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靜心走過高考這段路

靜心走過高考這段路

高考的存在,是要用事實告訴你,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並不可怕,只要你矢志奮鬥定能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又到一年高考時。作為人生中的重要節點,高考牽動著家長、學生和社會的敏感神經。人們常說「高考不是唯一」,可現實中很少有人能以豁達的精神和超然的態度看待高考,每年的高考時段都是一年中最令人關切的大日子。

高考不僅是一場考試,更是對社會的考驗,關係著個人命運、家庭幸福乃至國家的發展。客觀而言,儘管高考並不是唯一的出路,卻著實是人生的一條重要出路。實踐一再證明,與沒有參加高考的人相比,絕大多數參加高考的人的發展歷程會更順暢,尤其在信息時代學歷文憑備受重視,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能在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曾幾何時,率先走出農門的佼佼者是早期「知識改變命運」最具說服力的範本,人們對「讀書脫貧」寄予著無與倫比的期望。整體而言,通過高考選拔,接受高等教育,往往意味著更多的發展機會、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人際關係,這些對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促進作用。

高考儘管存在著弊端,但它仍不失為一種公正的方法,為莘莘學子施展才華奠定了堅實基礎,使一大批優秀人才得以脫穎而出。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地方師範院校,生源多為農村考生,且多為女生。照常理推斷,這種類型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不容樂觀,其發展前途更談不上一帆風順。耐人尋味的是,就是這樣一所地理位置、辦學層次和教育水平均不佔絕對優勢的學校,每年絕大多數畢業生都有了不錯的歸宿,考研深造、出國出境、考取公務員、躋身高校等都不乏其人,當然到基層一線就業、農村地區任教者占多數。也因此,縱使靠知識改變命運並不容易,對於農家子弟來說,仍願意將其看作改變現實困境的鑰匙和良方。

也因此,每當高考來臨,舉國上下「嚴陣以待」。為考生保駕護航無可厚非,但同時也要理性看待高考。倘若過於看重高考,勢必導致「壓力最大」,對考生而言實乃弊大於利。一個人由於做事過度用力和意念過於集中,反而將平素可以輕鬆完成的事情搞砸了。在科學界,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目的顫抖」,目的性越強就越不容易成功。表面看來,很多失手都是偶然的,其實都有其必然性,很多人在重要關頭失手,心理緊張與焦慮是不可迴避的因素。高考在即,如何讓考生輕裝上陣,幫助他們克服前行障礙、解除後顧之憂,從而推動全社會形成「讓高考回歸常態」的良好風尚,是一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

高考固然重要,但好與不好,都不會決定一生。對於漫長的人生而言,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次歷練,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成功了固然可喜,失敗了也並不可怕。在一個健全的社會,高考及由此所獲得的人生體驗,與個人的成功之間沒有直通車。眾所周知,馬雲和俞敏洪都曾經歷過兩次落榜,也都歷經人生坎坷,但他們屢敗屢戰,最終走出低谷成功逆襲。高考不是唯一出路,成功並不在於高考的一時成敗,即便高考失利也有彌補的方式。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將高考作為歷練學生的舞台,而不是刀光劍影的賽場,不應以輸不起的心態,熱炒高考的殘酷及功利性。引導以平常心看待高考,這樣或許更有價值,對社會氛圍的構建也更有裨益。面對高考淡然處之,保持定力、立足長遠,不爭一日之長短,不計一時之輸贏,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高考是一項極其複雜的工程,考試制度的完善堪稱「天下難事」,但並非無路可尋。「教育即生長」,伴隨著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人們對教育本質有了更為科學、理性的認知,從關注「學習成績」到關注「學生成長」,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科特長與個性特徵,「一考定終身」「分分必爭」「唯分數論」等正在逐步淡化,高考正在逐步回歸常態。我們有理由相信,條條大道通羅馬,只要社會成才的標準多元化了,不以高考論輸贏,不以成敗論英雄,高考理性回歸終非遙遙無期。

(作者:郭立場,系河南信陽師範學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06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協同管理,高職科研「立起來」
以「雙元」小組提升「雙師」素質
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