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哲學史大階段的發展

中國哲學史大階段的發展

作者:楊立華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中國哲學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春秋末年,也就是老子、孔子的時代。第二個階段是戰國時期。春秋末年和戰國時期雖然年代相差不遠,但是思想風格和思想主題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三個階段是魏晉時期。第四階段是宋明理學的發展時期,特別是兩宋哲學的發展尤為重要。這四個大的歷史階段,就是時代問題不斷深化的過程。

第一個階段是春秋末年。

孔子面對的時代問題是禮壞樂崩和價值基礎的動搖。這個時代有沒有價值基礎?有,只不過人們的價值確信已經不那麼堅定了。我最近一直強調一個詞叫「價值確信」,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麻煩也是因為缺少這個詞,我們缺少價值確信。我常常感慨,我們這個時代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個時代的人在價值確信上非常茫然。孔子那個時代,雖然價值基礎被動搖了,但是共同的價值基礎還在。

我強烈推薦大家去讀《論語》。《論語》這本書是要用一輩子去讀的,《論語》是中國古代經典中內容最豐富的書,為什麼?因為裡面不管多重要的話都不重複,孔子只說一遍。「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過猶不及」「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等重要論述在《論語》中就出現一次,沒有重複的。讀《論語》的時候我們注意到孔子基本上不論證,每說完一句話就放在那兒。孔子跟身邊人的關係是指導者和被指導者的關係,孔子說完之後他的弟子馬上就去做。有一句特別有名的話,「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子路勇於實踐,聽到老師說一個道理,還沒有來得及去做的時候,生怕他的老師又說一個新的道理。孔子一生就沒遇到任何意義上真正嚴峻的思想挑戰,他遇到的也就是伶牙俐齒的弟子偶爾質疑一下,所以孔子從不證明自己,因此《論語》中孔子是那麼的飽滿。尼采說,論證真是一種頹廢的意志。我一直看不懂,看完《論語》就能明白了,一個人只要需要證明自己,就不飽滿了,真正自信的人無須證明自己。孔子就是真正自信的人,他無須證明自己的原因是因為在他那個時代有統一的價值共識,有統一的價值基礎,孔子不用把問題說到根本上,孔子把問題說到某一個比較深的程度上,大家一聽就明白了。

第二個階段是戰國時期。

孟子一生都在戰鬥,絕對是一個標準的戰士。孟子的一個弟子叫公都子,有一天他問老師,外人都說您好辯,您怎麼這麼好辯呀?孟子很無奈,他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意思是我哪裡是好辯,我是不得不辯。因為這已經是百家爭鳴的時代。百家爭鳴是價值基礎的缺失,從動搖到缺失,雖然只是一步之差,但差別非常大。不再有統一的價值基礎,每個人認為正確和錯誤的標準已經不一樣了,人們認為美好生活的標準也不一樣了,你認為美好的恰恰是我認為醜惡的,你認為對的恰恰是我認為錯的。《莊子》中有這樣一個問題,「故有儒墨之是非」,所以孟子講,「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意思是今天天下的思想言論不是屬於楊朱思想的變遷,就是墨翟思想的變遷。

楊朱、墨翟的思想是什麼?楊氏為我,墨氏兼愛。什麼叫「為我」?極端的個人主義。楊朱認為這種極端的利己主義的人生道路才是對的,其他都是錯的。墨翟說我們兼愛,要愛所有的人。墨家不僅講要愛所有人,還得同等程度地愛所有人。墨子說我這樣的生活才是對的,楊朱說我這樣的生活才是對的。

而孟子說,你們倆都不對,我們要愛,但是愛要有差別,我們不能同等程度地愛。這三家沒有統一的價值基礎,沒有共同認可的是非標準,沒有共同認可的美好生活,這個時代問題比較嚴重。讀《孟子》時會發現,孟子要不斷地辯論、不斷地說服,所以孟子思想的邏輯嚴謹程度和言說的說服力量比《論語》大得多,但《孟子》的整體格局比《論語》的格局要小,因為如果他不能提供足夠的說服力和足夠的論證,他的道理就立不住。雖然沒有統一的價值標準,但價值本身在這個時代沒有受到質疑。什麼叫價值本身沒有受到質疑?因為在孟子時代所有人都認可一件事,就是怎麼活是有區別的。其實這個時代的價值危機還沒有那麼嚴重,下一個時代的到來,也就是魏晉時代的價值危機就不是戰國時期的這種價值危機了。

第三個階段是魏晉時期。

魏晉時代價值危機的問題更加嚴重、更加深化,它的價值危機可以總結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活真的有區別嗎?這個問題也縈繞在我們的頭腦當中,它幾乎是一個現代的問題,跟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的價值危機已經有共通之處了。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一種會稱之為「深刻的虛無主義」?又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個時代?魏晉時期突然出現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時間感和死亡觀,這種時間感和死亡觀非常接近於今天的時間感和死亡觀,人們突然發現,死成為消除一切差別的最根本的要素。人人都要面對「死」,但是「死」在不同時代發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魏晉時代的「死亡」意味著取消一切差別的最根本的力量,人活著的時候不管有多大差別,在「死」這件事上都一樣。《列子·楊朱篇》中有一篇體現了這個時代思想的最基本內容,「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這句話的意思是,活著的時候是堯舜,死了是一堆爛骨頭;活著的時候是桀紂,死了也是一堆爛骨頭。爛骨頭都一樣,怎麼活有什麼差別嗎?

魏晉玄學是中國哲學思維的一個大飛躍,為什麼有這個大飛躍?就是時代價值危機的深化達到了一定程度,哲學上不達到足夠深的程度,根本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不僅僅是哲學洞見的深度,也是哲學論辯的有力程度,必須要達到這個程度。所以回頭去看,在傳統時代,價值危機一定是哪個階層的價值危機,不是普遍的價值危機。老百姓沒有這個價值危機,他們想的是我下一頓飯在哪兒,而沒有空閑去思考價值問題;真正有了空閑才會思考這個問題,所以它是士大夫階層的價值危機。只要有幾個哲學家出來,基本上這個價值危機是可以得到解決的。這個時代出現了王弼、郭象這樣的偉大哲學家,使魏晉時代的危機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

第四個階段是宋明理學時期。

這個時期的價值危機更加嚴重。宋明理學實際上根源於中唐的儒學復興運動。既然叫儒學復興,那麼儒學在復興時代之前就已經極度衰弱了,也就是說,隋唐恰恰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極度衰落的時代。那個時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不是歸於佛教就是歸於道教。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最早是在民間底層,作為一般的民間宗教之一,沒有對士大夫的精神境界產生影響。佛教真正在士大夫精神世界裡發生深刻影響是在東晉時代。由於它開始深入到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佛教在中國化過程中理論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到了唐代,佛教的發展已經達到了高峰。中土佛教的主要宗派其實在唐代都已經確立,華嚴、天台、禪宗、唯識在那個時代已經確立了。同時道教也有非常大的影響。道教的實踐非常荒謬,「我命由我不由天」,意思是我能活多久由我決定,只要技術達到,我就能永生。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各種礦物質放在一起加熱,一般都會產生一種有毒有害的物質,最常見的是鉛、汞,一般裡面都有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吃完都要中毒,服了金丹以後大部分人死的時候都痛苦不堪,有些人渾身的孔竅都流膿水,就在這種情況下,道士還在安慰他說,沒關係的,這是在排毒。唐代的皇帝因為服食金丹而死的就有六七個,達官貴人們也都吃金丹。道教的問題是什麼?大家要注意,中國哲學家普遍認為世界是無始無終的,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這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普遍認可的,是中國哲學非常了不起的洞見。既然世界是無始無終的,時間是無限的。一旦你知道時間是無限的,就意味著你活多久都等於零,只有追求永生,你的人生才有意義,而且你人生中唯一有意義的一件事就是追求永生,這是道教的問題。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報告:《楊立華:哲學與時代問題的解決:以北宋道學為核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講家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曲劇的發展及由來
原創 父親的手
《水滸傳》獨樹一幟的寫作技巧
選拔識大勢、布大局、做大事的青年英才
詩詞歌賦中覓粽香 文學作品中的端午節

TAG:宣講家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文字的發展史
中國漢字發展史
中國文化的發展
中國青銅器的發展歷史
中國大學智庫發展研究新成果在京發布
中醫學發展簡史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
中國大科學工程發展迎來「黃金十年」
嘻哈文化在中國的發展程度
中國古典目錄學的源流與發展
中國黑陶發展簡史
中國傳統文化與營養學的發展
中國錢幣發展小史
中國近代新聞的發展
中國產經新聞:三棵樹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張國祚: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及世界影響
淺談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幾個階段
發展中國晶元產業的四大陷阱
中國玉器發展歷程
中國玉器發展歷史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