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還原「鴻門宴」的羅生門

還原「鴻門宴」的羅生門

還原「鴻門宴」的羅生門

文/陳遠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按照事先約定,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繼任,同時孫中山提出三個條件,其中之一是袁世凱必須到南京就任。

對袁世凱而言,去,意味著離開自己經營多年的大本營,置身於無兵可調、無將可遣的境地,不去,則失去了對革命黨的誠意,落人以口實。

去,還是不去,在袁世凱的陣營引發了一場爭議。

兩千多年前,同樣的選擇,擺在劉邦面前,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鴻門宴。

在這場歷史上最著名的飯局中,項羽面對的是殺還是不殺,劉邦面對的是去還是不去,項伯面對的是告還是不告,張良面對的則是走還是留,而「亞父」范增,則註定沒有退路。

放走劉邦,項羽錯了嗎?

秦朝末年,項羽和劉邦共立楚國王室的後人熊心為楚懷王反秦,相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至,當時,項羽駐軍鴻門(現陝西省臨潼縣),劉邦的手下曹無傷對項羽說劉邦有稱王之心,項羽的謀士范增藉機建議項羽除掉劉邦,但由於項羽的叔叔從中斡旋,項羽宴劉邦於鴻門,范增本想乘機擊殺劉邦,最終卻讓劉邦逃之夭夭,成就漢家天下。

這段故事,經由司馬遷的生花妙筆,婦孺皆知。

後人常常據此認為項羽錯失良機,贊之者稱其為丈夫義舉,貶之者則認為是婦人之仁,且不聽范增之言,剛愎自用。

其實,項羽的選擇,與這些評價沒有任何關係,而是權衡的結果。

正是因為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才奠定了日後分封諸侯的基礎,也才有了「西楚霸王」的前提。

我們看項羽第一次見到秦始皇時說的話:比可取而代之也!

這說明什麼?說明項羽早有謀取天下之意。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當時的會稽太守殷通對項羽的叔叔項梁說:「江西人全都造反,這是上天要亡秦的時刻,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為人所制,我準備發兵,想要用你和桓楚為將。」在項梁的授意之下,項羽將殷通殺死,又連殺殷通手下近一百人,一口氣收服吳中郡下各縣。

此時的項羽,哪裡有一點婦人之仁?

立熊心為王,是范增的建議,完全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對此,熊心這個名義上的楚懷王,心裡雖然不甘,但是心知肚明。在項梁未被章邯擊殺之前,自號武信君的項梁,才是實際上的掌控者。

項梁死後,項羽並未把楚懷王熊心放在眼裡,但是在這是,起義的各路諸侯,都已經聚在楚懷王的大旗之下。在名義上,項羽得聽楚懷王的。

攻秦的路線,是楚懷王安排的:當時抗秦義軍轉戰於江蘇安徽一帶,若想先入關,自東向西走直線才是捷徑,但對項羽向西出兵的強烈要求,楚懷王不予理睬,直接將其支向了北方。向北進軍,抗秦救趙。不僅如此,被派向北路軍的項羽,其職務僅僅是次將,需要受主將宋義的節制。當時,秦朝的主力都布置在北邊,向北走,困難重重。

換句話說,在向北走的這一路線上,會遭遇抗秦過程中所有的硬仗,這些仗,都是要項羽來打的。不過,要是這一支軍隊先入關中,「為王」者是誰?宋義,因為他才是主將。

項羽做大,不是楚懷王想要看到的結果。

再看劉邦。

楚懷王派遣劉邦率軍直接向西進發。本來走的就是直線,在北邊,又有項羽在牽制著秦軍主力。項羽和秦軍的戰鬥越激烈,劉邦西進的道路將越平坦,進入關中的進度自然也會越快。劉邦平時給人的印象,是素無大志,得個王,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項羽是怎麼做的呢?他殺了宋義,只有殺了宋義,他才能在先入關中後為王。他也知道,那個名義上的楚懷王,對他鞭長莫及,無可奈何,罷免是不可能的,罷免了項羽,那麼多的硬仗,誰去打?

就這樣,項羽一路殺向咸陽。

終於,項羽和劉邦在關中相遇了。此時,劉邦入關中,已經兩個月。

我們看項羽聽到曹無傷的話之後的第一反應,是「大怒」,還沒有等范增建議,就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也就是說,攻打劉邦,是項羽的反應,並不是范增的建議。

要注意,項羽話那個「饗」字。為什麼要「饗」?這支軍隊一路硬仗打過來,於天寒地凍時與秦兵九次大戰,退章邯,斬蘇角,擒王離,逼死涉間。項羽知道,他的40萬大軍,累了。況且,他殺宋義,打的是楚懷王的名義。諸侯將領跟隨他,一半是因為畏懼而屈服,一半還是因為那個名義上的楚懷王。而劉邦的十萬大軍,全部是嫡系部隊。

所以要「旦日饗士卒」,這就是拿利益換取了。在項羽在與秦軍對戰之時,該戰時戰,該和時和,哪裡是有勇無謀?

項羽不能殺劉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殺劉邦,師出無名,而且會讓起義的各路諸侯唇亡齒寒,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項伯在旁邊一勸,本來就沒有拿定主意的項羽就放棄了既定想法。

鴻門宴上,劉邦的示弱,終於讓項羽想清楚了,放走劉邦,更複合自己的利益,才可以得「王」關中,此時,他當然不再理會范增的暗示。

「王」關中之後,「徵得」了楚懷王的「同意」,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王。「彼可取而代之也」終於成為了現實。此時已經成為「義帝」的楚懷王熊心再無用處,項羽將其遷於長沙郴縣,於途中暗中殺害。

如果不是從項羽的最終結果來推導,實在看不出鴻門宴導致了其滅亡,相反,沒有鴻門宴上放走劉邦,西楚霸王的霸業就無法實現。

劉邦赴鴻門宴的最大底牌

秦始皇出巡的場面,劉邦也見過,他說了一句:大丈夫當如是也。

這句話特別值得琢磨。項羽的話,要是被人聽到,結果只有一個:殺頭。所以項梁才捂住他的嘴巴。但劉邦這句話,就不怕人聽到。哪怕是秦始皇聽到,劉邦還可以把這句話解釋為對秦始皇的讚美。

劉邦說話,無時無刻不給自己留後路,哪怕是沒人注意的時候。

鴻門宴沒有導致項羽的覆亡,但確實奠定了劉邦得天下的基礎。

項羽的狀況,劉邦並不知情,劉邦知道的是,「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楚國老將對項羽的評價),還有40萬大軍,駐紮在鴻門,而自己,只有10萬兵馬。所以劉邦聽到張良轉告項伯的消息時,先是「大驚」,後是「黯然」,因為他知道,自己打不過項羽。

張良替他出主意:向項羽示弱,說明自己沒有稱王之心。

這時劉邦的第一反應,是問張良和項伯的關係。這說明在那種狀況下,劉邦是慌而不亂的,他要判斷,在他和項羽之間做中間人,項伯是不是一個合適的人選。得知張良和項伯是過命的交情之後,劉邦的反應是和項伯結為兒女親家,這樣就完成了他和項伯的結盟。

完成結盟之後,劉邦才接受了項伯的建議,第二天一早附鴻門向項羽請罪。這時,他已經有了赴鴻門的第一張底牌,這張底牌,就是項伯。就算在鴻門項羽發難,以項伯的身份,至少可以替劉邦略做抵擋。

第二天,劉邦可不是單刀赴會,《史記》里說,「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這「百餘騎」都有誰,司馬遷沒說,但我們知道其中有樊噲。樊噲是誰?壯士也!

這時我們就可以明了,劉邦去鴻門,是做了充分準備的。帶樊噲隨行,就是為了確保萬一。樊噲是劉邦的班底,其忠誠度是毋庸置疑的。這是劉邦去鴻門的第二張底牌。

有了這兩張底牌夠不夠?

從微觀的劉項雙方局勢來看,劉邦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

其實不然,從更大的一個局勢,也就是抗秦義軍這個層面來看,劉邦赴鴻門,將功勞和稱王的資格拱手讓與項羽,就是佔據了道德制高點。一旦項羽不顧一切還是要置劉邦於死地,劉邦帶領自己的十萬人馬與項羽火拚之時,諸侯必然抱著擔心自己被兼并的心態作壁上觀,而不是加入項羽的戰團。

劉邦有沒有稱王之心?肯定有。但劉邦出身寒微,不像項羽天生貴胄,一開始,兩個人就不在一個起跑線上。於是有了斬白蛇自命赤帝之子的傳說,這樣的故事,想必劉邦自己也是不相信的,但是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傳說,對於人心有極大的暗示作用。可以判斷,這個傳說,是劉邦做亭長時,跟隨他一起逃跑的那十餘個人炮製出來的,目的就是給出身低微的劉邦按上光環,收服人心。

再看劉邦的起家之路和他西行抗秦時的表現:劉邦起兵於沛縣,人馬雖然沒有多少,但蕭何、曹參、樊噲都是他的鐵杆嫡系,這個班底,一開始就有超級強的穩定性。

之後的大小征戰,劉邦注重的不是攻城略地,而是班底的增容:殺沛縣縣令,得兵萬人;泗水之戰,得周苟、周昌;投奔項梁,得軍五千,五大夫將十人。奉懷王之命西出征秦,劉邦的戰略也是如此,張良和酈食其都是在西征途中加入的劉邦陣營。等到入了關中,劉邦的人馬已經擴充到了十萬。

有約在先,入了關中的劉邦稱王是理所當然,但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劉邦退軍灞上。

這一退,不僅是退給項羽看,也是退給楚懷王看,更是退給起兵抗秦的各路諸侯看。劉邦稱王,楚懷王和各路諸侯不會有意見,但不稱王,更能贏得楚懷王和各路諸侯的好感。

這才是劉邦赴鴻門的最大底牌。

鴻門宴之前的約法三章,讓劉邦盡得民心;鴻門宴之後,劉邦發現了張良的才幹並加以重用,漢中三傑劉邦已得其二。

天下,已經在向劉邦招手。

項伯真的是叛徒嗎?

鴻門宴中有兩個人,一直被視為叛徒。

一個是曹無傷,在鴻門宴中出現了兩次半。一次出現在開頭,向項羽告發劉邦,一次出現在結尾,劉邦從鴻門還,「立誅殺曹無傷」。半次是在鴻門宴中被項羽提及,告知劉邦告密者是曹無傷。

毫無疑問,曹無傷是叛徒,看項羽所向披靡,想改換門庭,得一個更好的前途。

但說項伯是叛徒,就讓人疑竇叢生。

說項伯出於對范增地位的嫉妒而背叛項羽,屬於一廂情願的猜測,我們看在鴻門宴中的座次:「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古人以東向坐為尊,項伯的座次不僅在范增之上,而且是項羽平坐,這說明項伯在項羽陣營中地位並不低,項羽對於這個叔叔,也是尊敬有加。

說項伯出於對張良的感恩之情,將消息告訴張良,從邏輯上也難以講通。秦滅以後,劉邦與項羽各自的勢力不斷發展,此時的劉邦,已與項羽形成對立之勢。當朋友之誼、政治利害、親情利害相衝突時,項伯選擇朋友之誼,不妥。況且,項伯可以找出多個借口讓張良離開霸上,未必非要將軍機泄露給對方。

我們能想到的,項伯未必想不到。

再從人情上說,項伯是項羽的親叔叔,他沒有理由背叛自己的親侄子。

從結果上講,項羽多疑,曾因懷疑秦朝降卒不可靠而坑之,以項伯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如果項羽懷疑項伯,鴻門宴之後,項伯在項羽陣營必然無法容身,但項伯安然無恙。

唯一可以解釋的是,項羽認同項伯的看法,對項伯並無懷疑,我們看鴻門宴之前項伯對項羽說的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這句話,才是項伯選擇向張良透露消息的關鍵。

當時的形勢,在前文已有分析,項伯是項羽的叔叔,他的經驗比項羽老到,項羽在衝動之下擊殺劉邦之後會怎樣?楚懷王雖然是個名義上的王,但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依然可以號召起義諸侯剿滅項羽,在那種情況下,擔心被項羽兼并的起義諸侯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可想而知。

老到的項伯,一眼就看到這背後的巨大政治風險。

要消弭這場巨大的政治風險,對於自己那個吃軟不吃硬的侄子來說,劉邦主動前來認罪無疑是個好辦法。要讓劉邦主動認罪,就要讓他知道自己面對的危機。

那麼,項伯自己跑過去告訴劉邦行不行?肯定不行,劉邦能有今天,也不是憑空得來的,項伯跑過去一說就相信,那還是劉邦嗎?於是項伯想到了張良,張良和自己有過命的交情,劉邦又信得過。

果然,劉邦將稱王資格拱手相讓。這叫什麼?不戰而屈人之兵。

鴻門宴上,項伯拼全力保護劉邦,因為他知道,保住劉邦,就是保住了項羽,保住了項羽,才有可能有項家天下。

在鴻門宴之中,項伯是唯一站在大局的角度思考問題的人,正因為如此,他也才是這一事件中的真正主角。沒有項伯,就不會有鴻門宴。

回過頭來再看項伯的這場安排,消弭了惡戰,解救了劉邦,還讓老朋友張良在劉邦陣營里脫穎而出。所有的人不樂於看到這樣的結果,除了范增。

楚漢相爭之後,項氏家族得以豁免,項伯還被封侯,不得不說,這是項伯在鴻門宴上種下的種子。

《晉書》說項伯「背君違親,前史美其先覺」。話雖委婉,但不符合事實,項伯不是先覺,也沒有背君違親,他只是在當時的局勢中,看得別人更全面。

鴻門宴是張良的一次機會

得天下之後,在洛陽南宮舉行的慶功宴上,劉邦問群臣,自己何以得天下,項羽何以失天下。後來劉邦自己說出了答案: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把自己得天下的原因歸結為知人善任,而在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有三個,張良為首。

但是在鴻門宴之前,在劉邦的班底中,張良一直是個外圍人物。

他第一次投靠劉邦,劉邦給他的職位是「廝將」。廝將的職責,是管理馬匹。這個職位,顯然不符合以博浪錐擊殺秦始皇的韓國貴族張良。

後來劉邦投靠項梁,張良歸韓。後來劉邦奉楚懷王之命西出征秦,再遇張良,「張良為韓王送沛公」,但即使是後加入的酈食其,在劉邦的陣營里,說話也比張良有地位。

當項伯把項羽要攻打劉邦的消息告訴張良,擺在張良面前的有兩個選擇:獨自離去,或者留下來和劉邦共度危機。

張良其實沒有什麼理由留下來,劉邦待他,不過如此。

可是我們看史書,對張良的評價,幾乎眾口一詞:有謀略,有膽識。這樣的人,做選擇總是和別人會有些不一樣。

沒有一個聰明人會用自己的生命去驗證自己的智慧,也沒有一個聰明人會放棄看得見的機會。面對老朋友項伯,張良看到了屬於自己的機會。

我們看張良聽了向劉邦轉告項伯的話之後問劉邦的兩句話: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料大王卒足以當項王乎?

如果劉邦說主意是自己定的,或者劉邦說拿下項羽不在話下,那麼,作為劉邦陣營的一個外圍人,張良必然是獨自離去。

但劉邦的第一句話說是小人的主意,等於是委婉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第二句話是說自己的實力和項羽相去甚遠,第三句話,就是在問張良:怎麼辦?

這是張良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的機會。

他決定留下來,並把項伯介紹給劉邦。張良不知道老朋友項伯的真實想法,但是他知道,有這位老朋友在,劉邦去鴻門赴宴,一定是有驚無險,一是張良和項伯有過命的交情,二是老朋友既然肯來報信,就說明,至少,在項伯那裡,還不願意看到劉項大軍起衝突。唯一值得擔憂的,是范增。

到了鴻門落座,張良的心裡就更踏實,因為從座次中他已經看出:在項羽的陣營里,范增的地位不如項伯。

最能體驗張良膽識的是,是劉邦走後,張良獨自留下善後,要知道,他面對的不僅是項羽和項伯,還有范增。

范增會不會一怒之下殺了自己,這是個未知數。

但是無人善後,就會讓項羽陣營心生猜忌,落人口實。

張良自己留下來,必然經過一番權衡。權衡之後,他認為范增必然不會殺他:范增的目標是劉邦,劉邦走了之後,范增已經失去了目標,而自己不過是劉邦麾下的一個不起眼的謀士。其次,退一步說,即使范增起了殺心,他還有項伯,項伯能在項莊舞劍時保護劉邦,就更能保護自己。

也正是有了這個選擇,才能讓自己在劉邦心裡樹立起運籌帷幄的形象,歷史的結果告訴我們,張良的這個決策又做對了。自此之後,張良成為劉邦陣營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順便說句題外話,張良之所以能在瞬間做出這樣的決定,有個前提,就是:「項伯殺人,臣活之。」張良不是先知,從來沒有想到之前對項伯的救命之恩會有回報,但是一個帶著善意幫助別人的人,運氣總是不會太差。

范增:一個沒有退路的人

項伯和張良都是聰明人,范增也是,不同的是,項伯和張良於聰明之外,還有智慧。這其中的區別,就是考慮他人的存在並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處境。

但是聰明人不會,聰明人太相信自己,很少考慮別人。范增就是這樣的人。

我們看范增在鴻門宴上的表現:

劉邦的「封府庫、籍吏民、約法三章、駐守關隘」一系列動作,可以說,雖然表現出一副「以待大王」的模樣,但何嘗不是視關中為己物的表現?曹無傷告密,范增一語中的「此其志不在小」,足可顯示出作為謀臣的眼光,建議殺劉邦,不算錯。

但是,如果他能看到項羽不能殺劉邦的理由,就不會在鴻門宴上數次示意項羽出手,而是做另外安排。

有些事,君王做不得,但是臣子做的。三國時期,魯肅對孫權說:「臣能降魏,主公不能降魏。」同樣的道理,作為主帥的項羽不能殺劉邦,但作為項羽「亞父」的范增,何以殺不得?

范增不是殺不得,而是沒有擺清自己的身份。他以為,他「與謀」的前提是:我說話,你要聽,而且是必須聽。之前他建議項梁擁立懷王,就是這樣。有了這樣的心態,他當然不會想到,鴻門宴上的項羽,心理已經發生變化。

范增發現這一點時,已經沒有重新安排的時間,於是他出去找了項莊。

再看他召集項莊時說的話:

「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什麼叫君王為人不忍?這幾乎就是當著項羽的另一個部下說項羽不行。項羽殺宋義,打的還是楚懷王的旗號,但范增則是直截了當的發號施令,以范增在項羽陣營的地位,直接發號施令也沒有關係,但有什麼必要把自己和項羽的分歧告訴項莊呢?

項莊是個老實人,誰也不得罪,范增讓他舞劍,他就去舞劍了,但是,他會盡全力殺劉邦嗎?尤其是項伯起身抵擋之後,其實項營里的人都知道,項伯的地位是高於范增的。

在此時,范增本來還是有機會的。儘管項莊不盡全力,但至少他可以牽制住劉邦,范增可以在這段時間裡再調人手。可是劉邦竟然跑了,就在范增的眼皮底下。

這時面對張良奉上的厚禮,范增的態度是:

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既不給張良面子,也不給項羽面子,還是當著張良的面。

項羽對范增這個「亞父」的信任,也許從此時就已經埋下了。一千多年後,乾隆讀史,讀到陳平使用反間計挑撥項羽和范增,大笑:「陳平此計,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以為奇,而世傳之可發一笑!」項羽是三尺童子嗎?當然不是,藉此發揮對范增剛愎自用的不滿也許才是正解。這固然是項羽沒有足夠的容人之量,但也是范增擺不正自己的位置有關。

鴻門宴之後的歷史,正好驗證了范增的預言,這個本來有機會做主角的人,卻把這個位置拱手讓給了張良。

關於范增的爭論很多,越往後,就越趨於負面,三國之前,人們多認為范增「有奇謀」,但在三國之後,大致只有蘇軾一個人為范增說過好話。

范增的失誤,在於他太聰明,聰明到不考慮別人,也不給自己留後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賣時光 的精彩文章:

TAG:拍賣時光 |

您可能感興趣

C羅神還原大空翼倒鉤射門!原作漫畫家最愛卻是巴薩
劉亦菲「木蘭腿」神還原!
《老舍五則》登陸保利劇場 雷恪生李成儒領銜還原純正京味兒
《王的盛宴》竟出現手抓飯!陸川導演把鴻門宴到底還原成什麼樣了?
海綿寶寶擬人化,派大星神還原,珍妮果然不是蟹老闆親生的
《紅海行動》「千里馳援」還原葉門撤僑
酷炫爆表!荷蘭街頭驚現《蝙蝠俠:阿卡姆騎士》還原蝙蝠車
原生缸,原生魚景還原自然本來樣子。
當《小馬寶莉》和海綿寶寶出聯動,章魚哥神還原,派大星你退群吧
《聲臨其境》解鎖配音新姿勢 王洛勇坐地神還原《哈姆雷特》
梅西坎特神還原人大校徽 孔蒂創「肉夾饃」式防守
復原技術還原古人長相,曹操威武、吳承恩帥氣!
對噴?馬卡報還原烏姆蒂蒂與西班牙人前鋒言語衝突
真實還原:萊文斯基和柯林頓總統的美國白宮「拉鏈門」!
唐嫣現身上海與自己蠟像合影,網友:大腦門神還原!
趙順然《橘生淮南》開播,洛枳神還原,女配都是高顏值
還原華夏神話,再現山海傳奇
資訊|大河內一樓逛展的特殊姿勢,親自還原魯路修被踩場景
大河內一樓逛展的特殊姿勢 親自還原魯路修被踩場景
還原度滿分!《埃羅芒阿老師》山田妖精全新手辦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