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東多國與卡達斷交,小國外交能否扭轉乾坤?

中東多國與卡達斷交,小國外交能否扭轉乾坤?

今天上午,巴林、阿聯酋、沙特、埃及、葉門、馬爾地夫、利比亞等七國相繼宣布與卡達斷絕外交關係。沙特、阿聯酋將關閉與卡達的陸上邊境,斷絕與卡達之間的所有空中與海上交通。巴林則宣布禁止本國公民前往卡達旅行或在卡居留,同時禁止卡達公民入境,並限居留巴林的卡達公民14天內離境。這則消息無疑於一枚重磅炸彈。當天,卡達股市大跌,布倫特原油油價小幅走高。

在巴、阿、沙、埃四國發表的官方聲明都指責卡達干涉其內政,破壞其安全穩定,支持穆斯林兄弟會(以下簡稱「穆兄會」)和「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

比如,沙特在聲明中表示,作出這一決定是因為卡達在過去幾年中秘密或公開地「製造沙特的國內分裂」,「庇護眾多恐怖組織和宗派組織,以破壞地區穩定」,「支持伊朗扶持的恐怖組織在沙特卡蒂夫省及兄弟國家巴林的活動」,「利用煽動他國內亂的媒體」,支持葉門的胡賽武裝。

這起斷交事件看似突然,但巴、阿、沙、埃四國與卡達的矛盾由來已久。那麼巴、阿、沙、埃四國與卡達斷交的原因是否真如它們所宣稱的那樣是因為卡達「干涉內政」和「支持恐怖組織」?雙方矛盾的根源究竟何在?

卡達外交政策轉變引矛盾

卡達國位於波斯灣西南岸的卡達半島上,國土狹小,人口不多,但油氣資源豐富,經濟實力雄厚。卡達曾長期實行相對中立的外交政策,奉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努力與中東各國都保持良好關係。在安全上,卡達倚重與美國的盟友關係,依靠美國的強大軍事實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對卡達這樣一個小國來說,這確實是一種非常明智的外交政策,保障了卡達在局勢複雜的中東地區能享有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

中東多國與卡達斷交,小國外交能否扭轉乾坤?

在保證自己安全無虞的前提下,卡達在中東地區的糾紛和衝突中積極發揮調停、斡旋的角色。從蘇丹的達爾富爾到厄里特里亞,從索馬利亞到葉門,從黎巴嫩到巴勒斯坦,幾乎在中東地區的每一場衝突中都能看到卡達穿梭調停的身影。

卡達這樣一個小國之所以能發揮這麼大的作用,正是因為她奉行溫和、中立的外交政策,與本地區所有大國都保持了良好關係,同時積極勸和促談,從而成功贏得了衝突各方的信任,發揮了遠超其體量的外交能量。

然而,從2010年「阿拉伯之春」變局開始,卡達外交發生了重大轉變,從溫和中立轉向追求權力,積極介入劇變國家的內政,一時間大幅提升了自己的影響力。卡達支持埃及、敘利亞、葉門等國走上街頭抗議的示威民眾,在隨後爆發的利比亞衝突中更是派出戰機參加北約領導的軍事干預行動。

在介入相關國家內部事務的過程中,媒體成為了卡達發揮影響力的重要工具。早在劇變發生前,卡達就很重視媒體話語權的建設。卡達王室出資創建了半島電視台,憑藉其獨特的報道視角和新穎的報道方式,半島電視台一度成為中東地區最受歡迎的媒體之一。

「阿拉伯之春」劇變發生後,半島電視台成為了卡達向動蕩國家傳播影響力的重要渠道,其客觀、多元的報道視角逐漸讓位於有傾向性的報道。

劇變發生之初,卡達似乎下對了賭注。2011年1月,統治埃及30多年的穆巴拉克下台,在隨後舉行的總統選舉中,穆兄會候選人穆爾西當選。卡達大力支持穆爾西政府,向埃及提供了大量經濟援助,兩國關係進入蜜月。然而,沙特、阿聯酋等國對穆兄會等伊斯蘭主義勢力的上升充滿戒心,擔憂埃及穆兄會的上台會引發連鎖反應,壯大其境內伊斯蘭主義勢力的影響力。

因此,沙特、阿聯酋等國與卡達在對埃及局勢的立場上產生了矛盾。這一矛盾在2013年6月埃及軍方罷黜穆爾西之後激化。沙特、阿聯酋支持埃及軍方革除穆兄會。而卡達則指責埃及軍方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隨後上台的埃及新政府將卡達看作威脅國家安全穩定的外部勢力,對半島電視台等卡達媒體採取打壓措施,兩國關係急轉直下。

中東多國與卡達斷交,小國外交能否扭轉乾坤?

這一矛盾在2014年達到頂峰。當年5月,沙特、阿聯酋和巴林宣布召回駐卡達大使,以抗議卡達「干涉內政」。雖然在科威特的調停下,雙方在利雅得達成協議,卡達承諾不干涉他國內政,三國大使重回卡達,但是卡達並沒有驅逐境內的穆兄會成員,雙方的矛盾只是一時緩和,而沒有徹底化解。

卡達外交面臨抉擇

卡達外交面臨的困境歸根到底是其過分追求權力,干預他國內政造成的。積極介入地區事務增強了卡達的影響力,確實幫助其平衡了周圍強鄰——特別是沙特——的影響力。然而,直接干涉他國內政,扶持他國內部反對派和伊斯蘭主義勢力則犯了別國的大忌。

沙特、阿聯酋等阿拉伯君主國一直視伊斯蘭主義意識形態為威脅其政權生存的禍患。在「阿拉伯之春」變局中,穆兄會等伊斯蘭主義勢力做大更引起了沙特、阿聯酋等國的擔憂和恐懼。

卡達則似乎從伊斯蘭主義勢力的崛起中看到了契機,她原本就與穆兄會、真主黨、哈馬斯等伊斯蘭主義組織有著良好關係,希望伊斯蘭主義勢力在變局中上台能幫助其擴大在本地區的權力。其支持伊斯蘭主義勢力的政策侵犯到了沙特、阿聯酋等國的安全利益,埃及軍方也不能容忍卡達的干涉政策。無論是2014的召回大使,還是這次的斷交風波,其背後的原因都是沙特、阿聯酋、巴林和埃及對卡達支持伊斯蘭主義勢力的不滿。

2014的召回大使事件發生後,卡達收縮了對外干預,不再堅定支持穆兄會,在重大地位問題都和沙特保持一致,還參加了沙特主導的對葉門軍事干預行動。然而,卡達與穆兄會的關係還是讓沙特等國放不下心。

這次斷交事件中的另一個因素是伊朗。近年來,沙特與伊朗爭奪地區領導權的鬥爭日趨激烈。沙特執意推翻親伊朗的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又出兵葉門與伊朗扶持的胡賽武裝作戰。在這場爭鬥中,中東各國紛紛選邊站隊,卡達雖然公開表態支持沙特,但也並不打算和伊朗作對。

就在上周,一份據稱是卡達埃米爾謝赫塔米姆·本·哈馬德·艾勒薩尼的講話稿被公布,這份講話稿稱伊朗是「不容忽視的伊斯蘭強國」,「對伊朗懷有敵意是不智的」。雖然卡達官方隨後發表聲明,稱這份講話稿並不屬實,然而這份講話稿仍然激化了卡達與沙特、阿聯酋等國的矛盾。沙特、阿聯酋、巴林、埃及四國隨後宣布屏蔽本島電視台和其它卡達媒體。

在這份講話稿發布前,在利雅得舉行的阿拉伯伊斯蘭——美國峰會上,與會各國大力抨擊了伊朗。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沙特和伊朗兩大陣營的矛盾恐怕將更趨激烈。此次沙特、阿聯酋、巴林、埃及四國與卡達斷交,似乎也是逼卡達作出抉擇,要麼加入沙特陣營一起對抗伊朗,要麼站到沙特陣營的對立面。

中東多國與卡達斷交,小國外交能否扭轉乾坤?

另外,據今日早上伊朗青年記者俱樂部報道,沙特、阿聯酋、埃及、巴林指責卡達支持恐怖主義,宣布出於國家安全考慮與卡達斷交,將導致伊朗將成為卡達與世界交流的唯一通道。卡達地理位置封閉,在四國與其切斷運輸通道後,卡達將只能通過藉助伊朗領土和波斯灣水域進行陸路和水路運輸,航空飛機也僅能經由伊朗領空飛往其他地區,將為其交通帶來極大影響。

作為回應,伊朗也是站在卡達一邊,據伊通社今日報道,伊朗外交官、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哈米德·阿布塔利比(Hamid Abutalebi)在個人推特上寫道:「沙特製造紛爭、當領頭老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支持『基地』組織、伊斯蘭極端組織等,這個國家已經罪行累累」「發生矛盾是利雅得尋歡作樂、腳踏兩船的後果;任何人都不能在與一人劍舞(阿拉伯習俗)的同時與他人曖昧。如今,老大的地位要拱手相讓了。」

結語

卡達曾憑藉其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和強大的軟實力一度在中東長袖善舞,將小國外交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然而,「阿拉伯之春」後,卡達積極介入的外交政策引發了沙特、埃及等國的不滿,遭到了反制而不得不降低對外干預的調門。地區大國之間矛盾的激化更縮減了卡達在各方之間迴旋的空間。

未來,沙特與伊朗兩大陣營之間的矛盾恐將持續,卡達可能不得不選邊站隊。這次斷交風波後,卡達如何化解外交危機,在複雜的地區局勢和大國矛盾中如何抉擇都將考驗卡達領導層的智慧。

今日主筆 張琎

唐藝芸對本文亦有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東研究通訊 的精彩文章:

中東爆發外交風波!埃及、沙特、巴林宣布與卡達斷交
中東多國與卡達斷交 小國外交能否扭轉乾坤?
里夫地區事端再起,北非花園摩洛哥能否渡過新一輪危機?
加沙民眾「摸黑」過齋月,是誰斷了他們的電?
追殺本·拉登負責人被美國中情局任命為伊朗問題主管

TAG:中東研究通訊 |

您可能感興趣

世界各強國都想與東亞一小國建交, 而它只願意與中國建交
中亞一小國,自稱東北人後代,如今與我國交好靠中國遊客賺錢
卡達是中東小國,為什麼能夠和沙特等大國對抗這麼久?
東南亞小國向中國購買了大量主戰武器, 美國立馬轉變對外政策來爭單
出手已見成效,東南亞一小國正擺脫西方,認為中國更值得深交
亞洲一小國,至今沒有和中國建交,卻用著清朝國旗
亞洲最硬氣的小國,拒絕日本人入境,剛建國2小時就先和中國建交
還沒故宮大的歐洲小國,因一件事向中國致歉,至今未與中國建交
東南亞這小國又膨脹了,明目張胆不歡迎中國遊客,還強行收取小費
示好美國!歐洲小國強硬驅逐俄外交官,俄迅即回應不給任何面子
該小國曾為了利益與中國斷交,如今國家即將沉沒,竟還想舉國遷來
要開打了?東南亞一小國剛發生騷亂,俄主戰坦克抵達軍港交付
非洲小國湧泉相報中國,給出的回饋多達上千億!
非洲小國沒和中國建交,國王去了趟台灣,王妃紅杏出牆了
雷行記:東南亞這個小國,曾經和中國交戰,現在靠中國遊客拯救!
一亞洲小國美如世外桃源,卻成了全球唯一不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東歐窮小國美女如雲 卻被迫出賣自己任人交換
歐洲一小國經濟增長率超過中國?國外網民竟然這麼看待,讓人很意外
俄寧購小國組裝貨也不買中國造,此國卻讓翼龍無人機大賣中東!
亞洲小國無奈,與印度簽下「不平等」條約,受指導,不和中國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