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加分考入清華的寒門子弟,生活中改變了什麼?

那些加分考入清華的寒門子弟,生活中改變了什麼?

從寒門到清華園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符遙

本文首發於2017年6月2日總第806期《中國新聞周刊》

韓儲銀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兩年前在開學典禮上發生的那一幕。

2015年8月20日,面對著清華大學2015級3300多名本科新生,校長邱勇正在致辭。在這場題為《做有行動力的理想主義者》的演講中,他以「老學長」梁思成為例,勉勵同學們要記住清華人剛健自強的精神氣質,培養行勝於言的實幹作風。

突然,韓儲銀聽到自己的名字從主席台上傳來:「昨天在新生報到的現場,我見到了來自甘肅的韓儲銀同學。他出生在農村家庭,成長之路充滿了艱辛。小學時,他每天上學要翻兩座山、蹚一條水溝;初中時,冬天夜裡在沒有暖氣的宿舍里凍得睡不著,他就去操場上讀書;高中入校時,他被畢業生光榮榜上『清華大學』四個鮮紅的大字吸引,從此立下上清華的志向。今年他入選清華『自強計劃』,並在高考中獲得全省理科第三名……」

「太驚喜了!完全沒想到。」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韓儲銀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眉宇間依然難掩興奮。那一年,作為清華第四屆「自強計劃」入選學生,他獲得了50分的加分,以總分724分的成績,被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錄取。那一天,在偌大的綜合體育館裡,這個寒門少年迎來了人生中前所未有的「高光時刻」。

自2011年清華大學公布了專門針對邊遠、貧困地區學生的「自強計劃」,6年來,已有300多名和韓儲銀一樣來自農村的優秀學生受益於此。在國家和高校的扶持下,他們得以走出窮鄉僻壤,來到一線城市,進入中國最頂尖的高等學府,從此也開啟了一段全新的改變自己命運的人生旅程。

一手拔尖,一手公平

根據方案,「領軍計劃」的選才目標是志向遠大、追求卓越、品學兼優、素質全面的「通才」;「拔尖計劃」要選拔的則是具有學術理想和潛質,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才華的「天才」「專才」。而最引人注意的還要屬「自強計劃」——面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或民族地區,選拔自強不息、德才兼備的高中應屆畢業生。

事實上,一年前的2010年,清華就推出了自主招生「B計劃」,它正是「自強計劃」的前身。

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劉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2003年,全國高校自主招生選拔錄取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清華圍繞著「綜合評價、多元擇優、因材施招、促進公平」的理念,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需要,逐步確立了人才選拔目標和適應人才特質的選拔方式。2011年,他們首次推出了「A計劃」和「B計劃」兩個特殊選拔項目的試點方案。其中A計劃主要針對在某些領域具有突出的特殊才能、且綜合表現特別優秀的學生,重在「拔尖」;B計劃則主要針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欠發達地區的考生,重在「公平」。

作為全國第一所推出專門針對貧困學生自主選拔方案的高校,清華率先在新疆、甘肅、廣西、雲南、陝西等省份進行了B計劃的試點工作。2011年,共有8名來自國家級貧困縣的學生通過B計劃獲得加分,考入了清華大學。

2012年,隨著「新百年計劃」的實施,「自強計劃」正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設立之初,「自強計劃」主要針對全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及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在縣級以下的中學選材。該計劃採取中學推薦的方式報名,招生辦組織的專家組將從學生的學業成績、家庭經濟狀況、自強精神等方面進行初步評審,選出符合條件的學生進入之後的自主招生筆試環節,並單獨劃定筆試通過分數線。筆試通過者再接受統一的綜合面試,最終入選的學生將被給予高考降30-60分錄取的優惠政策。

作為自主招生計劃中最特殊的一項,「自強計劃」對報考學生的資質有著非常嚴格的限定:報考學生及其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的戶籍地必須在計劃實施區域的農村,連續3年以上戶籍,並具有戶籍所在縣高中連續3年的學籍,且實際就讀。與普通的自主招生不同,在設立之初,「自強計劃」在常規的考核之外,還加入了實地考察的環節。

自第一屆「自強計劃」起,清華大學軟體學院原黨委副書記、重慶招生組成員彭凌就參與了實地考察。「因為怕人『搞假』,我們都是偷偷地去,學校、老師他們都不知道。」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2012年,來自重慶萬州龔家灣村的張華峰從全國1500多名申請「自強計劃」的農村學生中脫穎而出,被認定具備獲得60分加分的資格。彭凌與時任重慶招生組組長的鄧景康、以及一位校紀委監察組的老師立刻組成了專家組,前往他的家鄉進行「暗訪」。

「我們走到學校後門了才給他打電話,問他在哪裡,請他出來一下。」彭凌還記得,在之後的兩天里,在當地教委和學校老師的陪同下,他們一一走訪了張華峰曾就讀的小學、中學,查閱了他過往的成績單,然後趕往他家。

張華峰家所在的村子在大山深處,當時尚不通車,沿著泥濘的山路要走上40分鐘。他的父親是個普通的農民,母親卧病多年,一個弟弟還在讀初中。當專家組一行與同行的央視記者一路跋涉來到他家,眼前的場景令人心酸:一家四口連自家的房子都沒有,只能住在別人家的柴房裡,土牆上還留著一個原本為窗戶預留的洞,呼呼地透著風。「沒有錢做窗戶,連塑料布都沒有,更別說玻璃了。一個樹墩子就是凳子,一條長椅子就當桌子了,兩個孩子就在那兒學習,家庭確實非常貧困。」

一個沒獲過競賽大獎、沒有文體特長的農村孩子,卻獲得了60分的最高加分,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事,但老師們確確實實被張華峰優異的成績、在艱難處境中自強不息的精神打動了。後來,得益於這60分,他被清華大學物理系錄取,成為了鎮上60年來第一位考上清華大學的學生。這一年的8月19日,新學期開學的第三天,《新聞聯播》以《小山村飛出金鳳凰》為題,報道了他的故事。

就在2012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發布通知,號召高校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定向招生力度,實施國家「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計劃中專門安排適量的招生名額,面向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生源,實行定向招生,引導和鼓勵學生畢業後回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和服務。

此後,在開展「國家貧困專項計劃」的同時,許多知名高校也相繼推出了專門針對農村學生的自主招生項目,如北京大學的「築夢計劃」、中國人民大學的「圓夢計劃」……

2014年,「自強計劃」的覆蓋範圍由原先的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擴展至832個。

2015年,根據教育部下發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各自主招生試點高校不再向中學分配推薦名額,全部考生改為自薦報名。與此同時,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核統一安排在高考後進行。這樣一來,受招生錄取工作的時間所限,清華不再單獨派出專家組前往實地考察,改由省、市、區三級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公安等部門聯合協助進行審核,以確保考生本人及家庭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2012年8月18日,在北京清華大學第二教室,93級經管系畢業的朱紅(右)成為來自雲南玉溪一中身殘疾的矣曉沅同學的校友導師。當日,清華大學「新百強計劃」舉行了校友導師團與新生對接見面會,來自全國的31名貧困新生與31位從清華大學畢業並在社會上打拚出一定成績的學長導師團成員一一見面。圖|中新

12分鐘面試

到清華參加「自強計劃」的考試,是王超平生第一次來北京。

王超來自湖南的一個貧困縣,全家人靠父親打零工為生。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他一直是班裡的「學霸」:4歲上小學,一路考到縣裡最好的初中、高中,成績永遠是第一名。

一直以來,考上清華都是王超的目標,但他很清楚這難度有多大:雖然自己成績很好,但自己所在的學校與長沙等地的重點中學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說實話,我們學校實力不太強,所以單靠裸分考清華確實很難考。」

他也曾參加過幾次省級、國家級的學科競賽,但並不突出的成績無法為他贏得加分:「數字競賽複試5道題,一道題都不會,都是奧數水平。」他從沒上過輔導班,也沒參加過任何相關的競賽培訓,一些競賽考到的定理、概念更是聽都沒有聽說過。

在他之前的2013級,學校有個學姐通過「自強計劃」加分考上了清華,那是學校5年來唯一的一個。2014年,學校向清華推薦了出身農村、家境貧寒、成績優異的王超。

根據要求,「自強計劃」要本人在網上報名,但他平時幾乎沒接觸過電腦,還是老師用辦公室的電腦上網幫他提交了各種材料。為了準備筆試,老師又從網上幫他找來一些往年自主招生的考題,這是他全部的複習資料——其中涉及一些大學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的知識,老師也忘了,他只有靠自己自學。

據清華招生辦主任劉震介紹,「自強計劃」的筆試內容與普通自主招生的筆試相同,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多元選材」主要體現在面試上。與「領軍計劃」和「拔尖計劃」的面試重點考察考生的綜合實力、創新潛質不同,「自強計劃」的面試重點是考生真實的學習、生活情況,以及在他們身上是否具備自強精神和發展潛質。

每年,招生辦會從由學校老師、教育專家和校友組成的專家庫中隨機抽取面試考官。考試開始前,大家通過抽籤決定分組和考場,每個考場3-4名考官;學生則被隨機分配考號,按考號入場。

面試通常由幾道結構化試題組成,比如怎樣理解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怎樣看待社會不公等等。這些題目大多沒有標準答案,考察的是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王超被問到了「春運」,考官詢問他對於「黃牛」泛濫現象的看法。在此之前,他從未離開過家鄉,也不了解新聞熱點,但「聽著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就自己估摸著分析一下」。

面試官們也會根據學生的材料信息進行一些自由提問,比如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請學生講一個能體現自己「自強」的故事等等。

王超也遇到了類似問題。面試時,考官詳細詢問了他家庭和學校的情況,寢室有沒有空調等等。「其實我們連風扇都沒有,夏天特別熱,也沒有紗窗,全是蚊子。」他笑著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道。

和王超的經歷類似,韓儲銀也沒做太多準備。他認認真真地把手寫的自薦信改了又改,然後請縣城裡的同學幫忙敲進電腦里提交。

在順利通過了在省內舉行的筆試後,他來到北京參加面試。校園太大,他和陪同前來的父親完全迷了路,直到面試開始前幾分鐘才匆匆忙忙地找到考場。

得知他來自甘肅靜寧,一位面試官請他介紹一下自己的家鄉有什麼特產。韓儲銀說,自己的家鄉有兩大特產,一是教育——因為貧困,當地人格外重視教育,都希望孩子能夠通過讀書走出大山,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雖然當地很窮,學校卻辦得很好;二是蘋果,因為當地的氣候、地形適宜,蘋果的質量和產量都很好,可惜銷量並不好。

老師馬上追問:「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蘋果銷量不好?你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這是他從沒想過的問題,基於平時的積累,他回答說,他認為一方面是因為品牌沒有打出去,知名度不夠導致許多人都不知道;另一方面,一些外地的果商假冒「靜寧蘋果」的旗號以次充好,長此以往也對銷量產生了一定影響。

「因為是自強計劃,不會像『領軍』那些問題那麼『奇葩』,更多還是問跟我們自身相關的一些問題。」韓儲銀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最大的優勢是心態好、沒想太多,「我就覺得來一次清華很難得,能見到清華的老師也很難得,他們問我什麼,我就好好聊。」

不過,並非所有的農村孩子都能表現得像王超和韓儲銀一樣。

多年來,彭凌一直是綜合面試環節的考官之一,回想起歷年來考生們的表現,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間巨大的差距時常讓她頗為感慨——面試「領軍計劃」和「拔尖計劃」的考生時,學生們大多來自大城市的重點學校,有著漂亮的簡歷和豐富的社會活動經驗,舉止大方,講起自己在國外交流、旅行的經歷侃侃而談。但「自強計劃」的考生卻完全是另一個樣子。有的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可一到面試時,連說話都辭不達意,「比如高中老師幫他們準備一下自我介紹,他就照著說,但那之後你再多問兩句,就磕磕巴巴地說不出來了。」

彭凌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請一個考生講講自己了解的國內外的五大疫情,可那個孩子一臉茫然:「老師,我不知道武漢大學發生了什麼情況。」「那你知道最近有什麼重大新聞嗎?」「不知道,我們高中不看報紙,不聽新聞,也不看電視。」

正是考慮到貧困地區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強計劃」實施幾年來,也逐步對考試內容進行了一定的調整,比如在面試中減少了與新聞熱點相關的試題,多考「常見題」,以此避免社會培訓、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給不同考生群體帶來的「不公平」,力爭讓每位考生都有話可說。

面試通常持續12分鐘左右,每位學生的面試結束後,由各位考官獨立打分,最後筆試和面試成績兩項相結合,按分數高低排序,以此決定考生是否入選以及所獲加分的分值。

王超獲得了50分的加分。2014年高考時,他以超過分數線20分的成績被清華大學某工科專業錄取。

小他一屆的韓儲銀同樣獲得了50分的加分,2015年,他和其他85名「自強生」一起邁進了清華的校門。

2015年8月19日,清華大學綜合體育館新生報到現場。參加迎新活動的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看望了多名貧困生代表。圖|CFP

寒門學子的苦惱

2013年,清華大學的校內刊物《清新時報》發表文章,講述了一群來自貧困地區的農村學生入校後的故事——得益於國家貧困專項計劃和「自強計劃」,他們以低於正常錄取分數線的成績考入清華,但之後的經歷卻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美好。因為來自經濟、教育水平欠發達的地區,基礎薄弱,入學後,他們在各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有人無論怎樣努力都跟不上學習進度,開始變得消極厭學;有人因為不適應大學的生活而感到孤獨迷茫、沉默寡言;還有人甚至因為壓力過大患上了強迫症。

這正是許多貧困學子進入大學後的真實處境。

「我剛來的時候,確實是有點兒小自卑呢!」高考時,王超有些發揮失常,如果沒有「自強計劃」的加分,他離錄取分數線還差了一大截,這一直讓他壓力很大。「那時候我總想,我是降這麼多分進來的,我的同學肯定都特別厲害,所以平時學習要抓緊,不然要是被勸返那可就尷尬了。」

從入校的第一天起,王超就一直非常努力地學習,但他仍時常會感覺到自己和許多同學在過去18年積累起來的差距:老師上課講的知識,有時他還沒聽懂,卻發現班上同學早在高中時就已學過了。

韓儲銀也經歷了類似的掙扎。入學後,昔日從沒為學習發過愁的他第一次覺得,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強」。寫課程論文,他不知道該怎樣在網上找資料;課上要做PPT展示,他只能先在網上找視頻自學,「感覺自己做出來很土」。還有一次,他花了幾個小時都無法做出線性代數老師留的作業題。眼看著同學們都早早完成去打遊戲了,他只能枯坐在桌前,一直熬到凌晨三四點依然毫無進展。

「來清華後就會發現,優秀的人太多太多了。學習那麼好,又會做活動、演講口才也特彆強……你都會覺得,怎麼可能有人能那麼優秀?」在最初的那些日子裡,韓儲銀一度情緒非常低落,在牛人們的「光芒」之下,他覺得自己是個「學渣」。

學業的困難之外,同樣令人困擾的還有進入一個全新環境後的困惑與迷茫。「像我這樣的學生,在來北京之前,很多東西都沒見過、很多事情從來沒接觸過,所以上大學之後就很想努力多嘗試一些。大一時確實雜七雜八的事情做了很多,但後來才發現很多事完全是浪費時間,做了沒有收穫,這其實就是因為缺乏明確的目標,感覺比較迷茫。」韓儲銀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清華大學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中心曾對工程物理系做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貧困生的學業適應情況不容樂觀:「沒有特別才藝」「眼界不夠開闊」「學習跟不上」「因某些原因自卑」是他們面臨的最主要的幾個困難。儘管這也是普通學生中最常見的問題,但一些對比非常明顯:近60%的貧困學生「學習跟不上」,非貧困生中出現這一問題的只有約30%;近50%的貧困生存在自卑情緒,而非貧困生只有不足20%。

2012年清華大學新百年自強計劃在國家級貧困縣四川省南江縣長赤中學的考點。

名校能為寒門學子帶來什麼?

2015年,清華大學招生辦曾對第一屆「自強計劃」的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顯示:17%的學生成績排名在本院系的前20%,56%的學生成績排名在本院系的前50%,24%的學生則排名在本院系的後20%。

時任清華大學招生辦副主任尹佳與辦公室職員楊帆(現為招辦副主任)在論文《清華大學本科人才選拔目標與選拔方式的探索研究——以「新百年計劃」為例》中寫道:「通過分析2012年入學的29位『自強計劃』學生的本科生輔導員對他們的評價反饋,我們發現『學習認真刻苦』(18人)、『班級活動積极參与』(19人)、『性格開朗』(11人)是出現頻率最高的3個評價。同時我們也發現,『自強計劃』學生雖比較積極地參與班級活動,但基本扮演的是參與者角色,缺乏帶頭作用。由此可見,雖然『自強計劃』學生入學平均分要低於學校高考錄取平均分30分左右,但入學後的發展整體情況不錯。雖然基礎教育階段所受教育比較薄弱,但並未影響到起大學階段的發展,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

這也是老師們普遍的感覺。「這些學生存在差距,很多是因為先天獲得的教育資源不足,並非能力的問題。當他獲得(與城裡學生)相同的教育資源時,可能會表現出比常人更大的潛力。」劉震說。

「對這些孩子來說,最大的壓力其實就是學業。他們以前什麼都沒有,最驕傲的是成績。但到了清華,牛人太多了,驕傲的成績沒有了,可能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時候心態就容易出問題。」彭凌擔任學生輔導員多年,一直非常關注貧困學生入校後的情況。在她看來,這些學生在起步階段與普通學生差距較大,因此就需要學校、輔導員老師更多的關注。但一旦把學業的問題解決了,隨著時間的積累,他們大都能夠很好地融入學校和社會。

她還記得,系裡曾有一個來自農村的學生入學時連計算機開機、關機都不會,被同學們稱為「外星人」,但經過4年的本科學習和3年的研究生學習,後來他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7年之後,一點兒都不差。孩子們的智商擺在那兒呢!清華有很多這種孩子,真的靠知識改變了命運。」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從大一一開學,王超一有時間就泡在圖書館裡。第一學期下來,他發現自己竟排在了年級前三分之一,這讓他一下找到了自信。他開始相信,雖然自己在一開始與同學們存在一些差距,但經過努力,「這個差距完全是可控的」。

而韓儲銀說,入學兩年來,自己經歷了「信心被徹底擊碎,然後又重新塑造起來的過程」。隨著學習成績的提高、社團工作的推進,他逐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慢慢也發現,自己並沒有原先所想的那麼差。只要把自己能做好的做好就行了,沒有必要各個方面都要與其他人比較,沒什麼意義。」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如果說過去的自信只是來自於成績好,現在建立起的自信是種更牢固的東西。」

到北京三年來,王超趁著業餘時間把故宮、國家博物館一類北京有名的景點都玩了個遍。如今,計算機編程成了這個喜歡看《生活大爆炸》、喜歡「謝耳朵」的大男孩的新愛好。除了本專業的課程,他還修了經濟學的雙學位。學校的助學金和獎學金讓他不必為生活費發愁。即將到來的這個暑假,他申請到了去美國某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學公費交流項目,他將跟隨美國教授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課題研究。未來,他希望能繼續深造,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

韓儲銀也很忙。一路走來,家境貧寒的他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這讓他對投身公益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大一暑假,他帶領全班同學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靜寧,到小學支教、為中學修建羽毛球場,到縣裡做「三農調研」……大二這年,他又成為了學校公益社團「雁行清華」的社長,組織社員們進行了一系列公益活動。就在今年五一,得知山西平遙一些村莊的飲用水中砷和氟的含量嚴重超標,他和小夥伴們又一起去到那裡,幫助村民搭建凈水裝置、普及衛生知識……

韓儲銀坦言,到北京兩年來,他對這個城市依然「不是很熟悉」,但他已經看向了更遠的遠方,嚮往著一個更大的世界。接下來幾個月里,他還將作為全國大學生的代表赴日本、香港、澳門、台灣等地進行交流、考察。

「我覺得考上清華絕不應該是我人生的巔峰。清華給了我無限的可能性,也給了我一種『野心』:看到身邊的人都那麼優秀,我沒有理由不可以。」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務員和教師、每年與父母起碼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國遊學的經歷。」這曾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晉軍通過多年來在自己課堂上的隨機調查,描繪出的一名清華本科生的典型形象。他以此告訴學生們:「你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你能接觸到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你的學習環境,決定了你上的小學、初中、高中,也決定了你的眼界和見識。你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努力,更是因為你有了上述這些東西。」

這樣的觀點被媒體報道後,曾一度引發熱議,人們開始討論,是不是只有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才能考上北大清華?面對越來越窄的上升通道,寒門學子們還能夠通過教育改變命運嗎?

晉軍告訴學生們:「大學第一年後,大家會變得越來越像,那些沒有出過國的,可以慢慢獲得機會,那些在超級中學沒有社團和課餘活動的,也可以彌補,所以教育對個人的成長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這也正是「自強計劃」的目的:為更多優秀的貧困學生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採訪中,幾位「自強計劃」的學生在談起自己在清華的生活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兩個字:幸運。然而,相對於廣大的貧困地區學生的數量,這些幸運兒只是其中極少的一部分。

劉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從2016年起,清華又面向全國推出了「iTsinghua學堂」項目,組織學校的院士、教授、院系院長到全國各地的中學開展講座,為學生們講授學科前沿、科技知識。他們迄今已舉辦160餘場,其中超過三分之一都是在縣級以下中學。「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行動,能夠讓更多學生近距離接觸到清華的名師,體驗到清華的精神與文化。對於這些學生來說,這可能是他這一生唯一一次聆聽清華院士的機會,但這就為他們埋下了夢想的種子。」

「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這一步,城鄉間仍存在比較大的經濟發展的差異,如果大學不履行這樣的責任,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劉震說,「其實,自強計劃的意義真的不在於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它給予了這些貧困學子一種希望,點燃了每個人心中的燈,這是非常重要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小明 的精彩文章:

男子的命根子是世界上最長 48.2厘米,痛苦難耐,渴望做手術
初中女教師愛上男學生,多次在一起超越了師生關係,最終這樣判刑
母親在女兒生日用冰毒迷暈女兒,怎麼下得去手?
女孩6歲時「停止生長」 照顧一家5口
18歲少女覺得第一次給男友不值,竟選擇公開拍賣!價錢讓人臉紅

TAG:三國小明 |

您可能感興趣

八旗子弟,從大清的榮耀到清末的廢物,他們都經歷了什麼?
滿清入關後,為了養八旗子弟花了多少錢?難怪清朝最後會滅亡!
晚清八旗子弟的寫照,怎一慘字了得,皆因統治者推行的這項制度
滿清貴族八大姓,現如今都改成了啥?了解一下,也許你是八旗子弟
清亡後,八旗子弟靠什麼生活?
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都生活的怎麼樣了
慈禧時代的晚清,與清宮劇里真的不一樣,八旗子弟都把家產變賣了
清朝滅亡後,滿清八旗子弟的生活怎麼樣?
滿清不重視火炮?他們為了火炮,八旗子弟都放棄了肉搏戰
清政府為何滅亡的那麼迅速?看看養一個八旗子弟要費多少錢就懂了
滿清末期最帥的顏值擔當,放如今出道沒難度,卻因深得八旗子弟秉性,致兒子拾荒而生
清朝入關後八旗子弟有多腐化?你根本想像不到
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去哪了?現在過的怎麼樣?
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們都改成了什麼樣的漢姓?
清軍入關後,八旗子弟是如何墮落成花花太歲的?也難怪清朝會覆滅
這樣的八旗子弟是加速滿清滅亡的根本原因,都是順治康熙惹的禍!
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滿族人都幹什麼去了
清朝末年,八旗子弟的生活是有多奢靡,老舍都十分厭惡!
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全都改了漢姓!他們改名有何規律嗎?
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都改了漢姓,這裡面的一些規律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