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標:我的那些救命恩人們
我的那些救命恩人們
醉里挑燈會員劉標
一生中,我被淹過五回。這,讓我與眾不同的有了數位救命恩人。
雖然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讓我相信了無神論,可是有些事兒,無神論卻分明無法解釋。幾十年來,我常常會想:若無有神助,我何以能一次次逢凶化吉,大難不死?又為何每次在關鍵的時間節點,都有人能及時、適時地拯救我的生命?儘管有的救命恩人難以確認甚至無從考證,但我從來不曾忘記他們。因為,如果沒有他們,我的生命在童年時代就將一次次被終止。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只給了我一次生命,他們卻給過我五次!說他們是再生父母,也絕不為過!
最早的一次挨淹,我尚未記事,情節都是後來聽大人說的,也不詳細。因父母當時在鹽城北門閘的工農幹校掃盲班學習,1951年我就出生在那裡。過去,鹽城有一種又大又圓、直徑好幾米的磚砌的糞坑,大約兩、三歲的時候,有一次我在糞坑旁拉屎,長我兩歲的哥哥在前面逗我,逗得我仰面大笑,這一仰,壞了,直接掉糞坑裡了,那可是一種很深很深的糞坑啊。大哥叫了人,引得眾人七手八腳把我撈了上來。具體細節以及眾多救命恩人,卻無人說得清。現在想想,當年那個滿身糞便、惡臭無比的我,一定是讓父母、奶媽憐愛有加、心疼不已。聽父母說,我幼時體質很弱,經常生病,也許即緣於此……
第二次被淹,是1957年夏末秋初。我的記中,那時響水的民便河上,有南大橋和北大橋兩座木橋。南大橋的橋肚裡(約在現裕廊大橋的位置),是差點要了我小命的地方。一天中午,才7歲的我,一個人在南大橋肚的河邊玩。河邊有蘆葦,我采了一把蘆葉,一張一張地摺疊成小船,再放到河裡漂流。正玩得開心,突然發現剛才放到河裡的那條小船淌得特快,便捨不得讓它漂走,想要撈回來。這麼手一伸,腳一滑,人就掉河裡了。時值落潮,我順流從南大橋往北大橋方向漂,很快就被淹得不省人事。按常理,正是中午,天那麼熱,外面應該不會有人走動,可是,竟然就有那麼一位青年農民,在街上買了口大鍋往家趕,大太陽底下,他索性把鍋頂在頭上當草帽遮陽。獨自走在河堤上趕路的他,忽然發現河裡漂著個孩子,有兩隻小手在招,他立馬衝下河把我拉將上來。更為幸運的是,他是個富有搶救經驗的人,隨即把灌了一肚子水的我,弄成面朝下趴放在底朝天倒扣著的鍋上,又在後背一下下擠壓,把我肚裡的水慢慢給排空。我家就在岸邊不遠的區公所後面,小孩被淹的消息傳開後,家人、鄰居很快都趕了過來。當我父母從最初的驚慌中緩過神來,再想找救命恩人時,他早已悄然離開。事後,父母雖多方打聽,亦無果。這事終成我們一家特別是我一生的遺憾。這是我第二次被淹的故事。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我母親調任周集公社婦聯主任。隔年,我們即舉家從響水搬到周集。在這裡,我先後被淹過三回。
我是三年級下學期轉學到周集小學的。剛轉學,同學還不熟,也沒人和我玩,特鬱悶。班上有個比我大點的叫朱華銀的同學,願意和我玩,我們就成了好朋友。1959年暑假的一天中午,他說帶我到周集小學的大塘去洗澡(我們這一帶把游泳叫洗澡),我就跟他去了。倆人下水後,先從水塘邊慢慢往裡走,水並不深,可是走著走著,我的腳下出現一個深坑,一腳踩空,掉到深水裡了,只剩兩隻手在水面上招啊招的。朱華銀雖比我大點,但畢竟還是孩子,不知是嚇傻了還是怎麼的了,看我被淹了,他居然沒到附近喊人,直接離開了。恰巧,大塘邊上有個放牛娃在放牛,年齡和我差不多大,但會水。他一看大塘里有個孩子被淹,在招手,立即跳下水塘把我撈起來。時間短,嗆水少,我幸無大礙。後來得知,放牛娃叫小高二子,是街南頭高明德家的。家裡孩子多,又窮,他沒上學,專事放牛。我父母知道後,萬分感激、感謝自不待說。事隔多年後,我因事到周集,還特地請小高二子吃過飯,謝過恩。那時,我們都已40來歲,說起當年的往事,倆人感慨萬千。後來漸漸失去聯繫,也不知恩人現在生活狀況如何,有機會還得去看看他。
小時候,能有電影看,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附近不管哪個大隊有電影,四鄰八村的男女老少都會成群結隊地趕過去看。1961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很冷很冷,滴水成冰,離周集街五、六里路的土橋大隊放電影,我便隨一大群人去了。電影散場回家時,走到周集街西邊河上的木橋上時,我突然發現自己走在了最後,一下子慌了神。因為那段時間聽了太多的鬼故事,說鬼只會抓後面的人,我連忙想從旁邊迂迴到前面,竟完全忘了正行走在橋上,而橋很小很窄,一步跨出去,直接就掉河裡了。河裡是枯潮底,水很淺,淤泥卻深,掉到河裡就相當於插在淤泥里了。一眾人等七手八腳把我撈上來,送回家,凍得我因此小病一場。如同那年掉糞坑一樣,救命者又是一次集體行為,年代久遠,如今我已難以記得他們的名字了,但他們,永遠銘刻在我心底。
1963年,因為到雙港老家陪伴奶奶和三奶,六年級我是在雙港小學讀的。那時,雙港屬於濱海縣,周集屬於灌南縣,學期末了,我又轉回周集,以便可以考響水中學。就在這個夏天,我又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被淹。因為進響中不久,我就學會游泳了。
還是那次看電影后掉進冰河裡的那條河,叫民便河,與我在響水被淹時的那條架著南大橋和北大橋的河,是同一條河,位於周集小街的西側,向北流到響水從灌河入海。這兒河面不寬,河床狹窄,但每到夏天,這裡就成了孩子們的樂園,特別是中午,不寬的河床里密密麻麻都是人。那時,不會游泳的我,碰到比我大的孩子,就會請他們托著我的肚子,讓我漂在水上學游泳。這天,我碰到了比我大幾歲的玩伴石祥,請他捧著我學游泳,他答應了。但是,他把我托到河中間時,忽然把我扔下了。據他事後說,他認為我是會游泳裝不會游,他想當然地認為,我是從大潮河邊(雙港在灌河南岸)來的,哪有不會游泳的?他這一扔不打緊,正是落潮,害得我順流而下,漂了出去。在近處,河裡密密麻麻都是人,怎會有人注意到河裡有孩子被淹了?可是漂了一段距離,剩我一人漂著,就比較顯眼了。也許真是我命大福大造化大,大夏天、大中午、大太陽,居然有人在河岸邊的地里鋤玉米!正在鋤地的青年農民鍾學順,大概是抬頭休息或擦汗時,猛地看到河裡有個孩子漂著、只露兩隻小手在水面上招搖,便毫不猶豫地衝下河,把我從水中撈了起來,據說當時已奄奄一息矣……
鍾學順後來與我父母同事多年,兩家相處甚好,逢年過節都有往來,是我們家惟一相處最久、最好的救命恩人。知道鍾先生去世是在他去世多年之後,深為沒能送他一程而深感內疚和遺憾。等哪天在天堂相遇了,我還得向他深深地鞠上一躬!
自古以來,在人生「十大恩情」排行榜上,「遇險救命之恩」歷來都是緊接在「父母養育之恩」之後,居第二的。早年,國家未制定「見義勇為」的法律法規,我的那些救命恩人們更未得到任何榮譽。他們都是普通的百姓,卻個個都是英雄!時常看到弱智的記者採訪英雄人物或見義勇為者時通用的那句提問:「您當時是怎麼想的?」我心裡就氣。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在那樣緊急的情況下,當事人的行為完全是出於勇氣和本能,哪有想法?如果等想通了、想透了再行動,豈不就錯失良機、釀成悲劇了么?
《勇氣》有兩首知名度極高、歌詞也不一樣的歌曲。相對於梁靜茹那纏綿悱惻、婉轉凄涼的旋律,我更偏愛蘇友朋的親切隨和、蕩氣迴腸。此刻,我電腦上正循環播放著他的《勇氣》,作為我寫作時的背景音樂:「……有你的祝福有你的愛,我會找回我自己……」音樂聲中,那些救命恩人們交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歌詞表達的也正符合我的心境:有你們的拯救有你們的愛,我會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醉里挑燈簡介
醉里挑燈
願與您一路同行
編輯:林慧妮校審:曹艷春
金沙湖杯首屆「范仲淹散文獎」全國徵文大賽啟事
醉里挑燈六月飛花令來啦……
徵文啟事|阜寧6.23,我們永遠銘記


TAG:醉里挑燈文學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