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八方形小銅鈴

清代八方形小銅鈴

鈴是用金屬製作而成的一種響器,又為擊樂器,形似鍾而小,一種體內垂一小銅舌或金屬丸,搖動發聲,如我國民族樂隊中使用的馬鈴。另一種體內無舌,用單簽或雙簽敲擊或鈴相碰發音,亦名「碰鈴」。此外還有電鈴、車鈴、風鈴等,形式不一,作用各異。

關於鈴的起源,據考,唐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歧王宮中竹林中,懸碎玉片子,每夜聞碎玉子相觸聲,即知有風,號為占風鐸。」可知中國古人將碎石懸在一起,當風吹玉振,叮叮噹噹發出清脆的聲音,稱為「占風鐸」。目的是用來知風,推想占風鐸應該是風鈴最早的起源。

本文要介紹的是一件清代八方形小銅鈴,質地黃銅,通高9.3厘米,口徑8.2厘米,呈八方鐘形,喇叭口沿為闊緣,內空懸有一小銅丸。鈴的頂部(圖1)一周為幾何紋飾,中間有一弧形鈕,穿孔可以繫繩,鈴身的外面有八個長方形格,每格中各鐫刻有一個陽文楷體字: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等八個字(圖2、3)。該器製作精細,小巧玲瓏,如懸掛在書房窗欞之上,微風會搖曳著發出清脆幽雅的聲音。

從該鈴的製作精細程度、造型大小以及銘文等方面來看,不應屬於樓閣或塔上安裝的所謂風鈴,而應屬專給家庭作裝飾用的飾品,起到美化環境作用。同時銘文中祈福年年豐收、民富國強的美好寓意,更為令人喜愛有加,愛不釋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物網 的精彩文章:

晚清老子出關竹雕
頂碗_非物質文化遺產
少林功夫_非物質文化遺產
朔州出土文物精品——雁魚燈
沈兼士贈張恨水七言篆書條幅賞析

TAG:中國文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