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夢與狂想:6部畫家傳記電影里的創作慾望與精神癲狂

夢與狂想:6部畫家傳記電影里的創作慾望與精神癲狂

其實,畫家是一群生活在主流之外的造夢者,他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那就是拿起畫筆進行作畫。

本文由豆瓣用戶@豆單 授權發布

也許你看過名畫《吶喊》,卻不知道畫家愛德華·蒙克所經受的悲痛和內心的苦悶,也許你感慨梵高作品《向日葵》的明媚燦爛,卻不提畫作背後漫長的孤獨與掙扎。其實,畫家是一群生活在主流之外的造夢者,他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那就是拿起畫筆進行作畫。

Van Gogh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說道:「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經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

在畫家看來,人與人的交流太過浮於表面,語言這種符號不足以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唯有畫作,才能讓他們彼此靠近。那麼,今天豆小單給大家推薦6部天才畫家電影,一起去尋找畫家們的精神角落。

GIF/294K

弗里達

Frida

(2002)

提到弗里達,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她那濃黑的眉毛和墨西哥盛裝,剛硬而英氣逼人。

弗里達是墨西哥最受歡迎的現代女畫家,然而在18歲時遭遇的車禍讓她和病痛終生相隨,之後共動過三十多次手術。儘管生命對她並不溫柔,但弗里達的一生卻熾熱而張揚。雙性戀,吸毒,酗酒,抽煙,加之瘋狂而粗魯的個性,還有她難掩的才華與魅力。正如她曾經談到《墨西哥的四個居民》時所說:「即使是死去了,她的體內也能迸發出生命的火焰。」

所以,她的畫作主題也離不開痛苦和堅毅,它們「堅硬如鋼鐵,脆弱如蝶翼,歡欣如醇酒,悲傷如人生中的苦難。」

電影劇照

電影劇照

西班牙電影通常沾染著拉美大地的明艷色彩,這部電影也不例外,濃烈的風格給人極大的衝擊力,加上超現實的表現手法,充滿魔幻與想像力。

奈良美智和他的旅行記錄

NARA:奈良美智との旅の記録

(2007)

那幅眼神中流露著孤獨和憤怒的大頭小女孩畫作,讓全世界認識了奈良美智,他是日本著名現代藝術家,「孤獨和疏離感」是他創作的原動力,坂部康二導演說到:「看到奈良一個人在深夜作畫,反覆推敲,就像自己和自己戰鬥。再在夜裡一個人痛苦地剪片子的時候,就不覺得孤獨了。」

奈良美智作品

奈良美智的畫作唯有真正孤獨的人才能看懂。有一次他去參加見面會,一個7歲的小女孩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道:「悲傷的時候我好想喊你的名字。」奈良美智會後說,這麼多人喜歡我,但真正在看我畫的,只有那個小女孩。

劇照

劇照

這部紀錄片輕鬆而治癒,A to Z 是奈良美智的創意計劃,以字母排列的小房子--從A到Z分布在全世界26個地方,用來展示他的作品和當地即興創作的畫作。攝像機跟隨著奈良美智走遍世界各地,全方位記錄著他創作的過程與旅行的經歷。奈良美智性格中的孤獨、敏感、叛逆,到結束旅行之後的釋然。這些,都記錄在這部電影里。

畫廊外的天賦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2010)

從影片名來看,這部電影和亞文化、流行文化相關。沒錯,這部影片介紹了神出鬼沒的塗鴉大師班克斯,其如鬼才般有趣且富有魅力。比如他悄然潛入美術館不是為了竊取名畫,而是將塗鴉作品粘貼在古典畫作上,再比如他在影片的最後竟然宣言:「我再也不會建議別人去搞藝術了。」總之,這是一部非常藝術的搞笑紀錄片。

劇照

影片前半段講述了班克斯的塗鴉經歷,到後半段反思究竟何為藝術。街頭藝術通常被人們歸類為娛樂,但現今過度商業化的大環境下,更多的是抄襲加賺取金錢的偽藝術家,和一群不懂藝術卻購買藝術紀念品的消費者。

班克斯作品

我的左腳

My Left Foot

(1989)

這部影片改編自愛爾蘭天才作家兼畫家克里斯蒂·布朗的自傳體小說,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1990年憑藉此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他那憂鬱浪漫的眼神即使不說話,也讓人感受到他是一個有故事的人。

劇照

劇照

主人公基提天生大腦麻痹身體殘疾,只有左腳能靈活如常人,於是內心苦悶的基提便試圖用左腳寫字畫畫。雖然影片的內容基調比較「致郁」,但影片的觀感並不沉悶。導演並沒有走宏大敘事路線,而是從人物的情感出發,表現著常人對生活的渴望和對命運的掙扎。身體的限制讓畫家絕望,於是畫筆下的作品便成了靈魂唯一的出口。

小可愛與拳擊手

Cutie and the Boxer

(2013)

這部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提名的電影,講述了來自日本的「行動派」畫家篠原有司男(Ushio Shinohara)和他的妻子紀子(Noriko Shinohara)的故事。「拳擊手」用拳擊手套包裹海綿,蘸取墨汁在畫布上作畫,而「小可愛」則成為丈夫身邊的助手,也創作著她喜歡的敘事動畫。

劇照

劇照

影片的視角細碎而溫暖,並非從藝術鑒賞角度出發,而是從常人眼中藝術家夫婦的生活著手,記錄著兩位藝術家從年輕時相識、到老來相伴,他們走過了幾十年藝術與愛情共存的時光。儘管時而清貧,時而爭吵,但依舊不離不棄。一個真實又自我,一個單純又可愛,很真實也很感動。小可愛執言,Love is a Roarrrr!

愛德華 · 蒙克

Edvard Munch

(1974)

《吶喊》這張世界名畫你一定見過,它被視為後工業現代化的極度痛苦之象徵。 這部畫作的創作者愛德華·蒙克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同時,他也是歐洲北部最具有爭議、最多誹謗的畫家。

Edvard Munch作品《吶喊》

這部傳記影片大致遵循了1884年到1894年的時間順序,講述了他的藝術創作經歷,並且回溯了在他五歲的時候母親與姐姐的死亡,以及他自己在13歲的時候因為肺部疾病差點喪命的經歷。迷幻的剪輯加上詩意的旁白,讓散文式的影片與愛德華·蒙克畫作中的憂鬱、痛苦融為一體。

劇照

影片中的詩句:

那是火,血液在流淌

一把熾熱的劍和一條火紅的河流

這是世界末日的痛苦和死亡的折磨

晚上大廳公布的一份手稿記載著生活的神秘苦惱

深夜我獨自坐著

我感覺到一種飽含痛苦的吶喊劃破荒蕪的世界

所有的畫家都具有傳奇色彩,因為他們有獨一無二的靈魂。正如貢布里希所言:「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小組帖子:求推薦一些結局大反轉令人意外的片子
豆瓣日記:我在9家淘寶設計店鋪下了單,並給出了最詳實的測評
豆瓣日記:去個不一樣的農村-羊角村

TAG:每日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