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上最「硬」的WWDC,是蘋果生態的一次亡羊補牢

史上最「硬」的WWDC,是蘋果生態的一次亡羊補牢

這可能是蘋果有史以來最「硬」的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以往WWDC的主角都是蘋果四大平台的系統更新,而在今年,首先登場的tvOS只換得了不到5分鐘的時長,而WatchOS及MacOS的更新都淹沒在了隨後而來的多款硬體更新中,甚至iOS11發布的高潮都來自於新iPad Pro上的新交互界面。

在硬體上,蘋果則幾乎更新了除開iPhone和Apple Watch之外的所有生產線,還帶來了頂級性能的iMac Pro及全新的智能音箱HomePod,在產品戰略意義上,前者成為了力抗Surface Studio、挽救信心的殺器,後者補全了蘋果生態的最後一環。

這就是蘋果的WWDC 2017。在9月份全新iPhone 發布之前,蘋果選擇一次性打完了所有補丁。雖然光鮮且帶有諸多光環,但這確實是一次補救,還好不算太晚,用戶的熱情還在。

終於涉足VR、AR,蘋果的路線更為精巧

作為桌面一體機產品線的iMac已經有很久沒有更新,儘管這一代在外觀上依然沒有巨大變化,但更為強勁的性能和顯示效果使得iMac再一次備受關注。其中最能讓人關注的一個性能更新在於對VR設備的支持,另外MacOS highSierra中Final cut Pro也將支持VR的直接編輯與製作。

同時iOS11中為開發者準備了ARkit開發套件,開發者在iOS平台中能夠更好地開發AR相關的應用程序,蘋果認為ARkit將成為最大的AR平台。

這是蘋果首次官方涉足VR/AR相關產品。此前蘋果曾有多項關於VR/AR的專利曝光,也有多項證據表明蘋果擁有規模不小的VR/AR領域的團隊,但遲遲沒有相關的產品推出讓人並不清楚蘋果如何對待VR/AR。庫克曾在公開場合表達過態度:「我認為AR是一個偉大的創意,就像智能手機一樣。」他認為AR的前景將好於VR。

在WWDC上我們也看到了蘋果對待兩者的不同待遇,蘋果為VR僅僅提供能夠運行的硬體設備和編輯工具,但是ARkit卻作為一個完整的平台可供開發者使用。

顯然在蘋果看來,能夠通過iPhone、iPad直接呈現的AR將比VR更容易被用戶接受,也更容易普及,之前任天堂推出的《Pokemon Go》就成為了極好的例子。蘋果似乎依然沒有對自主設計生產VR硬體設備產生興趣,但是對於能夠迅速整合進移動應用程序的AR表現了激進的進攻態勢。

目前看來蘋果與谷歌在VR/AR上選擇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前者將立足於已有的硬體形態並在軟體生態上發力,後者則試圖規划出諸如Daydream一樣的硬體標準以整合破碎的VR生態。事實已經證明後者的吃力不討好,至今為止內容上創新乏力及硬體陣營的稀缺讓谷歌的Daydream VR頗受質疑。更為輕量的蘋果的路線似乎符合市場需求,也能更快地得以應用。

對標微軟生產力,蘋果真的拼了

發布會的兩次小高潮來自於iMac Pro性能的震撼及iPad與iOS 11結合的全新交互。兩者其實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對生產力的提升。

iMac系列的更新在去年就有了極高的呼聲,尤其是在微軟發布Surface Studio之後。微軟的Surface Studio為專業人群創造,配備了28英寸PixelSense觸控顯示屏,與27英寸5K屏iMac相仿,內置CPUGPU及硬碟性能都達到頂級,而售價也高達25988元。此前iMac一直是包括設計、藝術創作、影音製作等專業人士的首選,由於全新的交互方式和強勁的性能,Surface Studio被認為是最能取代iMac 的產品。

而蘋果在WWDC 2017上發布的iMac Pro幾乎是貼著Surface Studio在打。配備了最為頂級的硬體設備,讓遲遲沒有更新的iMac產品線扳回了一城。

如果iMac Pro與Surface Studio的對標還不夠明顯,那麼iPad Pro的更新則更加突出了蘋果在生產力上的轉向。

一直以來iPad都被認為娛樂性強於生產力,但作為移動設備中唯一擁有觸控交互屬性的大屏設備,iPad將不得不擔負起與Windows二合一設備及平台電腦等形態的產品競爭的價值。iPad Pro的出現就是這一轉向的最好證明,蘋果為iPad配置了更為靈敏的觸控筆、更為專業的鍵盤,其形態逐漸與微軟Surface Pro接近。

此次升級之後,iPad Pro將擁有傳統的多圖標的Dock欄,形態與Mac OS接近,同時全局實現分屏操作,圖片、文字等內容的拖拽也在不同應用程序間輕鬆實現。這意味著iPad Pro在多任務切換上實現了突破,效率大大提升。在生產力上,同樣屬於移動便攜的iPad Pro真正有了可以與Surface Pro正面較量的實力。

實際上iPad此前的銷量一直不佳,數據顯示,蘋果iPad在2017年第一季度出貨量為 890 萬部,佔據的市場份額為 24.6%,相比較去年同期的1030 萬部縮減了140萬部,跌幅達13%。近兩年來,蘋果試圖扭轉iPad的產品定位來提振iPad的銷售勢頭,但始終並沒有更好的突破。此次iOS 11有如此多的iPad 定製功能,可見iPad在蘋果中的戰略定位從未下降。畢竟在產品形態來看,iPad Pro負擔著與具備觸控交互操作的Windows平板、二合一設備相抗衡的作用,這也緩解了在移動端而言,蘋果遲遲沒有發布更具突破性攜帶型產品形態的尷尬。

同時蘋果的想法也在於,更具生產力的iPad Pro將更具有剛需性,從而被已經熟悉蘋果生態閉環的用戶青睞。轉向蘋果並不擅長的移動生產力,或許是iPad最後的選擇。

遲到兩年的HomePod,但為時已晚?

來得最遲也最晚的是蘋果的智能音箱設備HomePod。「最遲」是因為它幾乎在傳聞中「存在」了兩年才終於亮相,「最晚」則是由於它成為蘋果WWDC 2017最後發布的產品。

在發布會前這款產品曾備受矚目,甚至被認為是全場發布會最具亮點的環節。然而蘋果並沒有給這款產品留有太多的戲碼,甚至上市時間也晚到了今年12月。

HomePod為什麼重要?在提供最基礎的語音服務之外,廠商都期待智能音箱能夠在智能家居領域有所作為,並能夠成為自身生態的新入口。同時智能音箱背後蘊含的人工智慧、語音助手和智能家居的交織也有更為豐富的想像力。這是蘋果急急忙忙進入智能音箱市場的關鍵考量。在tvOS、iOS、Mac OS、Watch OS及其各自背後的硬體設備構築起相當強勁的軟硬體生態閉環時,智能家居的入口就成為蘋果所有入口閉環的最後一塊碎片。同時,蘋果的Siri已經有了足夠強勁的技術實力和人工智慧,能夠成為貫穿所有平台的核心介面。

但是留給蘋果的卻是一個異常複雜的、激烈的市場。此前著名市場調查公司 eMarketer 公布過一份智能音箱市場的研究報告,今年智能音箱的月活躍用戶將會達到 3560 萬人,其中70.6% 的市場份額由亞馬遜的Echo霸佔。Echo早在2014年就已經推出,89.9美元的售價至今有著極高的競爭力。Google Home和微軟Invoke 的加入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慘烈,後兩者有著極高的生態實力,微軟Invoke甚至與哈曼卡頓合作以在硬體層面也能與Echo、Google Home等同類產品競爭。有報告指出,隨著更多強勁實力的廠商加入,智能音箱市場變得更加激烈。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售價問題,蘋果HomePod 349美元的價格可以購買將近3個Google Home,7個亞馬遜Echo Dot 2。甚至後兩者已經在市場中取得了一定的份額,背後的智能語音交互的技術優勢也絲毫不遜色於蘋果的Siri。蘋果進入市場實在太晚,但好在強勢的生態、足夠優秀的硬體設計能夠讓HomePod具備足夠的購買說服力,Apple Watch難道不就是如此成為銷量第一的么?

蘋果逐漸成為一個「販賣生態」的公司,依託其強勢的軟硬體生態閉環,它已經取得了不少讓競爭者無可奈何的成就。近兩年蘋果的頹勢在今晚的發布會上似乎有所扭轉,但如果拆解開來一一盤算,這不過是蘋果上的一盤「大拌菜」,單一種類的創新依舊平平,系統軟體上的創新甚至比不過去年,但密集的發布節奏和豐富的生產線讓觀眾都沖昏了頭。

好在蘋果也完成了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補全了所有該打的補丁,目前蘋果的生態依舊不可攻破,甚至在今晚之後趨近完美,留給世人的最後的想像,只剩3個月後的iPhone 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互聯網辣條 的精彩文章:

TAG:互聯網辣條 |

您可能感興趣

「獨角獸」熱只是序曲,「BATJ」的CDR生態鏈盛宴應該這樣把握!
為保住蘋果的軟硬體生態,庫克最該做的就是給iPhone降價
蘋果的下一站:All in內容生態?
喜馬拉雅FM不止是一個APP,更是一個音頻生態圈
從CDC小程序的賬單上傳看AI在區塊鏈生態中的重要作用
HTC 新生態大會:HTC U12+ 的到來,使我們離 VR 更近了一步
HTC 新生態大會:HTC U12+ 的到來,使我們離 VR 更近了一步
vivo近期宣布了一件大事:做最好的AI人工智慧生態平台
蘋果生態又一員 遲來的 HomePod 開箱上手體驗
本土RISC-V生態建設的現狀及挑戰
前AMD副總再「噴」AMD:沒有Intel AMD連像樣的軟體生態都沒
從終端到用戶,UIC如何破解以太坊DAPP生態落地難題
世界上最毒的魚,僅需一條,就可破壞當地水體生態系統!
關於ICT生態之行,你沒看過的另一面
BCH生態不斷完善
蘇寧:用全生態RPA搶佔下一個時代
NCAA也直接大結局了?這兩人簡直破壞大學的生態平衡!
為HDR而生,ProRes RAW生態初定
LNT,來一次說走就走的生態旅行
關於HTC VIVE新生態大會,我們體驗到的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