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記憶中的井頭街-清官詩家施端教

記憶中的井頭街-清官詩家施端教

無法磨滅的記憶 難以忘懷的鄉愁

上期:【精選】盱城老北頭 記憶中的井頭街---清官廉吏贊「板陳」

清官詩家施端教

在老北頭的山口門外,古時候有一座大墓,墓主人施端教。據《光緒志》「人物」載:「施端教,字匪莪,泗州盱眙人。有文學,尤喜集唐人成句為詩,切情指事,吻合天成,工若己造。以貢生官宣城訓導,遷范縣知縣,入為東城兵馬司指揮。所著有《讀史漢翹》諸書。」

施端教祖籍吳興,後徙嘉定,因祖上任職泗州博士,遂舉家遷泗州,之後便以泗州盱眙為籍。生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清順治七年(1650年)舉歲貢。《光緒志》載:施端教「入為東城兵馬司指揮、累功加三級,居京師。在宣城時,葺治、學宮。任范縣九載,蠲虛糧二千餘石,民賴以蘇。居京師日,與名人游士酬唱,喜刊刻書籍,所在殺青,積累如牆壁。」康熙甲寅年(1674年)二月七日卒,享年七十二歲,葬盱眙山。

一、為官清廉留美名

施端教舉以貢生,順治九年(1652年)官任宣城訓導。宣城地處皖南山區,雖說著名的宣紙出產於此,應是是文脈深厚,源遠流長。但山多田少,農耕倒不甚發達,城邑亦差。端教到了宣城,看到縣署破舊,廳堂漏雨,大門斑駁,門窗短少,故請修葺縣治。修葺後的縣衙煥然一新。又在大門前建一鼓亭,將盤鼓置於亭中。如此既顯衙門威嚴,又利百姓申告,擊鼓時可免風霜雨雪之侵。施端教本為書生,深知學生讀書之艱辛,發現宣城學宮年久失修,書院牆壁傾倒,屋面破損,無法使用,學者文生無處就讀,文廟大殿也破爛不堪,百姓早有苦言。施端教便召集同僚官員、紳士商人,建議重建書院學宮,修葺文廟大殿,他首先帶頭捐出半年俸祿。同僚、鄉紳、商人們深為感動,皆踴躍響應,紛紛解囊,籌款興建。百姓無不稱頌。施端教還在縣裡設有學金,獎勵宣城諸生、名士,鼓勵學業優異者,還把每年學宮應試名次排出,名列前茅者張榜公告,披紅戴花,獎給銀兩,予以鼓勵。他還經常到學宮書院,察看教學情況,把自己的著作無償贈送給諸生,與他們進行交流。諸生獲之,如獲至寶,珍惜藏之。一時宣城學風更盛,百姓甚喜。

順治十二年(1655年),施端教又升遷范縣知縣,一任便整整九載。范縣位於山東西部,魯豫邊界,北瀕黃河,西望太行,東瞻岱嶽,南臨范水,以范水而得縣名。施端教剛到范縣,發現范縣縣衙在「兵燹之後,堂廨僅余瓦礫,人所不堪」。施端教沒有去找舒適之地居住,卻在廢墟之中「獨恬然居之」。他說:「無居方思有居,居安應能思危。惟將治所修葺,吾則可有安身之所焉。」故在同僚協助之下,籌集銀兩,修建縣治,雖然簡陋,但比荒廢治所要周全許多。後來,又經修復新建,范縣縣衙已具規模。

進而,他又走訪鄉村民舍,察看河防田野,發現這裡緊臨黃河,水患常有,又因地處兩省邊界,一遇黃河發水,魯豫兩省便打起水仗官司。聽說大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就因黃河泛濫,全縣受淹,縣治傾圮,被迫遷往外縣寓居,所以出現了縣治僑居之怪事。施端教深知,根除水患非一朝一夕之功,治理黃河更非一縣之力可行,但也不能無所作為,只要不言放棄,堅持不懈,定能使水患形勢略有好轉。於是,他一方面組織民力,理順水道,溉以農田,盡量減少旱澇損失;另一方面,及時上疏,奏報朝廷,報以災情,申請豁免稅賦,懇求蠲振,幾年下來,即「得蠲虛糧二千餘石,民賴以蘇」,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救助,燃眉之急解矣,百姓對此甚為感激。

施端教見蜜梨、大棗為聞名的范縣特產,便自己專門買上幾斤,「不遠千里,郵寄金陵十竹主人」,這十竹主人乃胡中秘也,胡君收到後,很是感動,曰:「從暨令嗣,靜夫旁及,老朽屬為之」,得此地方特產,當應奔走相告,宣傳廣眾也。後來,就在施端教離開范縣的九十多年後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也奉旨前來擔任范縣縣令,還曾賦詩稱「范縣四年濰七年,山東老吏我為先」。

二、著書刻本傳後世

施端教在宣城、范縣任職功勛卓著,康熙三年(1664年)升任「東城兵馬司指揮、累功加三級,居京師」。在京城期間,公事之餘,端教常與名人游士相互交流,贈詩酬唱。京師名人游士眾多,所善翰林編修沈公荃,同姓侍御史施維翰,尤亟推引,故而端教門庭燕集,酬接煩促,大家在一起,相互留言贈詩,頗為熱情。凡人有贈之言者,端教率集不遺一字,集中起來,裝訂成冊,精心保存。其所酬贈予人者,皆自手書,以顯恭敬認真。施端教的「母親李孺人,簡經師使受業」,故端教「承其流,亦以好詞客終其身」,「為人真誠,喜好文學,尤喜集唐人成句為詩,切情指事,吻合渾成,工若已造」,集句為詩,猶如自己所作,且作品眾多,多至累數寸盈尺而不倦。如其《吳門懷古》云:

上方金殿郁迢遙,卻憶吳王古市朝。

校園迴廊春寂寂,深簾飛絮畫廖廖。

千年城郭名空在,百戰山河血未消。

衲子不關塵世事,月明夜夜自吹簫。

還有《贈人》詩云:

送君巵酒不成歡,竹里行廚洗玉盤。

十載亂離知己淚,百年粗糯腐儒餐。

風塵荏苒音書絕,桑梓凋零故舊殘。

客里聊為河朔飲,暫煩賓從駐征革。

施端教一生著作豐富,存世之書就有《六書指南》《嘯閣文集》《嘯閣文選》等,其《唐詩韻匯》《讀史漢翹》收入《四庫全書》,提要說:「《唐詩韻匯》,書目提要歸集部、在總集存目。書采唐人近體諸詩,以上下平韻隸之,大抵取供集句者之用。前有王震序,稱其集句為絕藝。可知是書所由作矣」。「《讀史漢翹》二卷,書目提要歸史部、在史抄類存目。是書取《史》《漢》中字句新異者,編錄成帙。蓋仿林越《漢雋》、洪邁《史記法語》、《西漢法語》例」。另外,他還輯錄《賦鏡錄·明賦考》一書傳世。

施端教一生愛書、集書、著書,且喜刊刻書籍。一旦著作寫成,便自費刻印,贈予學者文生、名人游士、親朋好友,「贈予不受一錢。故而慕名前來,朝貴日聯,車騎就取,供不應求,其書悉脫。又時觴客坐,是耗官俸盡」。清代著名詩人施閏章與之好友,曾到端教處拜訪,「嘗入其署,視所殺青,牆立而山」,這些剛剛印好的書,積累如牆壁,可謂多矣。

施端教的書法也甚為精通,尤以草書最為嫻熟。他有一幅草書《五言詩》,詩文為:

入幕推英選,逢時貴立功。天心方戰伐,旌節屢西東。

寒外思簾頗,行間識呂蒙。勞還應即爾,詔出未央宮。

書軸為豎長條幅,寬47.5cm,長177.5cm,整幅書法龍飛鳳舞、筆畫流暢,大氣磅礴、運筆嫻熟,是難得一見的書法精品。在書畫拍賣會上,標價28萬元。

三、遷任隨行惟雕版

施端教視書勝金銀,常把自己的著作作為饋友之禮。「為宣城訓導,即以此饋郡邑長吏。上學使者皆禮重之」,刻書印書之雕版堆滿了他的官邸舍房。後薦范縣令,所行之時,捨不得這些刻印雕版,則載版以行。再升遷為東城兵馬司指揮,從范縣前往京城,還是載版以行。友人看到端教每次搬家,總是載版隨行,便想起民間一句歇後語「孔夫子搬家——儘是書」,故輒調侃之曰:「君倦於副墨矣,獨步儲之,歸為一田耶?」

施端教笑曰:「公勿憂,吾歸載是為一庄矣。」

「人老戀故土,落葉當歸根」。康熙十一年(1672年),年逾古稀的施端教告老還鄉,隨行的兩輛大車行裝,從京師千里迢迢運回盱眙。鄰里一看,全是印書用的雕版。施端教笑著說:「在外為官數十年,得了朝廷俸祿也算不少。可金銀散盡,皆用於民。除了兩袖清風,一無所有。但我一生寫書,成本數卷,每每刊刻成冊,贈予友朋、師長、同僚、學伴,但這些雕版我卻難以捨棄,精心收藏,從宣城帶至范縣,從范縣帶至京都,這又從京都帶回老家。此乃老朽一生心血,比之那浮雲一般的烏紗、糞土一般的金銀,可謂價高百倍、貴重萬分。」

一位老者說道:「端教兄與我同讀學塾,那時他讀書專致,孜孜不倦,聰穎過人,成績優異,課文總是過目不忘,熟讀於心。後來舉為貢生,外出做官,我們也總以端教為驕傲。他的人品、為人,乃我鄉里之標杆、眾生之楷模也!」

是啊,這一車刻印雕版是否可換幾畝良田,還是可換一個村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反正貴重是定論也。當施端教告老還鄉時,他對什麼都沒當回事,只對這些刻印雕版棄之不舍,即歸時,如捆載,千里迢迢,帶回老家盱眙。他想的是什麼?是榮歸故里,還是衣錦還鄉?是腰纏萬貫,還是兩袖清風?是金銀如山,還是學富五車?只有他自己才有資格說。他想的是他一生的心血留於點墨、留於卷冊、留於人間。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比起那金銀財寶,是貴重,還是輕盈,任人評說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盱眙 的精彩文章:

盱城古十景——米芾與「第一山碑」和「都梁十景」
441大戶 10萬餘人 13萬畝 千億產業,這是假新聞么?我滴個盱眙龍蝦好牛掰哇

TAG:老盱眙 |

您可能感興趣

井頭的農家
閑逛江華漕度村和井頭灣古民居
回憶和現實的碰撞,井頭灣村遊記
換個角度去旅遊,航拍井頭灣
故宮珍妃井頭都塞不進去,慈禧如何將珍妃推下去的?專家:很簡單
珍妃井頭都塞不進,慈禧如何將珍妃推下去的?專家:很簡單
太行奇景,站在井頭看穽底
故宮珍妃井頭都塞不進去珍妃是如何被慈禧推下去的?原因太簡單!
珍妃井頭都伸不進去,慈禧如何將珍妃推下去?真相太殘忍!
珍妃井頭都塞不下去,慈禧是如何將珍妃推進去的?答案其實很簡單
故宮珍妃井頭都伸不進去,慈禧是怎樣把珍妃推進去的?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