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健康的哲學敘事與深度反思

健康的哲學敘事與深度反思

王一方:知名醫學人文學者,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北京正心正舉應用科學研究院特聘顧問。

剛剛過去的2015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有兩位院士的學術舉動不同尋常,一是樊代明院士關於醫學與科學關係的系統反思備受關注,它的意義不局限於醫學的劃界,而是對醫學終極價值的深沉叩問與全新詮釋;二是韓啟德院士發起的對循證健康的反思運動,更是為當代醫學思想史拉開了一道深度反思的大幕。在這個技術裹挾思想,慣性決定方向選擇的時代里,這些動議無疑是一道精神的閃電,照亮我們前行的路,在序列化的實證評估與辨析之前,應該著手清理我們固有的健康觀念。

英國醫學社會學家布拉克斯特在《健康是什麼》一書中曾指出:健康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客觀事實,它真實地存在,儘管它的因果譜系即相關性還需要繼續探尋,似乎都不曾離開客觀性、對象化的語境。其實,健康並不獨立存在於外在的世界,而是由人類的生命認知所建構的。當下,除了依然痴迷於精細與精緻的證據主義研究路徑、模式之外,智者常常會通過對哲學敘事來揭示人類的生存本質,推動健康研究從多元研究到多階(層級)研究,壘砌健康的「二階研究」(health studies)平台,對「健康」進行觀念史、思想史研究及本體論探究,從術到道的躍遷,從科學到哲學的提升,從順思到反思的轉身,從知識到觀念,知識到信仰,技術到信仰的涅槃。

哲學隱喻的古老啟示

哲學修辭的古老方式是哲學敘事,其特徵是故事創造隱喻。很顯然,隱喻不是科學論證,是透過對哲學隱喻的闡釋進一步揭示健康演進中的不等式特徵,找尋健康認知中有限與無限,可知與不可知,可控與不可控的價值張力。

健康中的「洞穴盲點」

這是柏拉圖的經典隱喻,一群囚徒被困在洞穴里,身後有舞者在表演,囚徒通過火光映在洞壁上的光影來觀摩表演,他們無法直視真正的表演,映入眼帘的只是光影,而光影投射的表演不是真表演。這個隱喻警示人類,即使在生命研究的現場,也無法獲得完全、真實、精細的健康圖景。

疾病中的「膏肓之謎」

這是中國先哲奉獻的哲學隱喻,膏肓不是具象空間,而是絕對空間,人格化的疾病躲在膏肓之間,再高明的醫生也無能為力,也就是說,醫學無論如何進步也無法做到全知、全能、全善,人類不僅無法包治百病,也無法阻斷衰老與死亡的進程。因此,人類難以企及無病無痛,不老不死的健康。

保健中的「芝諾悖論」

這是古希臘數學家芝諾提出的一系列關於運動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在芝諾眼裡,飛毛腿阿喀琉斯居然追不上烏龜,看似笑話,實則可證。此類目標與過程無限細分,逼近與抵達的鴻溝一樣糾纏著健康的研究者,對於絕對健康的境遇,人類只能無限逼近,卻無法最終抵達。

生命中的「醉漢平衡」

醉漢的腳步總是跌跌撞撞,卻踉蹌而不倒,武林高手緣此發明了似醉非醉,動態周旋中克敵制勝的「醉拳」。看似隨機(偶然),實則蘊含著必然,生活中,漂浮(泊)性、隨機性(偶然性、偶在性)主宰著我們的健康,因為健康測定與系統誤差,人們可能遭遇假陽性與假陰性,看似不確定,實際上是混沌中的秩序。生命研究中,混沌模型(chaosmodel)、湍流模型(turbulentmodel)都是最富有挑戰的複雜系統。

健康的宿命與誘惑

健與康、病與葯,其實是一種生命的態度,是我們對待痛苦、死亡和醫療的基本態度。迄今為止,現代醫學沒有充分解釋生命的偶然性與疾苦、衰老、死亡的必然性,人類的生存風險是不可避免的,有四大必然性,即必病性、必痛性、必老性、必死性。還有很強的偶然性,疾病無常、痛苦無常、生死無常。不病不痛是奢望,不老不死是妄想。社會潮流中,每一個人都渴望不病、不痛、不老、不死的生命境遇。迷戀青春,拒絕衰老(恐老、譏老),恐懼死亡,把人生40歲之前的生命境遇(進步、進化、成長)推演到40歲之後(退化、下降、多病),一旦遭遇生老病死的逼近,便去尋求包治百病之葯,強力的止痛之葯(麻醉劑),長生不老之葯,起死回生之葯,但終究無法實現。公眾需要平衡宿命與慾望的關係,需要重新審視健康觀、疾苦觀、生死觀、醫療觀。

健康的信念中,一半是希望,一半是奢望,生命中希望是要托起的,應該滿足的,奢望是需要拋棄的,無法滿足的,但人們常常無法分辨什麼是希望,什麼是奢望,有時也把奢望當作希望。折射出一個時期人們對待生命本質的認知,對金錢、享樂的態度,對醫療(養老)保障水準的期盼與心理落差,家庭關係的穩定與性道德,衛生習俗與習慣,閑暇節目與休閑品位,宴飲及嗜好的風俗,醫患衝突的形成與化解思維。

宿命與誘惑的思考也催生了健康的現代性反思(深入探尋健康的完整性、退行性、自限性,而非只是它的自由性、自在性、超越性),在醫學生活化的語境中(消費主義),逛醫行為(doctorshopping,hospitalshopping),戀生、惡死、拒絕苦難意識蔓延。加速健康觀的迷失(健康認知的泛化、無極限、無窮期,檢討科學主義、技術主義、消費主義的蠶食),健康觀畸形導致疾苦觀、醫療觀的扭曲。悖論是醫學越發達,醫療技術越進步、越精緻,健康知識越普及,老百姓誤解越多(無知反倒無畏),社會對健康越焦慮,對醫療安全越恐懼,現代醫療剝奪健康,在死亡面前高技術也是無效(失靈)技術,無法阻擋死神的腳步,只會讓瀕死的痛苦延長。高技術越普及,衛生費用支出及家庭負擔越沉重,因病返貧的落差越慘烈,生命終末期「窮生富死」選擇越嚴重。公眾的健康指標(客觀)與健康感受(主觀),實際上的獲得感與心理上的滿足感嚴重脫節。2014年,美國發布了《全球視野下美國健康狀態:壽命更短,健康狀況更差》的調查報告,該報告通過與其他高收入國家壽命、各年齡段健康狀況及常見病發病率等多方面的比較,發現相對於其他高收入國家,美國人的壽命更短,健康狀況更差,健康開支最多。報告從公共衛生體系、個人行為習慣、社會因素、客觀環境、政策和社會價值等方面檢討了原因。同時分析指出,過分迷信市場因素,單一依賴高科技,造成道德失范也是重要因素。

反思「自然的本體化之誤」

「自然的本體化之誤」命題源自吳國盛教授30年前的同名專著,當時作為科學哲學的一個母題提出,理論展開與案例分析側重於物理學範疇,如今筆者把這一觀點引入在健康研究的反思中,重點剖析人的物化、對象化、圖像化、細節化以及數學化表述五個方面。

以科學認識代替哲學反思

割裂知識與信仰(健康也是一份人生信仰),知識增長與精神發育(健康觀)、技術進步與靈魂安頓的關係,將哲學思維科學化,認定健康科學的生物學奧秘就是健康哲學的終極關懷(信念)。把事實、知識(一階)當作規律、觀念(二階),從而關閉了健康哲學的門扉

以圖像充當本體,以圖像真相(真理)代替哲學本相(真諦)

生命只是DNA的存在圖景,健康則是基因的有序表達,沒有基因圖譜之外的生命圖景,武斷地以物理學的解釋範式統括生物學(人學)的個性存在與張揚。圖像一旦成為本體,真正的本體則化作圖像(本末倒置)。這是對生命價值的工具理性解讀及其精神矮化。

客觀知識的「神目」觀理解

將生命及健康研究簡化為照相機(觀察,反映論)與複印機(歸納,機械論)原理,堅守「獨立與人,外在於人,優先於人」的客觀性以及求真務實的對象化立場,否認「心靈鏡頭」的存在,不接納生命演繹中主體間性,靈性、情感、意志、信仰對知識生產的彈性校正。

異在性與先在性之謎

如同「雞與蛋,孰先孰後」的無解爭論,健康與疾病的互為前提也預設了異在性與先在性之間相互糾纏的邏輯怪圈。不正常的健康(病前、病後綜合征,中醫稱之為「有證可辨,無病可查」)以及健康的不正常(闌尾長在左邊)與疾病、保健干預的必然、或然關係都成為困擾人們的懸題。亞健康(介乎於健康與非健康、病與非病之間)的對策(可干預,只警示而不干預)似乎破解了這一難題。

自然的數學化與統計學崇拜

這是生命對象化、客觀化研究進程的必然歸宿。現代醫學使得健康從體驗轉向測量,也改變了健康的解釋模型與路徑,數字成為唯一的健康證據,而健康傳播的困境在不斷質疑健康指標數學化的趨勢。其實,由醫學科學提供的生命與健康的演化圖景與數據是人類科學活動的產物,不具備終極的本體化意義,也不具備穿透心靈的情感力量,新興的健康(長壽)敘事是對沖數學化描述與統計學崇拜的良策,是連接專家之學與公眾之識的新焊點,也是促進公眾理解健康的新語境,對公眾而言,一打健康數據抵不過一個壽星的健康故事。

繼續反思還原論的視野缺損

通過持續地對健康研究綱領還原論的反思,從哲學高度獲得更大思域(超越生物學,超越技術)的知識整合(統籌兼顧)。「還原論」近幾十年來一直遭到質疑,一是它脫胎(借鑒)於物理學的細分思維與微觀研究路徑,缺乏獨立的生物學創新;二是只重視生物學分析單一向度上的拓展,缺乏綜合研究的視野和姿態;三是常常遭到倫理學的質問,將人類生命等同於普通生物,忽視了對人的意志、情感、心理、行為的統合;四是在方法上「剝洋蔥皮」的研究定勢大多浸淫於毫髮之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儘管如此,它在現代生物學與醫學研究中的地位依然堅如磐石,無論是每年一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加冕,還是日常的健康傳播,幾乎每一項新的健康研究成果都無法游離於還原論的思維和方法之外。然而,也不乏生物學前沿的科學家步入反思的精神隧道。

斯格芬·羅思曼在《還原論的局限———來自活細胞的訓誡》一書中寫道,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將無可挽回地導致兩重深層的混淆和誤解:第一層是將生命的物質體現等同於或歸因於生命本身,第二層是僅將生命組成部分之和錯定為生命整體本身。在書中,他還虛構了兩位頂尖的生物學家的對話和爭執,揭示了人類還原整體,抑或解讀生命的艱難歷程,以及尋求生命的「一切解釋」與「解釋一切」的生命真理的荒誕性。

吳家睿在《後基因組時代的思考》一書中寫道:後基因組時代的基本特徵就是告別還原論與線性思維模型,走向複雜系統理論和非線性(網格化、開放性、湧現性)科學的模型,他聲稱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真理都是一種批判性增長的學說,我們甚至有必要復活「活力論」,來重新詮釋生命系統與非生命系統的差別———隨機性、堅韌性、可進化性,揭示複雜生命體的特殊活動規律。置身於基因研究前沿的他,還大聲呼籲走出「基因決定論」的迷霧,表現出一種徹底的哲學清醒。科學從來就不拘泥於已知的世界,迷戀著操控之中的統一性、齊一性,而是嚮往著未知的天地,追溯著永恆的差異性和多樣性。

毫無疑問,人們對於還原論的挑戰,旨在超越軀體,超越生物學(進入心靈、歷史、哲學、社會學視域),是一種健康認知上的突圍,世界衛生組織健康的內涵重新定義,從軀體無疾延展到心理平衡、社會適應方面,30年後,恩格爾根據這一識見將生物醫學模式也擴充到「生物-心理-社會」的大視野之中。如今,醫學已經攀上技術主義、消費主義的懸崖峭壁。

那裡有三個墜落口,分別是健康的人工化、生命的技術化、醫學的生活化。人們正毫無選擇地飛身下滑,眼前有什麼,腳下是什麼,未來又將如何,大家都陷入茫然,政治家正在為日益入不敷出的保健與醫療費用而一籌莫展,環保主義者正在為青山綠水的失去而泣聲悲切,衛生監管官員為不斷湧現的添加劑、食品污染事件而身心憔悴,百姓正在為高吊起來的健康慾望未能滿足而憤憤不平,為未能獲取優質的保健資源而遷怒於醫院和醫生,難道健康是一個縱慾的黑洞?國民健康的欲求究竟需要多少技術可以抵達,需要多少錢可以買到?實在是一道無解的懸題。(轉自:醫學與哲學,2016年1月第37卷第1A期總第540期,有刪節)

靈犀一點人和世界一個哲學家,思考人和世界之間的關係。有一次,他要做主題演講,很困惑,兒子還在一旁不停的搗亂。他隨手翻到一本雜誌封底的一張地圖,撕下來,撕成碎片,對兒子說:你能把地圖拼上我就給你獎賞。他想孩子能安靜兩小時了。不到半小時孩子把地圖拼成了,他大吃一驚,問其原因,孩子笑嘻嘻地說,我是照圖後面那個人的頭像拼的,如果這個人像拼好了,圖可能也就拼對了。哲學家恍然大悟,馬上知道演講主題:一個人正確了,他的世界也就正確了。

正心正舉核心理念

內觀己心、外察世界,啟迪多元思維;

正心正舉、撥迷見智,開啟自在之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心正舉 的精彩文章:

如童開講:生命能量-意識、能量和頻率

TAG:正心正舉 |

您可能感興趣

生活的深度哲學
減肥對健康的深度思考?
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
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
什麼是深度強化學習:人工智慧和深度學習的下一步
深度強化學習中的好奇心
一文讓你看懂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的關係
復旦哲學小王子郁喆雋的哲學課:讀懂人類思想經典,擁有深度思考力
鄧小南:力度·厚度·深度—學術研究如何兼顧原創性與時代性
人工智慧世界裡的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變革
力度·厚度·深度——學術研究如何兼顧原創性與時代性原創與積累:中國人文學術如何創新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
謝國彤:疾病預測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經典回歸方法
深度專訪|陳思誠和他的「唐探宇宙」打造方法論
人工智慧–深度強化學習
清華魯繼文:深度強化學習與視覺內容理解
福布斯深度長文:基因療法時代的反思
不思考體系結構的深度學習研究者不是好工程師
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