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兒童雙年展 :藝術讓夢想變成故事

兒童雙年展 :藝術讓夢想變成故事

點擊上方「藝術與設計」

可以訂閱哦!




5月20日起,首屆兒童雙年展「WHAT KIDS DREAM, ART CREATES」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拉開帷幕,展覽將持續至10月份,期間,美術館將轉變成為一個巨型的虛擬實境玩樂場所,10件由分別來自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國家的著名當代藝術家親自為兒童們所創作的作品將遍布整個美術館,家長與孩童們可通過這些沉浸式互動性的作品,以及一系列趣味藝術活動,展開一場生

動而獨特的藝術旅程。






> 展覽現場




2015 年才開館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典藏了多件從19世紀至今的新加坡及東南

亞藝術作品,並由此展開一系列區域性藝術研究項目,除此以外,這家美術館

更是一個典型的兒童友好型(children friendly)美術館。位於美術館一樓的吉寶藝術教育中心(Keppel Centre)是針對少兒群體的特質和需求所開闢的專屬教育空間,這裡設置的各個區塊,讓孩子們通過互動、參觀和實際操作等各種方式,與藝術和藝術家親密接觸,獲得多感官的創造性學習體驗,這裡充滿了輕鬆、夢幻、歡樂、專註、創造的氛圍,是每個小孩子都會一眼愛上的地方。策展人陳書瀅指出,美術館一直推出有針對性的主題教育展和一系列符合兒童心智和興趣需求的美術館教育舉措,而這一屆兒童雙年展花費了兩年的時間進行籌辦,試圖鼓勵親子共同參與藝術活動,並鼓勵孩童培養對藝術的興趣。參展藝術家們以親切的態度向青少年兒童觀眾,以及他們的父母釋放了藝術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與一般的兒童藝術展覽不同,透過這些表達了藝術家想法和信念的作品,大眾可以重新認識所生活的世界,也看到夢想對未

來新的可能性。





> 著名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消逝屋》為兒童創

作的項目(

THE OBLITERATION ROOM




其中,《消逝屋》(The Obliteration Room)是由著名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為兒童創作的項目。草間彌生早在50年前便是紐約前衛藝術的先鋒人物,而在60年代,她回到東京自願住進了精神療養院,直到1993年才重新回到藝術界。草間把自己描述為一位「精神病藝術家」,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圖呈現的是一種自傳式的、深入心理的內容。草間彌生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經常出現幻聽和幻視,當她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她所看到的世界都被小圓點所覆蓋,如同蒙著一個巨大的網一樣,因此她在她的繪畫、雕塑和攝影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小圓點,並發展成為自己的特色,她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如牆壁、地板、畫布以及家裡的日常物品。她認為這些點不僅有治療效果,至少在草間身上產生了讓她鎮靜的作用,並且代表了她的生命。雖然已經88歲,這個藝術家並不介意讓人知道她是日本一家精神病院的病人,在這個項目中,她決定和孩子們合作。草間構造了一個純白色的房間,從天花板、牆壁、地板,到沙發、餐桌、櫥櫃全部都是一片純凈的白色。然後,她邀請了許多小朋友隨意地張貼各種彩色波點貼紙,純白房間逐漸變成了 「色彩大爆炸」 的世界。這裡的每個參與者實質上都成了 「草間藝術」 的一部分。草間說,這個過程意味著消滅,消逝屋意味著每一個跟蹤的東西被徹底摧毀,能夠清空你所有的思緒。這個項目於2002年首次在澳大

利亞展出,並已在全球各地巡展。






> 展覽現場





菲律賓藝術家馬克 · 賈斯汀雅尼(Mark Justiniani)帶來根據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建築特點所作的沉浸式體驗作品《火行 :一座橋的餘燼》(Firewalk: ABridge Of Embers)。馬克一向善於通過鏡面折射在視覺表象里隱匿真實,在他的燈箱作品中,無限延伸的錯視空間帶出他在社會現實中觀察到的荒謬感。在這件作品中,馬克巧妙地運用了美術館的空間結構,美術館空間前身為新加坡前最高法院大樓,馬克在作品中建造了一座12米長的具有鏡面反射效果的橋,實體與鏡面相互反射創造的延伸幻覺描繪了一個考古遺址,隨著懸浮在空間與時間之上的不斷延伸,觀眾在無窮中探尋著珍貴的玩具、書籍、積木和信件,這些日常的生活構成了不斷循環的希望和情感,要人們在事物的存在與

不存在之間彼此玩味。





> 越南藝術家陳仲武(TRAN

TRONG VU)的作品《藍色的十四行詩》(THE SONNET IN BLUE)





越南藝術家陳仲武(Tran Trong Vu)的作品《藍色的十四行詩》(The Sonnet In Blue)讓觀眾沉浸在一個錯綜複雜的手工花海當中。在一些亞洲國家,人們把他們的願望掛在樹或在街道角落,希望這些願望將會實現,受這種傳統的啟發,陳仲武以手工花建造了一個龐大的迷宮,花瓣中藏匿著100首由新加坡、緬甸和越南等國家的兒童創作的故事和詩句,再將這些花朵編製成弧形走道,訪

客經過走道時可閱讀這些兒童的文字。




新加坡畫家伊恩 · 吳(Ian Woo)為展覽帶來了作品《岩石和球》(Rock & Sphere),這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遊戲,藝術家把石頭和球體做成了可拆卸和重新創造新的形式,觀眾可以以任何自己希望的方式去重新安排這些有趣的對象,新的顏色和形狀在空間中形成新的連接。伊恩 · 吳是一位以色彩即興創作稱的藝術家和音樂家,他的抽象作品中,黑色和灰色的中間帶上彷彿奔跑著無數顏色的細微顆粒,它們被突然間定格的那一剎那,顏料以自己的力量爆發,縱深地擴散在畫布上,如璀璨的煙花,飄散在灰白通透的天空中。他認為繪畫是一種自省式的語言,為偶發性與空間轉換尋找合適的概念是他所關注的。






> 新加坡藝術家莊心珍(CHNG SEOK TIN)的作品《做你自己》





新加坡藝術家莊心珍(Chng Seok Tin)是一位傑出的女性,她的視力只有普通人的十分之一,但她的天賦、努力和運氣幫助她成為了一位享有盛譽的版畫家、雕

塑家和作家。《做你自己》(Being Yourself)是庄心珍帶來的一個鼓舞人心的品,

這一系列木刻版畫代表著她生命中許多重要的時刻,版畫中人物所呈現的表情和動作都代表她曾體驗過的情感,當人們觸摸和感覺這些作品時,能在紋理當中體驗到藝術家的情緒、希望和力量。在展覽期間,美術館也將提供白紙,讓

訪客將紙放在版畫上,用鉛筆擦出不同的紋理和圖案,把屬於自己的作品帶回家。




新加坡藝術家廖芳炎(Vincent Leow)帶來的作品《從梧槽到加冷》(From

Rochor To Kallang)讓小觀眾們在木雕鳥陷阱裡面尋找小飾品,同時發出這樣的提問 :它們是陷阱還是家庭?家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梧槽中心是一個即將拆除的新加坡的第一個公共住房地產,大多數居民都將被重新安置。作為新加坡當代藝術的關鍵人物,廖芳炎的工作跨越了雕塑、裝置、表演藝術和繪畫等媒介,他的實踐不斷探索緊迫的社會問題,並以這件作品回應了對遷移和重新安置的思考過程。






> 日本知名的跨學 科藝術團體TEAMLAB帶來著名的作品

HOMOGENIZING AND TRANSFORMING WORLD





日本知名的跨學科藝術團體 teamLab 帶來著名的作品 Homogenizing And Transforming World,小房間中放滿了多個發光的氣球,各自獨立,藉由無線電聯繫,其中一個氣球被拍打,球體顏色便會產生變化,並牽一髮動全身,往其他氣球傳遞開去。藝術家介紹道,「每一個球體代表了一個人,我們的網上行為會引發漣漪效應。人類在互聯網中是緊密相連的,作品期望透過觀眾互動重新思考科技如何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互聯網使人們在全球範圍內自由地分享信息,每個人在網路中都是一個可以瞬間改變世界的一端,在多感官的世界裡所有的物理邊界已經被取消了。觀眾被動人的交響音樂和光線所籠

罩,在這個迷宮當中,虛幻的互聯網概念通過藝術形式顯出了其最本質的模樣。






> 新加坡藝術家趙仁輝(ROBERT ZHAO)的作品《引導世界的植

物群和動物群(兒童版)




新加坡藝術家趙仁輝(Robert Zhao)的作品關注人類和自然的關係,探討人

類的態度和觀點如何塑造自然世界,他的作品 《引導世界的植物群和動物群(兒

童版) 》 (A Guide To The Flora and Fauna Of The World, Children』s Edition) 指出,儘管所有生物都在不斷地進化,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但人類的干預影響了這一過程。趙仁輝的實踐來自對自然世界的觀察與研究,但並不是直接的紀錄,他將主題與故事建構及分層,將真實與虛構交織,對觀者撒下懷疑的種子,使他們對面前景象的客觀性產生疑問。這個項目記錄了39組被人類所操縱的動植物,可能讓人大吃一驚地發現,常見的西蘭花和捲心菜並不是自然的產物,科學家們甚至創建了在黑暗中可以發光的動物。這裡的標本挑戰

著人們對自然和人造的想法。






> 新加坡行為藝術家林路

(LYNN LU)

的作品《這改變了我的生活》

(PERFORMANCE FOR KIDS – THIS CHANGED MY LIIFE)







>

新加坡行為藝術家林路

(LYNN LU)

的作品《電子對》(DUPLET)




新加坡行為藝術家林路(LYNN LU)分別帶來兩件作品,《這改變了我的生活》

和《電子對》(Duplet)。林路的作品探索著人們如何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圍世界的關係。在作品《這改變了我的生活》中,藝術家邀請觀眾在拉伸著繩索的房間中寫下發生在自己人生中的重大事情,這種記憶的分享和參與成就了一個集體的故事。卡爾維諾在《看

不見的城市》一書中提到蛛網之城「奧克塔薇亞」是怎樣建造的,林路則試圖

邀請觀眾們一同建造網狀之城,這種虛構的城市概念也被現代先鋒建築師們所偏愛。在《電子對》中,林路基於西藏金剛乘比丘尼佩瑪 · 丘卓曾經說過的,「一切都是簡單和安全的。」,而邀請觀眾參與行為藝術——觀眾可以邀請朋友或家人一起坐在雲下面,立即並同步回答藝術家的問題。






> 展覽現場




美術館作為一個知識生產和價值創新的場域,同時也作為一個服務於公眾的公共藝術場所,除了展示、研究和收藏藝術品之外,公共教育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功能,尤其是針對青少年兒童的藝術教育,這在大多數西方國家的美術館和博物館中早已形成成熟的體系,如重視兒童教育已經有百年歷史的美國,不少美術館內都設有兒童專屬的空間,甚至開設有專門的兒童博物館。西方博物館優先培養家庭觀眾的理念也直接影響了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台灣等等亞洲國家與地區的美術館教育。在中國大陸,美術館同樣面臨著如何讓知識與信息內化為公眾的素養與能力的思考,如今不少美術館在藝術展覽項目開展的同時,也開始有意識地開展與展覽相關的兒童公教項目,如早前於龍美術館的James Turrell 大型個展,美術館為這個展覽陸續開展了多個實驗和體驗光影的親子兒童工作坊。站在教育的立場上,針對兒童開展的展覽活動不僅只以知識的獲得為目的,體驗作為了解藝術的出發點,它可免於一般藝術展覽對於青少年兒童所造成的疏離感及抵抗感。正如陳書瀅所說 :「藝術能點燃想像力、激發情感,也能表達理想和文化價值。我們欣喜地發現,在多感官的刺激和啟

發下,小觀眾們都樂于思考和體驗對個人思想和情感的表達。」




artdesign_org_cn


藝術與設計


長按二維碼可以掃描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與設計 的精彩文章:

讓孩子們都愛不釋手的包裝設計!
兒童節,看看前蘇聯的那些紅領巾宣傳
這些兒童節禮物既符合節日氣氛,又充滿童趣!
莫奈最出名的17張名畫
我很幸運先讀過哲學之後,才開始畫畫...

TAG:藝術與設計 |

您可能感興趣

藝術家把懷舊的童年圖片變成時尚紋身
古玩藝術變成古玩騙術如何挽救
他們是如何把夢想變成現實的?
切眉術讓你如何變成女王
青年故事‖把自己變成一顆珍珠
深思:別將自己的夢想變成孩子童年的重負!
屌絲留鬍子之後變成了男神,真事兒!
法國藝術家把臭魚頭變成藝術品,萌翻網友
娛樂圈女星們的懷孕照,你能想像女神都變成了這個樣子嗎?
假如你童年的男神/女神們都變成了胖子……
英國男子變成女性,只因想和軍營室友結婚!
站在李宇春背後的男人說:她從流行變成藝術品
易容術的存在,化妝能變成老年人,變成美女,真的很神奇了!
一段能把藝術變成美食的奇妙之旅!
十二星座女生如何把曖昧變成真愛
擔心孩子變成網癮少年?研究表明這個遊戲並不會讓玩家上癮!
骨髓移植手術讓我們變成怪物嗎?
如果能把真實生活變成魔法世界……
今年最流行的髮型,讓你變成美美的小仙女
想變成蟲子的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