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空城計,看諸司馬的微表情

空城計,看諸司馬的微表情

空城計是一種虛而示虛的疑兵心理戰術。在敵眾我寡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嚇退敵軍。

據《三國演義》敘述,蜀漢丞相諸葛亮因錯用愛將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帥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剩2000多老弱殘兵守城。大家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

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隨即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按兵不動,並把城門打開,派士兵扮成百姓模樣,洒水掃街。

只見諸葛亮披上鶴氅,戴上綸巾,領著書童,帶上琴弦,坐到城樓上焚香撫琴。

魏國兵馬大都督司馬懿的先鋒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般氣勢,不敢貿然進城,急忙向司馬懿報告。司馬懿騎馬到城下,果見諸葛亮笑容可掬,神態自若地端坐城樓,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拿拂塵。城門裡外,有百姓模樣的人正在低頭洒掃,旁若無人。而且四周,崇山峻岭,陰森鬼魅。

他好生納悶。如此大兵壓境,千鈞一髮之際,諸葛亮竟不慌不忙,焚香彈琴,著實讓司馬懿驚詫不已。他索性坐在地上,思索著老對手葫蘆里究竟賣的什麼葯。

但聞琴聲悠揚,節律平緩。司馬懿似乎讀懂了諸葛亮的心思,立即下令:後隊變前隊,撤退。

士兵們見魏兵真的退去,就問諸葛亮:「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諸葛亮說:「我為啥用空城計,因為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如果換成司馬昭或曹操,我是絕對不敢實施此計。」

諸葛亮對空城計如此胸有成竹,說明他料事如神。正如諸葛亮所說,取勝之道在於知己知彼。

且看看諸葛亮是怎麼揣摩司馬懿的心理活動。

第一,與魏軍交戰多年,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讓曹魏和東吳都吃盡了苦頭,魏軍上下的恐懼之心早已滲入骨髓。

第二,根據他平日對司馬懿的觀察和研究,知道此人足智多謀,謹慎多疑,不敢打無把握之仗。

自與司馬懿交戰以來,司馬懿連吃敗仗,尤其上方谷一戰,諸葛亮誘敵深入,火燒魏軍,不是突降暴雨,司馬懿必死無疑。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相信司馬懿定會掂量一番,不敢亂來。

第三,根據魏國政治形勢分析和判斷,司馬懿輸目前的處境也十分尷尬。曹丕死前,任命曹氏宗親曹真、曹休和司馬懿,輔助新君曹睿。但曹操生前留下「司馬懿鷹目狼視,不可賦予兵權」的遺訓在曹氏高層中發揮影響。司馬懿在曹睿執政初期被排擠出了權力中心。若不是諸葛亮頻頻北伐,曹氏親貴連連大敗,司馬懿不可能被重新起用。所以,諸葛亮的北伐實際上就是司馬懿撈起政治生命的資本。

諸葛亮認定司馬懿此戰不會置他於死地。

為此,諸葛亮才大膽決定用空城計,並且誘使司馬懿將計就計,配合他演一場精彩大戲。

司馬懿撤兵之前又是怎麼想的?

他的二子司馬昭不解地說:「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莫非諸葛亮手下無兵,才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

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里外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我們還是快快撤退吧,晚了,我們可能又會受到內外夾擊!」

不要說司馬懿害怕,魏軍上下哪個不是對諸葛亮戰戰兢兢?司馬懿的解釋看似無懈可擊。

司馬懿真實想法是什麼,我們不妨做如下分析:

此情此景,司馬懿開始也有些懷疑諸葛亮虛張聲勢,設下空城計來誆騙他。但通過對諸葛亮的微表情觀察,諸葛亮不像故作姿態,尤其城內城外太平靜,這不正常。莫非諸葛亮埋下重兵準備伏擊我軍?

想到與諸葛亮交戰多年,吃過他不少的虧,深深佩服諸葛亮用兵如神。這一次,諸葛亮一定是好了充分準備吧?莫不是諸葛亮真的到了山窮水盡才採取這種九死一生的策略?

多疑的他,還是不肯罷休。再靜心聽諸葛亮所彈曲子《長河吟》,如泣如訴,似乎在向他傳遞某種信號。司馬懿突然受到啟發。想到:如果我發起攻擊,諸葛亮必死。如果諸葛亮一死,蜀漢必亡,魏國的威脅徹底解除,三國鼎立之勢即破。自己以後呢?沒有以後!

他知道兔死狗烹,卸磨殺驢的道理。就算不被曹氏以「莫須有」的罪名搞死,也只能在軟禁中苟延殘喘地活著。這是司馬懿萬萬不能接受的。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此刻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危險,可以說是危在旦夕。

沒有人比他清楚諸葛亮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他更清楚在自己權力未穩固之前絕不能讓諸葛亮先死。只有讓諸葛亮繼續北伐,自己才有利用價值,才不會被曹氏弄死,自己才有翻牌的機會。

所以,司馬懿把自己的命運與諸葛亮牢牢捆綁在一起。

諸葛亮現在不是擺了一道空城計嗎?我何不將計就計,放了他,也給自己留條後路。

故而心領神會,彼此心照不宣。城上城下達成默契。

現在看來,空城計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大導演給魏軍上下看的一場大戲。

諸葛亮敢於以「空城計」退敵,是因為他準確地揣摩到司馬懿的心理狀態,故而出此險策。這種奇異的心理戰術,使諸葛亮成功地化解了一場危局,也使司馬懿躲避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

歷史證明,司馬懿下令退兵看似愚蠢或懼敵,實則大智大慧。

戰爭的勝負往往不是取決於敵我雙方力量的博弈,而是誰對誰更了解。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頂尖的軍事謀略家在亂世相逢,雖然棋逢對手,卻惺惺相惜。

他們亦敵亦友,恰好詮釋一個真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敵人,也沒有絕對的朋友。

更多心理分析,盡在《秋水心理》。

袁運錄(筆名:恨若秋水)

1964年出生,秋水理論創始人。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員.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

研究方向:口吃、社恐、強迫等神經症和心理創傷.

代表著作:《口吃原理與康復》(江西教育出版社).

正在撰寫《情緒管理學》、《創傷心理學》

余干秋水理論心理文化研究中心

電話:0793-339620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水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秋水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