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生的大修行,就是四個字

人生的大修行,就是四個字

苦、集、滅、道」在佛教中稱為四諦法門。

四諦,即四種真實不虛的道理。佛陀初轉法輪時,對五位比丘就開示四諦法,此後佛陀一生的設教幾乎沒有離開這個綱領。因此,四諦同樣也是修學佛法的大綱。

我們人生的大修行,其實也就是「苦、集、滅、道」這四個字。

一、沒有不「苦」的人生

《法句經·生死品》中說,命如果待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你摯愛的親人現在還有多少,你曾經的戀人現在與誰依偎,你曾經的夢想有多少還沒實現?……在千萬人中,在千萬年中,你我的這些事兒算什麼?

人生充滿無常,無常即是苦。人們常說,「生又何歡,死亦何哀」,卻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不是不明了,而是看不透。

佛教認為,苦是客觀存在而且無法迴避的,我們應該面對它、認識它、超越它。佛將人生的苦分為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這八苦中,又可以分為人生的自然過程之苦,像生、老、病、死,這也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和逃避的苦。

而另一種苦則可以通過自身的修行得以解脫的,就是「不得滿足之苦」,包括了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和五蘊盛。這前三種苦都好理解,「五蘊盛」是什麼意思呢?「五蘊」即「五陰」,是佛教所說的構成眾生身體的五種要素:色(相當於物質)、受(感受)、想(表象、知覺)、行(意志)、識(精神的總體),色指身,受想行識指心,五蘊就是人的身心。

那麼「五蘊盛」就好理解了,就是指對人生的貪戀與追求,並以此為苦。這樣苦就具備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個人,苦都是在所難免的。

佛教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有生住異滅的過程,人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的輪轉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譬如身體健康並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也不會持久,最後還是會失掉。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

對於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義的人,就生起錯誤的觀念,覺得我們人生毫無意思,因而引起消極悲觀。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總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是悲觀的。其實不然,佛法不但不是消極的,反而是積極進取的,是給人以希望與光明的。

佛說人生是苦這句話,是要我們知道現在這人生是不徹底,不永久的。因為只有明白了生命的無常,才會珍惜生命的有限,才能放下無謂的執著,才可以坦然地面對人生的無常和苦難,以後可以造就一個永久圓滿的人生。

二、「降服」內心的貪嗔痴

人這一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愛情的煩惱、婚姻的煩惱、事業的煩惱、抉擇的煩惱、生活的煩惱等等,我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煩惱呢?這就涉及到四諦中的第二諦,集。

集是眾多彙集的意思,集諦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也就是苦的原因。

簡單來說,集諦的內涵就是:眾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於三項根本原因,即貪慾、嗔恨、愚痴三種本能的煩惱。此三種根本煩惱即是造成一切有情眾生痛苦之因。

「貪、嗔、痴」是人類相同的本性,是人類最為一致的本能。

《華嚴經》講:「八萬四千美女」,象徵八萬四千煩惱。人世間一切煩惱、情緒通通都由「貪、嗔、痴」而來。

「貪」是什麼?

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就是「貪得」,妄想,貪戀,貪求,貪愛,貪名好利,好色貪杯,見利忘義,夢想升官發財,怕沒飯吃,對物質太重視等等,這就是「貪」。人類的一生就是在這其中打滾,虛度一生。如牛被人牽著鼻子走,我們也如牛一樣被五欲牽著鼻子走,所以五欲的貪是煩惱根源。

什麼是「嗔」呢?

就是生氣、不滿,仇恨。不滿是內心,而發脾氣是其表現。別人做得都不對,都不合你的意,這就是嗔。有的人用自己的標準、自以為是的見解,要求別人合自己的意。其實沒有人會合你的意,甚至你的父母、愛人、孩子也都不合你的意。

事實上,你也沒有合別人的意,而你卻要求別人合你的意,這就是「嗔」的來源。有了「嗔」,就會生氣。

那麼什麼是「痴」呢?

執著,愚痴,不懂道理,不明是非,沒有智慧,不信正道。就是說為物慾蒙蔽、為主觀所蒙蔽,被自己的愚昧慣性所操縱。「痴」不代表傻瓜,而是不辨正邪、不分真假、不知利害、不明是非,這就是「痴」。

「貪」讓人迷失方向,「嗔」讓人自我折磨,「痴」讓人進退失據。「貪、嗔、痴」這三條戒不掉,就無法降服自己的內心。如果戒掉了這三條,哪裡還有什麼煩惱呢?

三、「滅」是最高的人生境界

佛不單指出了人生苦惱的現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說明這些現象是可以消除的,這就是四諦中的第三條真理——滅諦。

滅是梵語「涅槃」的意譯,涅槃是熄滅、止滅或吹滅的意思,表示火的熄滅。

前面所講的貪、嗔、痴就被佛教視之為三毒火。在聖者的眼界中,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被這三毒火燃燒,無剎那之安息。而聖者能永斷貪、嗔、痴等根本煩惱,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證得清凈寂滅的解脫境界,這種解脫境界稱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想歸宿的最高境界、最終目的,也是佛教讓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在幾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後方能達到,涅槃卻可以當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獲得。凡是親證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間最快樂的人。他不受任何狀態所束縛,他不追悔過去,不冥索未來,只是扎紮實實地生活在現在里。

萬物從心而過,而心如若保持著這份淡定與空漠,那麼一切的從心而過都會不留痕迹。這就是涅槃。而我們的人生或許就該是如此的一個境界與心態,空於萬物,也就不會被萬物糾葛。真正做到萬物從心流過,而不留痕迹。

因此,如果一個人能以最純凈的心情欣賞與享受生命的一切,而不摻雜絲毫自我的成分在內,只有清凈、溫柔,充滿了博愛、慈悲、和善、同情、了解與寬容,他也就達到了涅槃的境界。

四、行「正道」得解脫

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歸宿後,佛又為人們實現這種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這就是四諦中的第四條真理——道諦

道在梵文的原始意義是道路、方法或姿態的意思,釋迦牟尼藉此詞來說明要解脫人生苦惱的現象,就必須修道。修道的方法很多,佛經說有八萬四千法門。但主要是八正道,八正道是眾生去向涅槃的康庄大道。

何謂八正道?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正見,是如實的看世界,看人生。

正思維,是正確的思考。

正語,是語言的德行,要說真實語,避免說四種語言,即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正業,是行為的德行。業有三種:是身業、口業、意業。三業遠離十惡,行十善是正業;遠離顛倒煩惱,勤修戒、定、慧是正業;遠離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通達無我是正業。

正命:是謀生的德行。

正精進:是人生努力奮鬥的德行。

正念:心念活動的德行。修行修什麼?從根本意義上說,就是修念頭。佛與眾生距離如此懸殊的東西,差別只在一念。俗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惡人到成佛,只在一念的放下,可知把握念頭是修學佛法的關健。

正定:定,是專註於一境。定,是對心念的一種訓練。佛經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是說明修定的效果。

「苦、集、滅、道」四諦含有二重不同的因果。苦、集二諦為迷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由集感苦是人間雜染因果,滅、道二諦為悟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由道證滅是覺者的清凈因果,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一是以情為本的人生,一是以智為本的人生。

從四諦的意義上,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悟到「煩惱即菩提」之理。

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論遇到甚麼困難挫折,只要懂得轉念,情況就不一樣了;假如遇到悲傷、憂悶、煩惱,只要心境一轉,也沒有甚麼不能解決的事。所以,煩惱可以轉為菩提,但是,重要的是在於當下一轉,如果你不轉,則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你能轉境,才能把煩惱轉成菩提。以般若慧觀照,所謂煩惱,也是無性自空。這也是四諦想要告訴我們的終極奧秘。

讀懂「苦、集、滅、道」,你才真正懂了人生。

本文系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編輯整理

轉載須授權,侵權必究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即使你平凡,父母也不會失望
人生,種好才能收好
南懷瑾:犯了這種戒,磕一萬個頭也沒有用
史上最難回答的30個問題,看完大悟

TAG:京博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人生大修行,就在於這六個字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修行
人生在世,就是個修行的過程
四大名著,居然揭示了人生的四種修行和生命的五大層次!
四大名著,居然揭示了人生的四種修行和生命的四大層次!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人生:一個人的修行,無可替代
茶道修行:人生百味,濃縮到最後,就是一個字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命運,就是一種造化
乾淨,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人生修行|薦讀
一個人的人生高度,取決於這四種修行
專註,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禪其實就是一種人生修行
生而為人,每一天都是修行!
讀書是人生的一種修行
做一個簡單的人,才能從人生修行中得到幸福
?守口如瓶,是一個人最大的修行
一個人的旅行,是一種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