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陽明心學為何多流為狂禪

陽明心學為何多流為狂禪

後期心學與後期佛教禪宗多有相似之處,因不倡導研讀經論,不尚學術交流與義理建構,一味地強調直指人心,故不拘禮法,放浪形骸。其空談良知、不務實學之風,日盛一日。皆不明孔孟心性之學與佛門心性之學之殊異,不能明辨各心所心、各性所性之真義。

黃宗羲

1.黃宗羲對陽明心學失傳的解釋

後期陸王心學與禪宗出現的流弊十分相似:「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祕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然龍溪之後,力量無過於龍溪者;又得江右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決裂。泰州之後,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龍蛇,傳至顏山農、何心隱一派,遂復非名教之所能羈絡矣。顧端文曰:『心隱輩坐在利慾膠漆盆中,所以能鼓動得人。只緣他一種聰明,亦自有不可到處。』羲以為非其聰明,正其學術也。所謂祖師禪者,以作用見性。諸公掀翻天地,前不見有古人,後不見來者。釋氏一棒一喝,當機橫行,放下拄杖,便如愚人一般。諸公赤身擔當,無有放下時節,故其害如是。」(黃宗羲《明儒學案·泰州學案》)

黃宗羲(號梨洲,1610-1695)上述的意見,得到大多數學者贊同,例如錢德洪(號緒山,1496-1574)在王陽明《大學問·跋》中說:「師既沒,音容日遠,吾黨各以己見立說。學者稍見本體,即好為徑超頓悟之說,無復有省身克己之功。謂『一見本體,超聖可以跂足』,視師門誠意格物、為善去惡之旨,皆相鄙以為第二義。簡略事為,言行無顧,甚者盪滅禮教,猶自以為得聖門之最上乘。噫!亦已過矣。自便徑約,而不知已淪入佛氏寂滅之教,莫之覺也。」

2.陽明心學為何沒落

錢德洪看出許多陽明後學,不再重視省身克己的修持工夫,甚至將王陽明注重的「誠意格物」「為善去惡」的要旨,鄙視為第二義(指其已非第一義諦,只具有次要意義,或是接引學人的方便法)。他們言行無法相應,盪滅禮教,還自認得到聖門的最上乘法,實則已陷入釋氏的寂滅法之中,而不自知。《明史·劉宗周本傳》云:「越中自王守仁後,一傳為王畿,再傳為周汝登、陶望齡,三傳為陶奭齡,皆雜於禪。奭齡講學白馬山,為因果說,去守仁益遠。……良知之說,鮮有不流於禪者。」

王陽明的三傳弟子陶奭齡(公元1571—1640年)等輩,已毫無忌諱地講演釋氏的因果事理,使得陽明的良知說跟禪宗合流。又《明史·王畿本傳》云:「(王畿)益務講學,足跡遍東南,吳、楚、閩、越,皆有講舍,年八十餘不肯已。善談說,能動人,所至聽者雲集。每講,雜以禪機,亦不自諱也。……其後,士之浮誕不逞者,率自名龍溪弟子。」

王學由浙東之王龍溪及泰州之王心齋以後,其講學之風,逐漸由講堂之授受,轉而重視在日常生活上隨處加以指點,使學問與生活打成一片。教人當下灑落自然,擺脫一切習氣俗套,矯飾造作,而唯順應當下良知心體之自發、自覺、自足、自在等屬性,顯現於日常生活之中。與禪宗之重從生活上之隨機指點,所謂「禪機」者,有相近、形似之處。

故泰州一派之後學,其思想傾向禪學,或由儒入禪者,大不乏人。此種趨勢,造成王學末流多流為狂禪者。其空談良知、不務實學之風,日盛一日。皆不明孔孟心性之學與佛門心性之學之殊異,不能明辨各心所心、各性所性之真義。《大學》之道,儒門聖學,自此徹底隱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新聞 的精彩文章:

華陰市孟塬鎮召開預防整治電信詐騙專題會議
教少女心的你將粉紅色融入生活!千禧粉時尚單品!
速干耐克NIKE 行走的時尚背心!這樣穿可能會火
這個美國外交官 竟讓900萬老外迷上中國網路小說
撩妹技巧:女生說這3句話,就能暴露她的行為

TAG:搜狐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見佛殺佛是什麼梗?禪宗為何有狂禪現象?罵佛呵祖是怎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