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陳少雲、裴詠傑:「你我一見如故——是三生有幸」
「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一出傳統劇目,是一篇歷史故事,也是一個方寸之地對一段風雲歷史的凝視。
「蕭何追韓信」是歷史上楚漢相爭時期的著名歷史故事,此歷史傳說本最早見於《史記·淮陰侯列傳》,《漢書》卷一《高帝紀上》也有相同記載。就文藝作品而言,有記載的是元雜劇《蕭何月夜追韓信》,並留下科白不全的劇本四折。明朝萬曆年間出現兩種前漢演義小說,對這個故事作了進一步演繹,也使具體情節更為豐富了。
說故事
周信芳《追韓信》片段
1
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王朝後,項羽違背原來"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自立為西楚霸王,而貶先入關中的劉邦為漢中王。劉邦當然心裡很不甘心,便在暗中積蓄實力,又讓張良往各處尋訪堪任元帥的人才,伺機滅楚興漢。
2
張良知道韓信是個人才,而在項羽部下沒有得重用,於是勸其棄楚歸漢,並寫了一封推薦信(角書)給他。韓信到了漢中,想到若是自己將推薦信呈上去,別人會覺得是靠關係上位,會看輕了自己,於是韓信先前往招賢館去應試。
3
主持招賢的夏侯嬰見韓信確有韜略,於是報告給丞相蕭何。蕭何面試韓信,大為賞識,竭力推薦給劉邦。劉邦認為韓信出生低賤,而且又沒有推薦人張良的推薦信為理由,不重用韓信。期間,蕭何一直勸說劉邦,但劉邦始終覺得韓信不可以委以重任。
4
韓信知此事,便欲擒故縱,假裝逃走。蕭何得知連忙去追趕韓信,追了一個月,在一個夜晚追到了韓信,隨後夏侯嬰也趕到了。蕭何、夏侯嬰二人真誠地同勸韓信返回。韓信見二人意誠,於是將張良的推薦信拿出來,三人便一起歸來。蕭何再薦於劉邦,拿出推薦信給劉邦,劉邦才拜韓信為大將。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
論始末
傳統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是著名鬚生流派——麒派的代表劇之一。該劇初編成,演於上海,但不是周信芳自己主演,當時主演蕭何的是劉奎童,周信芳只演配角——韓信。說來,《追韓信》在麒派戲中,還真有點兒"代表性":它的最初腳本,是由麒派創始人周信芳(麒麟童)自己創作的。
周信芳
周信芳先生出身於梨園,家境貧寒,自幼失學,僅念過兩年私塾,但酷愛讀書,自學不輟,因而學養甚豐,喜動文墨,曾經自編自導自演,被當時人稱為「領袖藝員、全才生角」。1921年的周信芳,正在上海「丹桂第一台」領銜,並任後台經理。其內弟劉奎童(也是周信芳弟子)初到上海,沒有新戲可演,而上海觀眾對新戲興趣濃厚。於是,周信芳著手為劉奎童編排新戲。頭三天的打泡戲便上演了三出比較新鮮的陌生戲:一出是《英雄淚滿襟》(宗澤的故事),一出是《十族恨》(方孝孺的故事),還有一出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
周信芳飾演韓信
周信芳自己主演該劇,大約是在一九二四年。那時,周信芳在煙台,"為了給窮苦的同行買義地,和當地的京劇界合演了一場義務戲",(《周信芳舞台藝術》)演出的劇目便有《追韓信》。在幾十年的舞台實踐中,周信芳對《追韓信》不斷加工、提高,使之成為廣大群眾喜愛的傳統劇目之一。
談感悟(周信芳自述)
《月下追韓信》里的主要人物是蕭何、韓信和劉邦。因為過去很少演出這樣題材的戲,不能直接從傳統劇目和表演中找到塑造人物的依據。當時就從史籍中去找材料,主要是參考了《史記》。
《史記》不但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它對人物、事件的刻劃栩栩如生,各如其分,文學價值也是極高的。如果在這一方面不加研究,就會用一個老套子去套,結果使得這個戲和那個戲的人物雷同。讀了《史記》以後,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對整個歷史事件有了概略的認識,幾個主要人物也活起來了。當然,歷史劇不等於歷史圖介,何況《追韓信》的題材還帶著相當重的民間傳說色彩。可是有了《史記》這樣完整的參考資料,在塑造人物上,困難就少得多了。
周信芳飾演蕭何
我總覺得,一個演員,不能就知道舞台上的那麼一點點事情。渉獵愈多,知識愈廣博,在進行角色創造時,才能夠觸類旁通,左右逢源,才能夠對人物挖得更深。不然的話,塑造出來的人物一定是一般化的,膚淺的,彼此雷同的。
戲中有戲
《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一出優秀的傳統劇,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重視人才、求賢若渴的古代政治家的形象,而周信芳的精湛表演,更把蕭何刻畫得栩栩如生。劇中對劉邦不聽蕭何的舉薦,不肯重用韓信這一事件,作了集中、誇張的描寫。創作者設想劉邦並不是不聽蕭何的話,他的厲害就在於能用人。手下幾個要緊的人物他都能夠掌握。他之所以不用韓信,一來是韓信名聲實在太壞,二來是在等張良的薦書,怕一旦重用了韓信,張良再舉薦來更適合的人才就被動了。他器重蕭何,可是他看不起韓信,因此他就把希望都寄托在張良那裡。韓信明明有張良的角書,偏偏不拿出來,這是故意做作,表示自己有本事,不需要依賴旁人的介紹。等到劉邦真不肯重用,他就來個欲擒故縱,假裝逃走。蕭何有遠見,他了解韓信,因此不顧一切地去追他。這些處理,構成了戲的主要情節。
周信芳飾演蕭何
劇中,有兩大段唱腔,一是初薦韓信時的"我主爺"那一段【西皮流水板】,一是追到韓信時的"三生有幸"那一段【二黃碰板】。
前一段歡快、流暢,"但願得言聽計從重整那漢家邦,我們一起回故鄉"一句,一頓一揚,乾脆利落,準確地表達出蕭何發現了人才,感到劉邦取天下有望時的那種由衷的喜悅之情。後一段深沉、委婉"顧不得山又高、水又深,山高水深、路途遙遠、忍飢挨餓,來尋將軍"一句,有抑有揚,錯落跌宕,恰當地傾吐出蕭何盼望韓信迴轉,為漢出力的那種至誠之心。這兩段唱腔之所以膾炙人口,甚至被人們譽為周信芳之絕唱,不是沒有原因的。
陳少雲「我主爺起義在芒碭」
本視頻由「微觀視界文化傳媒」獨家提供
周信芳對藝術精益求精。《追韓信》一劇,演了幾十年,他還總是不斷修改。原來,"我主爺"這一段唱詞中的第三句,曾經唱成"尊奉王約聖旨降",不但唱著拗口,文句也不甚通順,後來唱時,便改"懷王當年把聖旨降"了。對配角的戲,他也是精心考慮。例如,韓信逃走,有一場趟馬過場的戲。一般的"趟馬"身段,多是勒馬三鞭。周信芳認為,勒馬三鞭式的"趟馬",是要表現劇中人催馬急行,而這時的韓信,不是真心逃走,是要看蕭何"追也不追",沒有拚命打馬的必要,因此,他要演員改成勒馬反踢腿,右轉身,亮相時往回看的身段。這樣一來,不僅身段更美,而且使表演更符合劇情。
周信芳先生畢生演齣劇目達657出之多,《追韓信》演出之頻繁,足可與《四進士》《烏龍院》《徐策跑城》《打嚴嵩》《斬經堂》等相提並論。廣布全國各地的麒門弟子,無不以《追韓信》為每次演出的主打劇目,如高百歲、陳鶴峰、李如春、楊寶童、王富英、周少麟、蕭潤增、李師斌、明毓昆、徐鴻培、孫鵬志、李桐森、小王桂卿、趙麟童、小麟童,乃至今天仍然活躍於舞台的陳少雲、裴詠傑等人,莫不如此。
裴詠傑「三生有幸」
本視頻由「微觀視界文化傳媒」獨家提供
「我主爺起義在芒碭」、「三生有幸」等膾炙人口的唱段,質樸流暢,情韻皆濃,不僅京劇愛好者廣為傳唱,甚至大街小巷到處可聞,確實到了「滿城爭唱蕭相國,四海齊呼打嚴嵩」的狂熱程度。
「我主爺起義在芒碭」
我主爺起義在芒碭,拔劍斬蛇天下揚。
懷王也曾把旨降,兩路分兵定咸陽。
先進咸陽為皇上,後進咸陽扶保在朝綱。
也是我主洪福廣,一路上得遇陸賈、酈生與張良。
一路上秋毫無犯軍威壯,我也曾約法定過三章。
項羽不遵懷王約,反將我主貶漢王。
今日里蕭何薦良將,但願得言聽計從重整漢家邦,一同回故鄉。
撩袍端帶我把金殿上,揚塵舞蹈見大王。
「三生有幸」
將軍千不念,萬不念,不念你我一見如故——
是三生有幸
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乾坤
全仗著韜和略將我點醒
我也曾連三本保薦與漢君
他說你出身微賤不肯重用
那時節怒惱了將軍
身背寶劍 跨下戰馬 出了東門
我蕭何聞此言雷轟頭頂
顧不得 山又高 水又深
水深山高 路途遙遠 忍飢挨餓 來尋將軍
望將軍看在我蕭何的情份
勸將軍且息怒 暫吞聲 你莫發雷霆
隨我蕭何轉回程
大丈夫要三思而行
部分文字出自《蕭何月下追韓信》(「京劇電影工程」叢書)


※最全的荊州花鼓戲臉譜選例介紹,快來認認臉!
※楚劇四文集入市第一彈:《迓腔》楚韻,以情動人!
TAG:戲曲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