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屈原不是自投汩羅江,而是他殺,有一物為證,我們被誤導了千年

屈原不是自投汩羅江,而是他殺,有一物為證,我們被誤導了千年

轉眼間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又成了世人紀念和緬懷的對象。是啊,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汩羅江邊踉踉蹌蹌地走來一個高大而蒼老的身影。雖然還是博帶高冠,但衣衫已顯襤褸,早年的英武俊秀已被今日的憔悴焦慮所替代。他反覆念叨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走走停停,最後好像下定了決心,抱起一塊石頭,躍進了江中。

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就曾經說過:「研究屈原,應該拿他的自殺作出發點。」那麼,屈原為什麼要投水自盡呢?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以死殉國。

屈原原本是楚國的貴族,有他著名的詩歌《離騷》為證:「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於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帝高陽」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顓頊帝高陽氏。屈原在詩中驕傲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可以上溯至上古的顓頊帝,這和楚國的世系是一樣的。他誕生在貴族之家,父親伯庸抱著對他美好的期望,給他取名「正則」,字「靈均」。「原」也是他的字。因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開闊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則」互為表裡。

屈原骨子認定是楚國的人,自然無法接受自己的祖國(楚國)被秦國滅亡的事實,為此,憂憤之下,寫下詩章《哀郢》。而清朝王夫之認為屈原寫《哀郢》,是因為「哀郢都之棄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離散,傾襄王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楚)亡可待也」。

秦朝大將白起攻破了楚國的都城後,屈原不甚其辱,選擇了國在人在,國破人亡,最終以身相殉來表達和楚國共存亡之情。

第二種說法:以死喚君。

據史書記載,屈原是個憂國憂民的人,面對強秦的虎視眈眈,屈原主張聯齊抗秦,保家為國。然而,楚頃襄王是個昏庸之主,不但重用奸臣,認秦為友,而且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眼看這樣下去,楚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滿懷救國救民之志的屈原多次勸諫換來的是放逐的命運。屈原在流放的途中寫下《懷沙》錶殼對楚王昏聵的痛恨。兩年後,眼看楚頃襄王還沒有「醒悟」過來,還沒有招自己回朝,徹底心死的屈原決心以死諫來震醒昏庸的君主,於是選擇了投江自殺。

第三種說法:死於他殺。

屈原在江南的流放地聽到國家滅亡的消息後,選擇了懷沙投江,以身殉國,他的著名詩篇《懷沙》可說是絕筆: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懷質抱情,獨無匹兮。伯樂既沒,驥焉程兮。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余何所畏懼兮?曾傷爰哀,永嘆喟兮。世渾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大致意思是說:眼前浩瀚縹緲的江河讓他感到孤獨和絕望,雖然世界混濁,沒人理解,但還有死亡可以安慰自己。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就此他下定了一死的決心。

屈原在這首詩中流露出自殺的心跡,還暗示自殺的方式已經確定——投身汩羅江。然而,現代的考古研究者指出,《懷沙》是一篇仿作,因為其中的某些語言不合乎這位大詩人的寫作模式和習慣,屈原很可能不是自殺,而是他殺,或許是有人故意偽造屈原的自殺遺書,轉移人們的視線,掩蓋其被殺的真相。

同時,有關專家考證,屈原還在世時,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而在當時的楚國南方則是凶日和鬼節,而屈原為什麼卻又偏偏選擇在這樣一個特殊而詭異的日子投江自沉呢?

雖然屈原的死目前還是個謎,但後人對屈原的懷念和敬重卻是不爭事實,因此端午節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等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飄雪樓主 的精彩文章:

此外國人在中國生活了17年,回國後成戰俘,監獄裡完成絕世創舉
一鄰國連改名都要經中國批准,後因騷擾中國邊境,被此將打回原形
此盜墓君主挖開兩年前一寵妃墳墓,見到神奇之物,引發千年大謎團
此地農民搞水利建設發現一古墓,其中一物的出土,震驚中外
孟姜女哭長城,是否真有其人,是否真其事?

TAG:飄雪樓主 |

您可能感興趣

思美人,楚女巫的魂魄在天空凝望汩羅江,34至35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