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七大天下計,諸葛亮的隆中對最不切實際——二

三國七大天下計,諸葛亮的隆中對最不切實際——二

二、曹操-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天子以令天下

作者:孫喦

曹操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三國群雄中,是一等一的人物,也是非常接近實現一統天下大業的一個。幫曹操規劃天下大計的主要謀士,是荀彧。

荀彧(163-212)是潁川人,漢末避亂於冀州。公元191年關東討董卓聯軍瓦解,袁紹取得冀州。荀彧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就來投曹操,此後一直是曹操的首席謀臣。曹操視作當世張良。

當時曹操的方針是:規大河以南,以待其變。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那時袁紹的計劃是「佔據黃河以北,南向以爭天下」。曹操勢力單薄,表面上依附袁紹,不可能在黃河以北與袁紹爭短長,只能在黃河以南的四戰之地尋找出路。

荀彧來投曹操時,曹操局促於兗州和徐州之間狹小的地區。史書未記載荀彧為曹操平天下的完整規劃,但他在幾個關鍵時刻的謀劃,構成了曹魏集團奉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以及南取荊揚的戰略藍圖。

公元195年,曹操與呂布相持於兗州,還受到徐州、豫州、青州幾方軍閥的威脅。這時徐州牧陶謙死了,曹操就想先去奪取徐州。

荀彧對曹操說:「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

「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

「今已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閑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

荀彧為曹操規划了先取兗州做為根據,然後逐一平定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曹操按照荀彧的戰略計劃,擊敗呂布等軍閥,取得兗州、豫州、徐州等地,奠定了爭天下的根基。

公元195年,被原董卓部下、涼州軍閥挾持的漢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下從長安逃到曹陽。

曹操的謀士毛玠建議:「兵義者勝,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霸業可成。」但曹操集團大多數人表示反對。是荀彧力主「迎天子,令天下」,並用晉文公輔助周襄王、漢高祖為義帝縞素天下歸心的先例說服曹操。

曹操聽從荀彧,奉迎漢獻帝到許昌,從此具有了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

袁紹對讓曹操搶得先機掌控東漢朝廷,並佔據黃河以南羽翼漸豐,恚怒交加,起十萬大軍來攻打曹操。

當時曹操的實力遠不及袁紹,曹魏集團內部一些人主張降順袁紹。

荀彧為曹操分析了雙方的有利和不利條件,非常有遠見地估測到袁紹集團的戰爭計劃、內部將出現的矛盾及其致命弱點,並為準備與袁紹的戰爭做了具體部署。

袁紹方面的情況果然都如荀彧所預料。曹操按計劃抗擊袁紹,以弱勝強,在官渡擊敗袁紹,剷除了統一北方的最大敵手。

後來曹操又是按照荀彧的規劃,平定北方袁紹勢力的殘餘,和南下取得荊州。

曹操外出征戰,總是荀彧為他鎮守後方;前線情況,曹操總是隨時寫信,請教荀彧的意見。因此荀彧對曹魏政權的作用,還不止是曹操所稱的「吾之子房」,而是張良加蕭何。曹操也說:「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荀彧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戰略家和謀略大師,還是一位儀容偉岸的美男子,又喜熏香。《襄陽記》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荀令熏香」成為美男子的典故,後人詩作多有歌詠,如唐人李頎的 「顧眄一過丞相府,風流三接令公香」。

但荀彧忠於漢室,當曹操要進位魏公、顯露出代漢自立意圖時,他極力反對,惹惱了曹操。《三國志·荀彧傳》說他憂慮而死,但《魏氏春秋》講: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盒見空無一物,因此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山文史 的精彩文章:

用十數萬老幼婦孺做人盾陣擋追兵,卻盜得仁愛之名

TAG:品山文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七大猛將的八大巔峰時刻,一戰封神成就江湖地位!
三國七大猛將的八大巔峰時刻,一戰封神成就江湖地位
三國七大猛將,趙雲排第四關羽第二,第一是位少年結局悲慘
三國七大帥才:東吳兩位,蜀漢兩位,曹魏三位
三國七大猛將武力巔峰期排名:黃忠躍居第三,關羽屈居第五
三國七大特種部隊, 曹操的虎豹騎排第二, 第一絕對無爭議
三國七大猛將,劉備三人,曹操三人,孫權得一人,卻足以震懾天下
三國七大守城神將,曹魏獨佔三人,蜀漢和東吳各有兩人上榜
三國七大單挑猛將,其中六個家喻戶曉,一個卻被無情遺忘
此人是三國七大名將之一,戰場上威風八面,戰場外筆走龍蛇
三國七大防箭高手排行,華雄上榜,張飛第六,第一令人佩服!
三國七大名刀,第一實至名歸,第二還沒用就消失人間,令人惋惜!
三國七大神兵利器,曹操、劉備和孫權每人擁有一件,你知道幾個?
三國七大名將都曾投降,六人名垂青史,偏偏此人世代遭到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