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日識一魚 鯉魚

日識一魚 鯉魚

鯉科(Cyprinidae)中粗強的綠褐色魚,身體呈紡綞形,口下位,有吻須和頜須各一對。鰓耙短,腹部較圓。鱗片大而圓。側線明顯,微彎。尾鰭深叉形。顏色淺紅、桔紅或金黃色。原產亞洲,後引入歐洲、北美及其他地區。鱗大,上齶兩側各有二須,單獨或成小群地生活於平靜且水草叢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雜食性,掘尋食物時常把水攪渾,增大混濁度,對很多動植物有不利影響。因此,鯉魚常被認為是不受歡迎的,人們要花很大力量才能除掉它。

人們通常認為錦鯉產自日本,但實際上錦鯉原產於亞洲東部,即黑海,亞速海,裏海,鹹海和中國.在那裡發現了有關錦鯉的最早記錄,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孔子的長子 出生時,國王送給他一條錦鯉,孔子以這條魚的名字給兒子起名.因為在中國錦鯉是強健的象徵,據傳說這是唯一一種能游過黃河瀑布的魚.在公元前533年一本 中文書中介紹了飼養錦鯉的方法,那時候錦鯉的色彩僅限於紅,灰兩種,而且錦鯉飼養的目的僅用於食用,從未考慮過觀賞用。

日本的錦鯉是從中國傳入的,這要回溯到公元前200年,是由一位國王完成的。從那時起一直到17世紀,一些山越(Yamakoshi)的種水稻的農民到位 於日本西北海岸新淀縣的一個小村莊,引入錦鯉並飼養在貯水池中,飼餵米飯。這個地區位於高山地帶,積雪達6米深,外面的人不易進入,特別是冬季。這種偏遠 地區迫使山越的居民只能依靠他們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來生存,他們主要從事錦鯉養殖,新淀(Niigata)地區因此逐步建立起錦鯉的養殖中心。

在1804-1830年之間人們首先觀察到錦鯉顏色的變異,主要包括紅色,白色和、亮黃色(後者被改良為第一種單一色系的變種鯉)並且後來出現有花紋的錦 鯉,它是著名的黑色錦鯉(Magoi)的變種。大約1830-1850年,紅色和白色錦鯉的雜交品種產生,並作為最早的紅白錦鯉被記載.早期的錦鯉品種, 例如;淺黃,紅鯉和別光錦鯉都是19世紀80年代才產生的雜交品種。某些種類的錦鯉能夠幾個世代保持穩定的性狀,由此出現了品系。

淺黃和黃寫錦鯉最早產生於1875年,這些品種受到高度的讚揚並開始賺大筆的錢。這導致一種生產上的暫時禁令,作為地區的官員想通過養殖錦鯉來投機倒把,但作為地區的居民沒有其他的生計和消遣,因此這條禁令沒有實行多久。

18世紀晚期,在歐洲的中部,一中變種錦鯉出現了,這對錦鯉的花色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個變異影響了鱗片,結果出現了無鱗品種,由此得到"皮革"錦鯉或"鏡 子"錦鯉,只有在脊背沿線上長有一些大而閃亮的鱗片.這中魚被稱做"德國錦鯉"來源於德國和奧地利,最初被養在桌面的魚缸中觀賞,它比長滿鱗的魚更容易清 理.一些德國錦鯉於1904年引入日本,並於1910年首次繁殖出秋翠錦鯉(德國錦鯉的一種)。

直到20世紀初觀賞錦鯉的繁殖主要局限在新淀地區,實際上直到1914年這種錦鯉才被引到該地區之外,當新淀地區的貧民送了27條錦鯉到繁榮東京參加展銷會,這些錦鯉在展銷會上榮獲了二等獎,其中的8條被送給Taisho皇太子.這標誌著錦鯉養殖業開始繁榮紅鯉。

是鯉魚的變種,分布廣泛,中國各地鯉魚群體中都會出現紅色的鯉魚,可在各類水域生活。在紅鯉的基礎上選育而成的品種有江西的玻璃紅鯉、荷包紅鯉、興國紅鯉、湖北的清江紅鯉、浙江的甌江彩鯉。錦鯉就是日本人在中國傳入的紅鯉的基礎上培育而成,並已經成為日本的國魚。

冬天,鯉進入冬眠狀態,沉伏於河底,不吃任何東西。春天產卵,雌魚常在淺水帶的植物或碎石屑上產大量的卵,受精卵在3~4天後孵化。鯉生長很快,大約第三年達到性成熟,在飼養條件下,可以活40年以上。長度平均35公分(14吋)左右,但最大可超過100公分(40吋),重22公斤(49磅)以上。鯉常被養殖,以供食用,特別在歐、亞二洲,每畝水域能生產出大量的魚。鯉的兩個養殖品種——鏡鯉(mirror carp,具少數大鱗)和革鯉(leather carp,幾乎無鱗),是家養的變種。黑鯽(Carassius carassius)是鯉的一個無須的歐洲近緣種。

大家在觀賞魚養殖方面有什麼不清楚的可以在文章尾部給我們留言建議哦,對養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進這個商城看看喲,https://yangyu.taobao.com/,動動手指複製鏈接在瀏覽器打開,說不定會有你想要的驚喜~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賞魚 的精彩文章:

日識一魚 水泡金魚
航泰水族:什麼是小瓜蟲?
魚缸的7個使用竅門,你不知道吧?
日識一魚 蝶尾
航泰水族:愛魚頭洞病—奄奄一息的你,我可有辦法?

TAG:觀賞魚 |

您可能感興趣

每日識葯:芍藥
每日識葯:夏至草
每日識葯:多花黃精
春日識花| 這七種常見江南花卉,曾在古詩詞中傳誦不絕
每日識葯:女貞
每日識葯:杜衡
每日識葯:麥冬
每日識葯:丹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