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釗維:除了秦始皇與長城

張釗維:除了秦始皇與長城

除了秦始皇與長城

文 | 張釗維

(CNEX紀錄片基金會製作總監)

十餘年前,我在一家新加坡的影視公司擔任製片人,負責中國題材的開發與製片工作。新加坡人對於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所知有限,然而,對於西方人士如何認知中國歷史文化,倒是洞若觀火。我當時的老闆說,西方人一般只曉得秦始皇跟長城,此外一無所知。

這種認知,從長城與始皇陵上充斥著的老外旅遊團,就可以略窺一二;與此同時,西方影視公司很早就處理過秦始皇這個題材。1990年,拍攝過《中國第一個皇帝》(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這樣的紀錄片;2006年,又有一部紀實電影《始皇帝》(The First Emperor)問世,跟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相輝映。同時,不管是第一個皇帝還是最後一個皇帝,在影片中都是講英文。當時,我跟新加坡老闆對講英文的秦始皇,還報以「哈哈哈」三聲。

然而,老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如此,中國人自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又如何呢?在影視作品上,我們又呈現了多少秦始皇跟秦王朝的文化呢?算起來,電視劇的領域裡,倒是有不少,如《大秦帝國》《秦始皇》《尋秦記》等等;對於這第一個皇帝,中國人也跟老外一樣,充滿好奇。但是,紀錄片或者紀實電影的領域呢?目前我能想起的,大概只有金鐵木導演在十三年前拍攝的《復活的軍團》,講述秦始皇的軍隊為何戰力超強,得以統一天下。

電視劇的領域裡,倒是有不少關於秦始皇的作品,如《大秦帝國》《秦始皇》《尋秦記》等等。

由秦始皇所代表的秦國,經常給後人一種尚武、冷酷、專制、血腥、狡詐的印象,再加上秦始皇母親趙姬跟呂不韋、嫪毐之間的後宮艷聞,整個就是一個少兒不宜的限制級情節。然而,值此文化復興方興未艾的時刻,該如何把這個成年觀眾喜聞樂見的題材,以影像的方式,介紹給正在學習與成長階段的孩子們呢?難道,就直接讓他們看荒誕不經的電視劇嗎?

日前,我拜會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女士。她從院長職位退下來以後,就開始籌備一個稱為「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的長期計劃。

2015年他們推出的是十冊「戰國成語與趙文化」,2016年是「戰國成語與秦文化」,預計連推十五年,涵蓋中國歷史的主要朝代。除了圖文書,這個計劃還將包括動畫、移動終端APP、互動網站與線下活動。用今天的時髦話語來說,基本上就是一個超大IP開發計劃。

從我作為一個紀實影像工作者的角度來看,這套圖文書已經完全具備紀實影片的要素:製作精美的插圖,已具備了分鏡與敘事的功能;敘事文字就如同解說詞;再加上豐富的考古文物與歷史背景呈現,這不就是一系列紀實電影的腳本了嗎?而周功鑫女士調動了歷史考古、藝術文學、圖像美術等等資源,以其多年博物館實務工作的經驗,融合成如此作品,不就是這系列紀實電影的總製片、總導演?

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女士從院長職位退下來以後,就開始籌備一個稱為「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的長期計劃。圖為2016年推出的「戰國成語與秦文化」。

同時,從成語的角度切入三千年前的歷史情境,也有化繁為簡、由簡入繁的綜攝之效,對於已經識字而可以大量閱讀的孩子來說,是很恰當的呈現角度。比如,跟秦王國相關的成語有:百發百中、得寸進尺、一字千金、圖窮匕見、息壤在彼??每一句成語都包含了豐富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乃至價值觀與美學,直到今天都還活在我們的日常語言情境中。

孩子們該如何一步一步地認識與學習本國的乃至全人類的人文與歷史?一開始就要背誦四書五經、練習琴棋書畫嗎?這算是「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還是會因此扼殺了童真?

曾有西方的民間教育理論認為,年紀小的孩子,應先從童話與寓言入手;到了三四年級,則可以授以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到五六年級,可以進一步學習古文明的起源與英雄故事;等到七八年級以後,才適宜開始深入學習今天成人所描繪的歷史敘事以及經典。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值得參考的學習次第,也是在給孩子們製作人文歷史影片時,應當要放在心上的參考坐標。

曾有西方的民間教育理論認為,年紀小的孩子,應先從童話與寓言入手。

從這個坐標來看,周女士的成語故事,約略落在五六年級以後的階段。那麼,吾輩所當要進一步開發拓展的,就是如何再往前一個及後一個年齡階段延伸,俾使孩子們能夠對於自身與世界的文明,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知過程,而非以成人世界的產品來囫圇吞棗,以致壞了胃口。

假使果真壞了孩子們的胃口,最糟的情況大概會是,他們往後對於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認識,大約就會跟老外一樣,只知道秦始皇與長城了。

刊於《財新周刊》2017年第20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王爍:塑造新世界及其責任
把生活還給孩子
阮一峰:技術決定歷史
於曉丹:我們為什麼不願為設計埋單?
羅傑·埃爾斯:分裂美國的人

TAG:財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