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莫把余福用盡,否則果報就成熟了

莫把余福用盡,否則果報就成熟了

佛學千經萬論,莫非論心、行、業、果。人的一切動作無不由心起,心可以帶來社會的和樂;也可以造成社會的戾氣。人與人之間有和睦的愛念,社會才有祥和的氣氛。若是一念偏差,就容易招來暴力。有粗暴的行動,則人與人之間,會產生不安猜忌,彼此有戒心,而社會便充滿了險象。

佛陀教育眾生,說法四十九年,無非要深入人心,教導人們應該要如何生活,要如何動作。

人在有生之年,一切的生活、動作、事業等,所有的造作,都會變成一種結果,這個結果有時很快就展現出來;有時會延後到來生,這就是隔世之果,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無法理解。因為不能夠理解,自然就覺得疑惑。

比如有人說:「我平時為人也不錯,為什麼一切不幸的事情,都發生在我的身上?而那個人平時對人很刻薄,所做的都是危害社會人心的壞事,為什麼他還如此風光呢?」這就是隔世之因,隔世之果。今生為惡的人,不一定馬上受到惡報,是因為他過去所做的福業帶到今生,余福還未享盡,而他種下的這個惡因,果報尚未成熟。

有的人此生就帶了一些「業」來,雖然已覺悟要走正途:由於「餘業」未盡,才開始開拓正道,路還未暢通,所以不免坎坷難行。

總之,一切都是時間累積,好的因不要認為微小而不做,壞的因也不要以為只有一點點沒有關係。其實因果關係真的很可怕,即使是微小的造作,也終必結果。

動一念善,就是福;若是有一念怨、恨、貪、嗔、痴,這粒粒種子都是將來的障礙業報。所以貪、嗔、痴、慢、疑、怨、恨都不可存在心上;這每一粒惡的種子都會令人起煩惱心。

與人相處應多結一些好緣,多起一些歡喜心、感恩心、滿足的心,這些都是將來造福的因緣。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印光大師:各宜精進,無負初心

TAG:南普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