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了項羽以後,劉邦為什麼選擇定都西安?而沒有定都洛陽
文/小冷
在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以後,漢王劉邦與追隨他的眾多功臣之間有了一番這樣的對話。
劉邦與項羽劇照
漢王劉邦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
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漢王劉邦一同推辭了三次,才同意做皇帝。劉邦說道:既然你們認為我做皇帝對國家有好處,那我就服從吧。
劉邦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把首都臨時定在了洛陽。有一天,劉邦在洛陽的南宮召開了酒宴。劉邦對臣下們說:我之所以能夠擁有天下,這是為什麼呢?項羽之所以會失去天下,這又是為什麼呢?大家可以坦率的說來聽聽。
高起,王陵兩位大臣直截了當的說道:陛下您傲慢侮辱人,項羽能夠體諒人。初聽此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在貶損劉邦,其實不是。
接著這兩位大臣說道:僅僅能夠體諒人是不能夠得到天下的,項羽此人嫉妒賢能,不獎勵有功之人,所以失去天下。
韓信
然後,劉邦也自誇了一番,說自己能夠發現並重用三位傑出的人才:張良,蕭何,韓信。
另外,由於很多大臣都是山東等地的人,於是,劉邦確立了正式建都洛陽的方針。
不過,一位名為婁敬的大臣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應該把都城建在關中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
他的理由如下:現在還處在戰爭創傷期,經濟,文化,農業還都沒有恢復,不像周成王,康王建都洛陽那樣。
張良
另外,如果山東等地發生了叛亂,可以堅守的還是秦之故地,因為那裡有山水包圍的要塞之地。重要的是豐饒的關中之地向來有「天府」之稱,可見此地之優勢。
不過,劉邦還是傾向於建都洛陽。
那麼,最後,漢王朝還是把都城定在了西安呢?因為婁敬的這一建議得到了張良的支持,要知道善於謀略的張良,是深受劉邦的信任的。
張良對劉邦說了以下兩點內容,劉邦就決定了定都西安。
張良
張良分析對比了洛陽、西安的優劣。張良曰:洛陽雖然被臨黃河,南有洛水,但是,地方太小,方圓不過百里,地勢也不佳。如果四面受敵,是沒有辦法固守此地的。
反觀西安(現在的說法),東有函谷關,西有隴山與蜀地山脈相連,沃野千里。如果定都西安,東方的諸侯安定的話,黃河,渭水的水利可以運送糧食。
如果東方之地有變,也不用懼怕。西安之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地牧場之利。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劉邦張良
看完此事的記載,小冷有兩點感觸,一是與其佔據天下之中心,不如佔據固若金湯的城池,軍事、經濟兩方面的因素都要考慮。
二是同樣的話,同樣的觀點,不同地位、才華的人說出來,產生的作用和影響是不一樣的。
比如關於定都的事,張良說了以後,劉邦就同意了定都西安,而忽視婁敬所說。


※如果祖先都是來自這個省,為什麼要看看對方的小腳趾?原來如此
※為什麼很多皇帝都活不過40歲?因為他們經常吃這個很污的葯嗎
※抗日戰爭時期,兩個日本人為什麼說是洪秀全的後人?原因讓人憤怒
※西遊記中最小的角色,對孫悟空幫助很大,有一次孫悟空沒聽
※李世民真的是賢君?隋煬帝真的是暴君?被這兩書給騙了千年
TAG:我們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