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杜牧在池州 包光潛

杜牧在池州 包光潛

杜牧在池州

唐朝的陽光很燦爛,也很溫暖。散落在世界各處的華人無不懷念那個充滿強悍和活力的朝代。唐人在華夏大地上行走的聲響、吟唱的風韻、瀟洒的身影,還時刻被人掀翻史籍的塵埃,鮮活在當代。

池州作為「千載詩人地」,令多少名流騷客流連忘返,卻又不得不被時光淘埋,讓後人懷念,譬如曾任池州刺史的杜牧。

躑躅在杏花村裡,徜徉在秋浦河畔,漫步在齊山公園,退卻風煙,拂去前塵,我們驀然發現,杜牧留在池州大地上的腳印還是那般的溫熱,雖然有點趔趑,但畢竟烙得很深。有萋萋芳草待牧童,有參天大樹好乘涼。無論是憑欄遠眺,臨水浩嘆,還是登高望遠,頭插菊花,他那漸行漸遠的背影無刻不在灼痛我們的瞳仁。

「刻漏授時」篇

古代中國長期處於農耕時代,農人對物候的變化多有感觸,但卻缺乏具體的時間觀念。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根據影長來判斷是不是該吃午餐了,是不是要往回趕了,否則天黑就到不了家——這種沒有計量的時間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時間觀。

杜牧來池州任刺史雖不滿周年,但他對池州城的里里外外無不清清楚楚。穿街過巷,體察民情。他在與民同樂之時,發現池州人熱愛生活,卻缺乏時間觀念。朝不朝,夕不夕的,這怎麼行呢?他便想起家鄉的王處士。王處士與杜家為鄰,時常串門,時有談論,其中就有涉及製造刻漏的技術問題。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杜牧漸漸對「刻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直想躬身親為,卻不得時機。直到擔任宣歙觀察使沈傳師的幕僚時,才實現童年的夙願。那一年,他派專人返鄉京兆,取技於王處士。而後,杜牧創建刻漏於宣州城上。據史料記載,為了把刻漏技術學到手,在王處士90歲高齡時,杜牧親自由宣州返回京兆。王處士感於杜牧的執著,故而「言及刻漏,因圖授之」。

10年之後,即會昌五年(公元854),杜牧已非昔日幕僚,而掌印於池州,為官一任,正是大展鴻圖之際。杜牧親自謀劃,在王處士親授的基礎上,他率領一班人馬創造性地使用當時最先進的「復壺」裝置技術,夜以繼日地製造刻漏。此種「復壺」刻漏,水流均勻,水壓穩定,計時較准,偏差不大。據史料記載,池州「刻漏」計時器成於會昌五年(845)次乙丑夏四月,置於池州城南門樓上,杜牧親作《造池州城樓刻漏記》。同時置鍾、鼓於其旁,敬授民時。白天有專人擊鼓敲鐘司鳴時辰,夜間也有專人巡更打梆喊夜。從此以後,池州人作息有令,生活有序。

(古代刻漏原理圖)

「池州詩會」篇

創建刻漏之後,杜牧想再操辦一件大事。他想把池州及其附近的文學青年們召集起來,搞一個池州詩會。

請哪些人參加,令杜牧傷透腦筋。如果想得到主流的肯定,那就應該請主流詩人,甚至文壇領袖。而當時堪稱領袖的非白居易莫屬。問題是白居易一介老夫,寫詩作句已是哼哼嘰嘰。來,固然好,可以增添詩會的主流色彩;不來,倒也罷,該尊重的都已做到,可別怪晚輩們張狂喲。果然,白居易不以為然。說白了,還是杜牧不夠級別。

有一個人必須請,而且必須來。他就是寫「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河滿子,雙淚落君前」的桂冠詩人張祜。

張祜在丹陽接到邀請,意氣風發,即刻趕赴池州。雖然路途勞頓,但還是興奮異常——承蒙牧之看得起,就是連滾帶爬也要趕到。何況吃喝住行有牧之管著,更何況白居易不來,那些老傢伙就不必請了,請了也未必來。

池州詩會由杜牧一手策劃,為期數月。第一個會合在池州城的九華樓。就在這次詩會上,杜牧得知張祜與白居易的那件公案,並對張祜懷才不遇甚表同情。那是寶曆二年,張祜南遊姑蘇,順道拜謁時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見面時,白居易戲稱張祜的「鴛鴦鈿帶拋何處,孔雀羅衫屬阿誰」為「問頭」詩,而張祜也不甘示弱地開玩笑,說白居易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為「目連經」。張祜由此揚名,而白氏老羞成怒,二人結怨。

杜牧當場賦詩贈予張祜,即《登九峰樓寄張祜》:

百感衷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

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送走青年詩友,再次挽留張祜。恰逢重陽在即,杜牧專門為張祜舉辦了一次賞菊詩會,地點就在池州南門外的齊山。那天秋高氣爽,萬里無雲。杜牧和張祜帶領一大批本土詩人,攜壺就菊,登高望遠。碧波蕩漾,雁影流瀉;馨香瀰漫,滿眼金黃。

自古登高懷遠,詩人們抑止不住內心的豪邁,吟詩誦句。特別是杜牧遙望京兆,近看張祜,悲喜交集,臨風高歌: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按理說,張祜要長杜牧10歲左右,他們為什麼會「搓」到一塊呢?這就是同病相憐,惺惺相惜。「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表現了杜牧拯物濟世、憂國憂民的抱負。但他生性耿介,不善逢迎,才被逐出長安。面對無限江山,浩蕩秋波,豈能不生出惆悵?

(池州望華樓/圖片來自網路)

「清明沽酒」篇

沒有文人的盛吟捧唱,就沒有大好河山的文化底蘊。這話一點不過。池州杏花村之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詩村」,全仗杜牧的《清明》詩。

那是一個春雨霏霏的近午,杜牧了卻公事,罷了案牘,脫下官服,著便裝去尋西門城外的酒肆。剛出城門,他就感覺今日有點異樣,朦朧的雨簾中煙霧繚繞,花瓣飛揚。遠遠地望去,人們神情怏怏地行走在田間地頭,不是提著竹籃,就是肩扛鋤頭,還有稚氣未脫的小兒女,手中舞著形形色色的彩標——哦,原來今日是清明。正在此時,有牧童橫笛牛背,姍姍而來。杜牧問,酒肆何在?牧童答,杏花村裡。順著牧童所指方向,果然杏花爛漫若霞,十里不盡。杜牧詩興大發,匆匆趕往酒肆,索要紙墨,一揮而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從此後,杜牧常於公務之暇,在官妓程氏的陪同下,來杏花村酒家飲酒賦詩,留下許多趣聞。其中和一個叫杏雲的小姑娘對對子,更是傳為佳話,至今民間尚在流傳。

自從杜牧詩《清明》,神州蜂起杏花村。這是杜牧製造的「麻煩」,更是杜牧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儘管「杏花村」的官司至今沒有結案,但諸多學者一致認為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在池州。主要依據有三:一是明、清以來的《池州府志》、《貴池縣誌》、《杏花村志》以及清代官方的《江南通志》,對此均有肯定的記述。二是與杜牧年表一致,唐會昌二年(842)至大中元年的6年時間裡,杜牧先後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當以池州任職時間最長。他在池州度過兩個完整的春天,當然經歷了兩個清明節。三是整個《清明》詩的意境與江南氣候、景色相吻合。池州恰恰瀕臨長江南岸,清明時節確實細雨紛紛。而山西雖然亦有「春雨細」、「野煙和」的景象,但因其是內陸性氣候,往往「清明長明」、「穀雨不雨」,哪來「雨紛紛」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杜牧在池州任上曾使官妓程氏懷孕。後來杜牧轉刺睦州,按當時朝廷規定,官妓有籍,不能隨官員履新。所以程氏被迫轉嫁給當地鄉紳杜筠為妻。婚後產一子,名荀鶴,亦即後來的晚唐著名詩人、官翰林學士的杜荀鶴。

池州人千古銘記杜牧在池州的兩件大事:一是締造了千古杏花村,二是孕育了偉大的本土詩人杜荀鶴,讓池州成為名副其實的「千載詩人地」。

(圖片來自網路)

時光如煙,漸漸散去。兩年對於人生來講是短暫的,對於一個地方來講更是瞬息。但杜牧在池州的兩年卻是個性彰顯、異彩紛呈的。顯在他的才華與風流,異在他的難能而為的作為,像「刻漏」計時器的創建、九華山佛教寺廟的保護、組織池州詩會等。還有池州城池的擴充、亭台樓閣的修建如齊山翠微亭等,無不烙下杜牧的智慧。

飲水思源,感恩圖報,是中國人的傳統,池州人也不例外。只要行走在池州大地上,誰能不憶起杜牧的好呢?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應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包光潛 的精彩文章:

「樓」里的女人是誰?
唐人吸毒為哪般?

TAG:包光潛 |

您可能感興趣

北京的房租飛速上漲北漂的錢包光速掏空!究竟發生了什麼?
冬天吃麵包不用買,有這台烤箱來助力,麵包光亮柔軟不噎人!
糟了!這些包光看廣告就想買
奇葩女搶900元救災紅包光速退群?警方出面回應
最坑人的幾款網紅零食,臟臟包光榮上榜,吃過三種以上的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