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場好戲,世界「氣候談判」23年江湖恩仇錄

一場好戲,世界「氣候談判」23年江湖恩仇錄

華盛頓時間6月1日(北京時間6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激起一片嘩然,也引發了對於氣候協定和氣候談判的再度關注。

無論是《巴黎氣候協定》還是更早的《京都議定書》,這些氣候協定的初衷,都是以應對氣候變化為基點,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當然,人類共同利益——這個帶著些科幻色彩的理想主義辭彙,說起來容易,但似乎從未真正實現過。從1995年第一屆世界氣候變化大會在德國柏林召開,這個「初衷」就在一路跑偏。

時至今日,對於氣候協定的國際談判,實際上已經成為富國、窮國、「曾經窮過如今正富起來的」大國之間,利益博弈的斗獸場

背景

上世紀70年代末,科學家們首次提出警告:CO2濃度的持續激增,將導致全球增溫、氣候災難爆發、生存環境惡化。之後,應對氣候變化、控制碳排放,作為一個被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問題,提上議程。

正如丁仲禮院士所說:

CO2 減排本身的邏輯基礎是清晰的。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約0.8℃,它同人類利用化石燃料所釋放的二氧化碳有主要關係。這個結論得到廣泛認可,也成為碳減排的邏輯起點。

但需要減排是一回事,誰負責減排又是另一回事。我們看到的博弈實際上主要圍繞『誰減排』展開。

1

兩大陣營

早期,正是圍繞著「誰減排」,江湖上分為兩大陣營: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認為:還用說嗎當然是發達國家減排了!

首先你排得最多。美國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家,而中國當時的碳排放只有美國的一半。

而且你還有「歷史債」。 你們早期完成工業化時,野蠻發展,肆無忌憚排放,那時候誰也不知道什麼全球變暖什麼溫室氣體什麼碳排放,也沒人管,由著你呼啦啦排。現在全球變暖,不就是你們當年積累下的碳排放么?

——有理有據,無法反駁。

於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了「地球首腦會議」(二十多年前,這名字還不顯得很中二),也叫「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或「里約會議」。會上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992年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有個裡程碑式的貢獻,就是提出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

這是一個非常講道理的氣候談判原則:

共同,是說應對氣候變化是世界各國共同的責任;

有區別的,則強調各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不同、所需承擔的減排責任也不同。

發達國家由於排放多、歷史積累多,理應承擔主要的減排責任;而且發達國家資金更充沛、技術更先進,應當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資金和技術援助。

正是這個「有區別的」,成為迄今為止的二十多年、乃至可以預見的未來若干年中,各個氣候陣營博弈的核心所在。

2

雙「55」標準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真的非常講道理——講道理到什麼程度呢?到沒有人理的程度。

它只是籠統地說發達國家應該在20世紀末把排放恢復到1990年的水準,但並沒有提出減排的具體指標。因此對各國並沒有什麼約束力,事實上也沒有多少國家實行。

但是氣候惡化的腳步越走越近,不實行也不是辦法。於是五年後的1997年12月,各國在日本東京濟濟一堂,經過艱苦卓絕的吵架,終於通過了《京都議定書》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通過《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實際上延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宗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並在「有區別」這一點上提出了具體要求:

發達國家從2005年開始承擔減排義務,而發展中國家則可以從2012年再開始。

發達國家對碳排放的減排比例:美國到2012年時比1990年減少7%,歐盟減少8%,日本和加拿大減少6%,俄羅斯維持1990水準。

而且還引入了市場機制,你實在要排放,超標部分可以花錢買,堪稱歷史首創。

聽起來不錯,關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實施呢?

這就是雙55標準

一是有55個或以上參與國家簽署該條約;

二是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

這兩個條件一旦滿足,90天後《京都議定書》就開始強制生效。

我國於第二年(1998年)簽署。美國柯林頓政府也在當年簽署。

感覺一切走上了正軌是嗎?

錯覺。

真正的鬥爭才剛剛開始。

3

三足鼎立

首先是兩大陣營開始各自分裂。

發達國家這邊,分化成了歐盟和傘形集團。

歐盟:歐盟國家的清潔能源佔據優勢,因此在減排上很痛快,對減排目標的執行也很到位,還積極督促其它國家減排,可謂減排界的「急先鋒」。

傘形集團:歐盟以外的一些發達國家,以美國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再加上雖然不算髮達國家但也舉足輕重的俄羅斯,這些國家在地圖上的連線像一把傘,因此被稱為傘形集團。

傘形集團國家總體上還很依賴化石能源,減排代價很大,自然心不甘情不願,能拖就拖、能躲就躲。

傘形集團

而發展中國家陣營,也分裂為不同門派。

首當其衝的是「基礎四國」派。

以中國為首,加上印度、南非和巴西。這四個國家的英文首字母China、Indian、South Africa、Brazil可組合為英文單詞BASIC。(遺憾,它們本來可以叫「發展中四國」的,簡稱F4。)

基礎四國雖然還歸於發展中國家,但經濟增速快,排放多,減排壓力大。他們雖然也願意減排,但更強調「有區別的」責任,認為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更多責任、率先減排。

基礎四國

然後是「小島國聯盟」派,由大洋上一些小島嶼和低海拔沿岸國家組成。

他們處於氣候變化毀滅性影響的最前沿,時刻背負著全球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國家被淹沒的沉重危機感。氣候談判對他們來說不是發展的博弈,而是生死存亡。

因此,他們希望各國能實行更嚴格的排放標準,比如2020年時能比1990年減排45%。

大洋洲上的小島嶼國家諾魯

還有一個悲催的「最不發達國家」派,聚集了全球50個最貧困的國家。

由於極度的貧困和落後,他們本身的防禦和救治能力非常低下,一旦遭遇氣候災難和極端天氣,就要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可謂雪上加霜。

他們總體上排放很低,但卻承擔了更多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他們希望發達國家應該提供更多的資金援助。

最不發達國家在非洲有31國,圖為索馬利亞

他們中有10個國家,還具有雙重身份——身兼小島國聯盟和最不發達國家,只能說是禍不單行了。

當然了,小島國聯盟和最不發達國家,雖然有個門派名字,但被嚴重邊緣化,並沒什麼地位。

真正有話語權的,還是歐盟「急先鋒」、以美國為首的「傘形集團」、以中國為首的「基礎四國」,三大集團構成「三足鼎立」之勢。

4

低谷中的僵局

傘形集團雖然態度消極,但總不好直接說自己不減排,而是採用了迂迴的方式,花動作不斷。

他們提出用「碳匯」抵消碳排放,重新核定各國減排目標。

比如說植物能吸收CO2,而我有大片森林。所以你不能光算我排出多少碳,你得用我排出的碳減掉我的森林吸收的碳。美國拋出一套非常複雜的演算法,如果成立的話,可以抵消掉1/3的減排目標。

歐盟和發展中國家當然不會同意。事實上碳匯本身就是異常複雜的循環體系,其科學評估方法至今還是科學界難點。

另外,一些發展中國家反映,發達國家承諾的資金援助嚴重縮水,把其它不相干的援助項目,花式包裝成氣候變化援助項目,其實並沒有資金投入。而一些承諾援助的環保技術,也常常出爾反爾、不了了之。

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掩飾中,各方矛盾愈演愈烈。

進入新世紀,2000年的海牙氣候變化大會,美國作為當時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乾脆打開天窗說亮話,態度強硬地要求大幅度降低自己的減排指標,導致會議陷入僵局。

直到最後一刻,協議依然無法達成。最終,大會主席揚·普龍克沉重地宣布:「我不得不遺憾地向大家承認,我們辜負了全世界的希望。」

5

艱難中生效

2001年1月,小布希政府上台,兩個月後,他宣布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理由是「它損害了美國的國家利益」。

可以想像,發展中國家強烈譴責,歐盟紛紛抗議,傘形國家其它成員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此時,《京都議定書》可以說岌岌可危了。

因為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有25%的CO2從美國排出。他一退出,雙55標準中的「55%」就很難達到了,這樣《京都議定書》幾乎是沒法生效了。

氣候變化大會和氣候談判,遭致史上最沉重的打擊。(當然,那時候大家還不知道,其實用不了多久,中國的碳排放就大踏步地超越美國了。)

重創中,氣候談判並未停下腳步。

2002年,歐盟簽了,達到了55國標準。

2004年12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也簽了,達到了55%標準。(傘形集團畢竟只是個鬆散組織)

至此,雙55標準都滿足了,《京都議定書》的強制生效機制被啟動。

90天後的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開始執行。

然而。

美國笑了:小樣兒,這還能攔得住我?

2007年,美國不僅沒減排,碳排放量還比基準線高了16%。

有樣學樣,日本比基準線高9%,澳大利亞比基準線高7%,尤其加拿大2009年比1990年增長近30%,將面臨136億美元的罰金。

加拿大痛定思痛,還是退協定保平安吧!於是在2011年,加拿大環境部長肯特表示「當年的加入是一個錯誤決定」,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

可以說是非常絕望了。

6

中國有了新情況

在連年不斷的激烈吵架中,一個新情況正在悄然發生:

從2005年開始,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超級大國,並且以驚人的速度一路狂飆。

各國CO2排放情況

發達國家如夢初醒:

等下等下,靜靜,靜靜。咱過去說發展中國家可以少承擔減排責任,是因為發達國家排放多(具體來說,美國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排放少啊。可現在發展中國家已經後來居上了(具體來說,中國最多),那這舊標準是不是應該變一變了?!

於是,2007年印尼巴厘島氣候變化大會,新一輪吵架開始了。

驚喜是,美國發現中國已經取代自己成為全球第一碳排放大國,麻溜又回來開會了!

本次大會討論的目標是:朋友們,再過5年《京都議定書》就要到期了,加上「某些」發展中國家已經排放出了新高度,大家有必要討論一個新的排放方案了!

於是,圍繞這一目標,大會展開了為期十多天的馬拉松式吵架。美國真不是白回來的,他加入以後更是吵得飛沙走石。

吵到大會的最後一個晚上,美國依然拒簽《巴厘島路線圖》,這意味著大會唯一的成果《巴厘島路線圖》也要胎死腹中。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被稱為「氣候談判大管家」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福·德布爾,突然全線崩潰,坐在席上捂著臉大哭起來!

全場寂靜,大管家泣不成聲

一個小時後,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大管家哭慌了神,美國代表突然戲劇性地改變立場,在文件上簽字了。

先別高興。

《巴厘島路線圖》為了達成妥協,一再讓步,甚至刪除了減排的具體目標,只是強調了「緊迫性」,基本上沒什麼約束力。

不過它明確了兩年後的計劃,屆時必須討論出新方案來接替即將失效的《京都議定書》。

7

哥本哈根斗而不破

兩年時間一晃而過。

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召開。

由於兩年前巴厘島大會的預告,全球對本次大會倍加重視,中國總理、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首相布朗、法國總統薩科齊等85個國家政府首腦齊集一堂。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減排「急先鋒」歐盟先出來定調子:

過去18年你們誰都不聽話,只有我一個人自覺履行減排義務;未來不管你們聽不聽話,我還將繼續自覺履行減排義務。2020年我們準備減30%,就是這麼優秀,敢為天下先!(此處應有掌聲)

俄羅斯附和:複議。2020年我們準備減25%。

最不發達國家:

感動!淚目!但是還不夠啊各位!

請各位想想,我們50個全球最貧困國家,總排放還不到全球1%,全球變暖我們真沒責任啊,是你們這些老牌工業國家欠下的歷史債啊,你們污染完了,搖身一變成發達國家了,讓我們這些窮鬼來承擔90%以上的不利影響,這公平嗎?你們是不是應該給予加倍的經濟補償和援助啊?!

小島國聯盟:

還有我們!天地良心,我們幾乎都是0排放國家,但卻不得不天天為海平面上升而擔驚受怕,這又公平嗎?那些污染大國們,誰污染誰治理好嗎?!

南太平洋島國圖盧瓦代表弗里:

「各位,今天早上醒來時,我哭了。作為一個成年人,這很難啟齒。但我的國家的命運,就掌握在各位的手中,謝謝!」

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發言時也聲淚俱下,強烈要求發達國家宣布更為積極的減排計劃。

在現場一片悲情氣氛中,被寄予厚望的傘形集團登場了。

美國:朋友們!美國是承認全球變暖的,美國也是堅決支持減排的!因此,美國將減排4%!

加拿大:我們也堅決支持減排,我們將減排2%!

澳大利亞:我們也堅決支持減排,但我們的參議院已經否決了《氣候變化法案》,我也木有辦法……

發展中國家:excuse me?4%?2%?木有辦法?……你們傘形集團在逗我們?

美國:稍安勿躁,現在某大國的碳排放已經全球第一了,不如請某大國說說打算減多少?

中國:我們雖然碳排放全球第一,但是,我們能源消耗卻只排全球第133位。沒辦法,我們技術落後啊,能源利用率低,雖然用的少但是排的多。有鑒於此,我們強烈呼籲發達國家應該提供更多技術援助!

美國:憋整這些沒用的,你就說你減多少?

中國:我們鄭重承諾,到2020年減40-45%!怎麼樣,厲害吧?

美國:哈?真的假的?

中國:完整的表述是: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美國:啥玩意?你騙二傻子呢!我們說的是總量下降,你說的是「單位GDP對應的下降」——按照你現在8%的GDP增長,到2020年你總量不但不減少,還反倒增加了40%!你你你……!

中國:請發達國家們注意,你們已經排了100多年了,而我們這才剛開始!

歐盟:哎哎話雖如此,但你們基礎四國現在畢竟排得也太多了,你們多少也應該承擔點義務,我們才能加大力度……

美國:呵呵,要加大你歐盟自己加大去,別拉上我。總之他們基礎四國要是不減排的話,我們也絕不減排。

中國:某些大國別忘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原則是「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責任更大!

美國:某些大國也別忘了,「有區別的責任」前面還有「共同」倆字,人人有責!

……

小島國聯盟:喂,到底有沒有人聽啊?我們的國家快被淹了!

……

經過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的拉鋸談判,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最終僅發表了一份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提出要把未來的全球升溫控制在2℃以內。

不過它畢竟重新把各國聚攏,吵而不崩、斗而不破,總體上還是一場團結與合作的武林大會!

8

巴黎大會再迎轉機

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即將召開。

有了過去的經驗,這次會還沒開,各國就提前表示:我們已經看懂了,現在橫豎就是中國和美國你倆最能吵吵,不如你倆先吵清楚了咱再開會?真的沒空陪聊了,我們也很忙的,不想浪費感情。

11月11日晚,習奧瀛台夜話,雙方共同發布《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表示要加強合作,消除障礙。會談結束後奧巴馬滿面春風,表示已經一舉奠定巴黎氣候大會順利召開的基礎。

瀛台夜話

11月13日,儘管巴黎剛剛發生暴恐事件,但依然有包括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的138位國家政府首腦參加了巴黎氣候大會。

巴黎氣候大會,美國藝術家謝潑德.費爾雷創作的「地球危機」大圓球懸掛在埃菲爾鐵塔上

中國:請諸位耐心等待,我們鄭重承諾,2030年將是我國碳排放的頂點,之後就會下降了。當然下降比例還是按單位GDP算,不過將提高到比2005年下降60-65%。總之,儘管減排壓力巨大,我們依然對發展方式轉型和技術進步持樂觀態度。

美國:好吧,那我們2025年比2005年減排28%。

日本:那我們2030年比2005年減排26%。

歐盟:我們不按單位GDP算,也不跟2005年比,我們實打實的,2030年比1990年減40%。

俄羅斯:我們……看情況吧,反正最多比1990年減30%。

會前功課果然沒白做,大家態度都很積極。巴黎氣候大會上最終達成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

這是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之後,人類歷史上第三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法律文本。

巴黎氣候大會部分與會國領導人合影

2016年10月5日,《巴黎氣候變化協定》滿足生效條件,正式生效。由此確定了2020年後的全球氣候治理的格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似乎一切又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了不是嗎?

錯覺。

9

川普再續小布希前緣

美國現任總統川普橫空出世,成為全世界唯一否認全球變暖的國家最高領導人。

他有不少關於氣候變化的驚人之語,比如:

「全球變暖從頭到尾就是一場騙局!」

「全球變暖是中國人的陰謀!為了讓美國製造業失去競爭力!」

中方內心OS:額,我們正在飛速發展期,又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我們巴不得全球變暖是假的,才好放飛自我、無拘無束排放。也只有你才會說我們編造了全球變暖。真是黑到深處自然粉,扶額。

川普過去還只是發推而已,現在來真的了。

於是回到了卷首新聞:2017年華盛頓時間6月1日(北京時間6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對於應對氣候變化的事業而言,這無異於又一次沉重打擊。

不過話說回來,川普雖然任性,但任性也要講基本法。氣候協定就像婚姻,想生效不容易,想退出更不容易。

《巴黎氣候協定》第28條規定:

協定生效三年後締約方才能申請退出,最早可在聯合國收到退出申請一年後正式退出協定。

意思就是說,川普雖然現在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但最早也得到2019年11月之後才能提交申請,再等一年後才能正式退出。等退出程序履行完,川普的第一個任期都結束了。

目睹整個過程的中國保持微笑:「我國將一如既往地認真履行《巴黎氣候協定》。」

天下大勢,分分合合,起起落落,相信氣候變化大會也見慣了吧。

後記

丁仲禮院士曾經在《面對面》訪談中表達過:人類控制碳排放,其實並不是為了保護地球,因為地球並不需要人類保護。人類是在保護自己。

沒錯,氣候變化大會、氣候協定、氣候談判,它們的初衷,都是以應對氣候變化為基點,維護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但在「共同利益」之下,還有各國激烈爭奪發展空間、壓縮能源轉型成本的自我利益。

從1995年第一屆世界氣候變化大會至今,已經過去23年,膠著、僵持、對抗、打擊,從未停止。

或許是因為人類並沒有那麼多的「共同利益」;

又或者,是人類還沒有看到一個足夠震懾的「共同危機」吧。

文 | 李汀

轉載自公共號 | 大臉撐在小胸上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 的精彩文章:

美國新航母上崗,俄專家呼籲:和中國聯手吧!
路透搞了個大新聞:亞洲最強四國為了中國走到了一起?
我們給今年高考壓了一道大題
鮑勃迪倫獲諾獎致辭:不明白我的歌和文學獎有啥關係
注意!除了盜劫,在米蘭大教堂發現針對中國人的新套路

TAG:環球時報 |

您可能感興趣

1982年談判香港問題時,撒切爾摔倒,鄧小平一席話震驚全世界
1937年,西子湖畔,周恩來與蔣介石進行了一次秘密談判
徐曉冬大戰詠春余昌華談判破裂,格鬥狂人:對方要10萬出場費
康熙為收復台灣談判十一次未果 後在澎湖海域一戰力克頑敵
《談判官》2018第一股甜蜜春風!網友:飛總承包了2018第一季笑點!
周恩來與1949年北平談判
37年前談判香港問題,撒切爾夫人摔倒,鄧小平說了一句話太霸氣
《談判官》評分3.3,楊冪從影二十多年來的污點
楊冪趙又廷同框拍大片,2018春節檔《談判官》陪你跨年!
292年前談判,雍正「神助攻」喜壞俄國,中國丟60萬平方公里領土
盤點2018上半年劇集收視,楊冪《談判官》第三,第一竟是它
郭品超《談判官》受歡迎,和14年前《鬥魚》時顏值一樣高
時隔97年,談判50年,中國終於收回這塊國土,相當於一個半澳門
談判將近一個月馬刺終於如願以償!這名前鋒千萬年薪留守聖城!
談判三郎重出江湖
超70%的網友給出一星評價,《談判官》成為了開年第一尬戲?
普京唯一一次低頭談判,用6名俘虜換英雄遺體,獲全世界點贊
2012世界末日為什麼沒有到來?原來是美國秘密和外星人談判的結果
當年的一位中國將軍,一個人喝倒17位俄羅斯大漢,贏得最後的談判
阿里新浪:46次談判,一個里程碑| 前操盤手回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