批判什麼,只是想單純地講故事罷了。」

攝影師的作品,多是記錄香港九龍區底層人民的生活,包括收入微薄的打工者、疾病纏身的癮君子、街頭攬客的站街女等。

他的鏡頭下,充滿了厭倦、悲傷、孤獨、忽視和抗爭,是繁華都市的另一番圖景。

本組作品 Harold de Puymorin(法國)

「幾何圖形的魅力,鮮明的色彩和幽默的場景,當這些元素碰撞在一起,就會呈現出一種豐富的視覺效果。我覺得,亞洲是最理想的創作地,尤其是香港。因為,一座快節奏的城市從不『睡覺』,有著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

攝影師的系列作品「木偶」,專註於使用移軸效果展示香港的城市日常。那些縮小了的街道、彷彿被按下暫停鍵的都市叢林,時常讓他反問自己,「我們生活著的這座城市,是真實的嗎」。

除了專題式的創作,攝影師也衷情於街拍。在他看來,當攝影師出現在事情發生的地方,捕捉到某一個瞬間,其實就是在與這個世界、這座城市共享那個時刻的感受。那是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一個永恆的維度。

一位攝影師,一張照片,

更多外國人眼中的香港。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HK」(香港) Edoardo Pasero(義大利)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Hong Kong」(香港) Irena Walania(波蘭)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Walking In Hong Kong」(行走在香港) Bernd Schaefers(德國)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Hong Kong Portraits」(香港畫像) Alessio Forlano(義大利)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Street Photography Now 2015」(街頭「快拍」2015) Mina Daimon(日本)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The Self Promenade」(自拍長廊) Luisa Dorr(巴西)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Hong Kong Now」(香港現狀) Mindy Tan Huimin(新加坡)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Hong Kong」(香港) Sascha Rheker(德國)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Smokers of Hong Kong」(香港煙民) Ova Hamer(阿根廷)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Hong Kong streets」(香港街道) Susan Hajer(匈牙利)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Cell-City」(細胞的城市) Jaap van den Beukel(荷蘭)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Life in Hong Kong,Bejing-China」(生活在中國的香港和北京) Henny Boogert(荷蘭)

選自攝影師系列作品「The charm of Hong Kong in the rainy season」(雨季香港的魅力) Ekaterina Busygina(俄羅斯)

- The End -

本文綜合自網路

編輯:小麥

本文為拍者(微信ID:ipaizhe)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者 的精彩文章:

手機攝影界的奧斯卡獎結果公布!看完懷疑自己拿的是塊板磚
茂縣山體垮塌現場,1天1夜救援全記錄
濕了一夜,北京變得溫柔了
為了這場「暴雨」,我們拍了24小時
中傳播音系畢業紅毯秀:俊男靚女齊聚,看點不輸電影節

TAG:拍者 |

您可能感興趣

荷蘭攝影師鏡頭下1990-1993年的上海
布列松鏡頭下的中國 1948-1949
小米6X包裝盒曝光,驍龍660+前後2000萬鏡頭,1499元起!
從3788跌至3088,徠卡2000萬鏡頭+麒麟960,網友還喜歡嗎?
降價僅1189元!5.2寸+驍龍630+1600萬蔡司鏡頭+QC 3.0快充
一個德國飛行員鏡頭下的中國1933—1936
2000+1300萬黑白彩色鏡頭,這款4+64GB+3D曲面玻璃手機降至1999
美國《生活》雜誌記者鏡頭下的中國 1948-1949
售價5000元 騰龍70-210mm f/4鏡頭髮布
前後 2000 萬鏡頭,小米 6X 將於 4 月 25 日亮相
前後 2000 萬鏡頭,小米 6X 將於 4月25 日亮相
倫敦東區色彩——1960-1980,業餘攝影師鏡頭裡的日常生活
努比亞Z18mini發布:2400萬像素鏡頭 1799元起售
從2880跌至1688,三星超級屏幕+索尼IMX386鏡頭,黃章虧大了!
18-55 18-135 18-200 初學啥鏡頭最合適?這個坑新手一定要避開!
大龍炮新登場 騰龍100-400mmF4.5-6.3鏡頭評測
諾基亞「無計可施」:1600萬蔡司鏡頭+128GB+驍龍八核,狂跌1200
富士公布MKX 18-55和50135鏡頭開發計劃
降價1100!蔡司鏡頭+6GB+64GB+QC 3.0快充 僅1599元
驍龍630+64G+蔡司鏡頭+安卓8.0,僅1399元,網友:還買什麼國產千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