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惹人糾結的「光圈」

惹人糾結的「光圈」

小目錄

1 名詞的濫俗

2 回想老鏡頭

3 看不到的小光圈

4 光圈值

5 兩個變數

6 差價十二倍

7 大光圈副作用

名詞的濫俗

光圈,攝影的名詞之一,其實就是光孔,也不知誰給翻譯成了光圈,可能覺得這樣比較大氣或者文雅吧,連Apple公司都乾脆把他們的一個著名照片管理軟體的名字叫做「Aperture」(光圈),可見光圈這個名詞在攝影中的代表性。

這一文雅不要緊,以至於網路時代很多玩相機的人都要把網名起的跟光圈搭個關係,瞬間文藝的不得了,以至於發展到濫俗。

回想老鏡頭

那一排印著 2.8 4 5.6… 22光圈數值的數字的就是光圈環了,可以轉動,以調節光圈大小。

要是放以前,用相機必然要了解它的各個部件。老鏡頭的光圈調節是在鏡頭上的,叫光圈環,大多都是擰到多大就能看到對應數值的光圈葉片的工作狀態:光圈大,孔徑大,進光量大;光圈小,孔徑小,進光量小,用老相機特別能體會到這一點,家裡有一些不太值錢的老鏡頭,那鏡頭,把光圈擰小的時候簡直就沒辦法取景,視野里黑乎乎的。

老鏡頭的幾個光圈不同大小的狀態 從上到下的三個圖大概為f16 f5.6 f2.0 可以想像,f16時光圈已經非常小了,從這麼一個小洞洞進來的光,取景時不黑乎乎才怪。

很早時人們拿單反照相,要先把鏡頭上的光圈調到最大,然後確定了對焦清晰後,再把光圈調到需要的大小,當然這一折騰,會錯過很多機會,對於擺拍還好,影響不大,可就是繁瑣。後來才發明了按下快門後同時聯動縮光圈的機制,讓人在明亮的大光孔之下取景,拍攝時自動縮光圈,一氣呵成。若不是體驗過當初的老相機,是體會不到現代相機帶來的便利的。

3 看不到的小光圈

大多數碼單反的自動鏡頭自然狀態下都是全部打開的

大部分的鏡頭,我們都能看到光圈結構(看不到那不就堵死了,還拍個什麼勁兒),是由幾片金屬月牙形葉片圍合成的可以調節孔徑大小。不過現代鏡頭都是電子控制光圈,並且在拍攝時才會縮光圈,取景時會保持最大光圈以保證視野足夠的亮度,所以我們無論什麼時候看裝在相機上的鏡頭都不太能看到光圈葉片,如果想看到光圈變小,單反相機都有一個「景深預覽」按鈕,大致都在鏡頭旁邊的機身上。我覺得有些人如果怎麼也學不好拍不好,不是相機不好,相反是相機太智能了,讓人無處可學,不如去找台特別老的單反先好好摸索摸索……

相機從自動化再到數碼化,用數碼相機的人越來越多,人自身的技能也反而越來越退化,放到auto檔,什麼都不用管,甚至一些微單上的自動模式,連全時自動追焦都有了,拍人物時,打開相機就有一堆小框框一直套在被攝者身上,再配合「笑臉快門」,按都不用按,舉著就能完成拍攝,好好的活人攝影師一個,被一台相機捉弄成了死的「兩腳架」。

光圈值

這個光圈數值也是要命的很,數字越小光圈孔徑越大,數字越大光圈孔徑約小,以至於很多初學者在這個看似攝影的繞口令上就被撂倒了……

還是盡量少說這些讓人迷糊的東西吧。

兩個變數

按理說光圈大了,首先應該是想到進光量多了,畢竟直觀地就能看到孔洞大了嘛。但是現實中就是有這麼一群攝影愛好者,首先想到的是拍姑娘時背景可以更虛化了,其實「進光量」和「景深」這兩點是隨著光圈的變化同時變化的,可一些人真的把後者看的太重要了,可能比他們的生命都重要……

變數一:景深

景深是其中一個變數,準確的專業術語是什麼我忘了,按照容易理解的描述就是「得到的清晰景物的深度」,應該還是蠻形象的,並且我們拍攝所在焦點位置,前後各有一小段景深,這個景深是一個空間,和我們相機的朝向垂直,你可以想像我們面前有一面和我們視線垂直的牆,牆的厚度就是景深。不過還是盡量不要這麼想了,不然總覺得看誰就把誰埋牆裡……

不知大家從老鏡頭的景深指示表能否看懂些什麼。

若以光圈放在f22為例,圖中景深表的讀數是,距離我們7米到10米的空間都是清晰的,焦點剛好在7-10m之間的一處。

變數二:進光量

進光量有什麼用呢?並不只是字面上的意義可以把東西拍的更亮,在曝光值方面,完成一次拍攝是由三個變數完成的:快門速度+光圈大小+感光度,弱光環境下,如果你的相機不夠給力,那麼這就是一次很糾結的心理歷程了——假設光圈優先模式下,你在用一個最大光圈f4.0的鏡頭,要拍一個東西,相機測算出來的曝光正常的情況下,快門速度是1/30秒,然後你手抖了拍虛了,被人強烈譴責,巴拉巴拉,光圈已然最大了進光量最大了無法再大,然後你一狠心,把感光度調高,噪點很多,被人強烈譴責,巴拉巴拉……然後你再一狠心,放到傳說中的M檔,強行將快門速度調快,測光表的小指針向著負號的方向使勁兒跑,拍出來一坨黑,被人強烈譴責,巴拉巴拉……

如果光線不好,那麼這是一個受制於器材的很常見的尷尬情況……我以前用舊款數碼單反搭配光圈不夠大的鏡頭時經常遇到:光圈不夠大,高感光度不敢用,最後解決的方式往往是讓照片欠曝一點點後期再提亮,這樣至少保證照片不虛。

如果能有更大的光圈提高進光量, 在不需要提高感光度的前提下,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快到「不把照片拍虛的」快門速度了。

差價十二倍

很多人一味地追求大光圈,甚至買器材也一切向「更大光圈」看齊,就為了得到更虛化的背景……有的人買了最便宜的50mmf1.8後覺得不夠虛,然後買50mmf1.4……說到這裡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記得光圈數值越小光圈實則越大的這個規律,如果實在沒有記住,那就記著光圈數值越小鏡頭越貴吧(至少在小範圍內是成立的,比如佳能的50mmf1.8大概是750元,50mmf1.4約是2300元,再比如我那個為了給客戶拍照不得不買的50mmf1.2L,行貨貌似現在要9000元,前陣子匯率變動以及原料成本增高,漲價了,我很開心。這麼算一下,1.4比1.8大了1檔光圈就要多花兩倍的價錢,從1.8升級到1.2光圈值大了一檔半竟然要多花十倍的價錢……這樣一來很多人就不認頭了,一群從來沒有用過1.2的守著50mmf1.4說1.2那支鏡頭這不好那不好,沒有哪只鏡頭是完美的,但是嚼著酸葡萄埋汰一支沒有使用過的鏡頭,這群人就真沒什麼意思了。

為十一倍的價格買單

說實話佳能750元的50mmf1.8stm和2300元的50mmf1.4usm都已經足夠好用,很多低端婚慶行業的跟拍和小工作室也都在用,對焦準確,虛化美麗,給客戶拍一次就能回本,何樂而不為?但是我為什麼非要以十一倍之50mmf1.8的價格去買一支並不常用50mmf1.2L呢(平時我出去自己拍拍玩玩的話,相機上的標準鏡頭是leica的50mmf2,輕便小巧)

佳能50mmf1.2和徠卡50mmf2.0的體積對比

佳能50mmf1.2光圈全開拍攝 光圈足夠大 虛化的確很夢幻

徠卡50mmf2.0拍攝 光圈全開只能到2.0 虛化效果稍遜色

就連二手價格700元左右的老東德蔡司50mmf2.0也有自己獨特的韻味

首先,50 1.8和50 1.4在弱光環境下不太容易對上焦,一般拍家庭紀實和婚禮紀實比較多,特別是室內婚禮,弱光環境,紀實攝影都是抓拍瞬間,對焦失誤的話則再沒有機會。

二來,自從被建議正式進入「掙錢的攝影行業」,就買了一個人像鏡頭50 1.4,用過一段時間,覺得馬達聲音過大,可能是一直以來用慣了手動對焦鏡頭的原因,手裡的若干老鏡頭都沒有馬達,對焦過程當然安靜,突然裝上了這麼一個出怪音的「偽超聲波馬達」,實在是影響拍攝心情,特別是在弱光環境下,焦點來回扯動對不上焦的折騰勁兒,業內俗稱「拉風箱」,受不了。

三來,1.2看似比1.8大一檔半價格卻是後者的十一倍,實際不只是體現在光圈差別上,從做工到用料以及研發費用,關鍵是,這支50 1.2L屬於高端鏡頭,使用了對焦靜音的環形超聲波馬達,再次強調,拍照的心情真的很重要,哪怕是給客戶拍照的。

大光圈副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這個依然有很多人憧憬大光圈鏡頭的當下,讓我們看看大光圈帶來的負面結果。

畫質衰減

一般來說,大光圈的畫質鬆散一些,甚至還有很多色散和色邊,小光圈則畫質相對細膩一些,相機上的傻瓜模式「風景」會自動把光圈控制在小光圈的範圍內,但是實際上,畫質的好壞並不是由光圈大小直接決定,而是因為光學上的原理和技術瓶頸讓鏡頭在大光圈時工作的不那麼出色,比如當初佳能被稱為24-70/2.8鏡皇,也不能避免光圈開到最大成像特別「發肉」的結果,到了二代時,技術大幅度提高,光學設計和鏡片用料都改進了許多,光圈開到最大f2.8後成像依然非常銳利,佳能的50mm1.2L和85mm1.2L,大光圈時整體的畫質都偏軟,在反差高的圖像邊緣還有明顯的色散,需要後期修正。

佳能50mmf1.2光圈全開拍攝 高光處的白色邊緣已有了色散

大多數鏡頭是遵循這個規律的,特別是老鏡頭,都要鎖兩檔光圈來使用,畢竟普通價位的器材不會採用最尖端的技術和最好的用料。而且不一定是光圈越小畫質越小,每個鏡頭都有它自己的最優畫質光圈。

景深不夠

佳能50mmf1.2光圈全開拍攝 可以看到由於景深太淺,已經看不到物體的清晰邊緣了

何謂「景深不夠」,就是你希望清晰的地方也因為光圈太大而被虛化了。假想你拍MM時,對焦在一隻眼睛上,另一隻眼睛就可能不在景深之內了,造成一隻眼睛被虛化的尷尬情況……

如果你和我一樣沒有MM拍,那請你看我拍狗狗的正臉時,如果控制不好,結果可能只有眼睛是清晰的,其他都被虛化了,特別是向前突出的鼻子尖兒。

如果你不信只有眼睛清晰前後都虛化的情況,那就看看這個。

快門速度不夠快

我是故意把這一條放在最後寫的,因為看到這一條後可能有些記性好的人就要罵街了,你上面不是說進光量大可以得到更快的快門速度么?這裡又在擔心快門速度不夠快是什麼意思呢?

我在想,要不舉個更複雜的公式例子?大家應該還記得曝光值由A(光圈)*S(快門速度)*ISO(感光度)決定的吧。ISO不變的情況下,A和S是成對出現的很多數值組合。

假設在陽光暴晒下的室外環境拍攝,ISO保持最低100不變,根據陽光16法則,光圈值在f16時,正常的曝光值需要將快門設定在1/100秒,光圈和快門速度對應變化則可以保持曝光值不變,以此推算,光圈值f1.4要搭配1/12800秒的快門速度,但是一般的專業級快門速度最快為1/8000秒,稍差一點的相機為1/4000秒,結果就是曝光時間太長導致進光量過多,即過度曝光,得到的照片高光的部分沒有細節,一片死白。

從陰影處跑到太陽直射的地方,拍攝時快門速度已經不夠「快」了,雖然得到了背景的虛化,突出的了主體,但是可以看到白色的裙子沒有了細節,這時候可以適當縮小光圈,讓高光處保留住細節。

看了這麼多關於光圈的廢話

大家只要記住下面這一句就好了

「只用大光圈拍攝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寒衣 的精彩文章:

TAG:張寒衣 |

您可能感興趣

最「糾結」的詩人
好糾結的表情:被扭曲的人臉
糾結、糾結、再糾結——還是啥也別幹了
聰明的人,從不糾結
糾結的餃子情結
龍珠:龍珠里最讓人糾結的感情紛爭,這位角色被人綠了卻沒處說理
讓人糾結的開眼角……
讓人糾結的「估算」
無房男人與有房女人的糾結愛情
世界盃!男人亢奮,女人糾結
對婚姻的糾結,其實還是信心的糾結!
所有糾結生二胎的人,糾結到最後,只有兩種結局
「暗戀」的人都在想什麼?看到最後一位的「糾結」,網友:好辛苦
跟對的人裸婚不糾結的星座女
積極廢人/隱形貧困人口刷屏:矛盾熱詞背後,是糾結到爆炸的生活啊
做一個活在整體里的人,而不是分裂的糾結的人
愛情中的矛盾體,容易猶豫又糾結的星座!
一個男人的痛苦和糾結:妻子出軌愛上了情人,想和我離婚
真人分享|經歷糾結和忐忑,我的下頜角整形之路
情人節不糾結 送女生的白色手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