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隊懟人懟自己,照樣漲粉漲不停。他們憑什麼能玩得這麼任性?
自從邏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提出「魅力人格體」概念以來,「人格化運營」這個詞,早就像那些滿地皆是、泛泛而談的運營秘籍一樣,成了每個人都懂,也似乎每個人都用起來了的運營法寶。
形象代言人
這樣的「人格化運營」模式多適用於情感、女性時尚等能夠引入真實存在的人作為代言人的自媒體賬號。
這類賬號如何在「人格化運營」中走出同質化呢?
聲色影音,讓真人像個真人
「郭姐噠」的日常美照
而「郭姐噠」自己本身也從沒有架子,把自己當做粉絲的朋友去親近,文章的素材很多都來自於粉絲提問交流。有時候自己遇到了煩惱,還要尋求粉絲的安慰。
公眾號可能是會同質化的,但人不會。
代言人模式的人格化運營最好的地方就是:當粉絲記住了這個人,就記住了這個公眾號。
除了發日常照,直播、短視頻、音頻也都是讓代言人「活」起來的好方法。
用不完美打造個性
有的公眾號的運營者不想將自己的生活展現給陌生人,又確實存在一個「人」,非常適合代言人的人格化運營模式,那怎麼辦呢?
來打造自己的個性吧。
一個人必然有自己的立場、喜好,人不可能是完美的,這就是人的個性所在。展現出自己的個性,自然會吸引到相同的人。
說到不完美的個性,其中的佼佼者必然是「咪蒙」了。
「咪蒙」公眾號文章標題
咪蒙的文章都帶有強烈的傾向性,甚至於有的還有悖於常理上的「政治正確」。這些文章又偏偏戳中讀者心中想說又不敢說的點,讀來令人爽快又解恨。
強勢的個性或許會引來很多爭議,可是不能否認,這也是咪蒙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這類「人格化運營」之所以受歡迎,因為粉絲向這樣類型的公眾號投射的正是自己內心不完美的情感。
沒有人能取悅所有人,沒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要完美怎麼談個性?
虛擬標籤化形象
虛構一個富有人性的角色出來,作為公眾號有別於他人的標籤,塑造出一個標籤化的形象。
那麼怎麼塑造這個形象?
與生活有距離的拉近距離
這種方式適用於藝術、新聞、政府、醫院等與普通人的生活有些距離的公眾號。不要再把自己當做從前難以接觸的高冷擺設,而是要貼近民眾。
01
營造熟悉的情境拉近距離
說起新聞的語氣就像與自己勾肩搭背在大排檔喝著啤酒吃著燒烤的哥們。熟悉的語氣很容易就把粉絲拉入熟悉的情境。
「新聞哥」推文中基本都插入了音頻
在面對選擇的時候,人總會傾向於自己熟悉的。
這樣一看,新聞哥在一眾新聞資訊類公眾號中脫穎而出,沒什麼不好理解的。
02
用親近的語氣親近大眾
但這個形象一改普通民眾對醫生高冷疏遠的印象,鄰家小妹聊天一般將與身體有關的科普知識娓娓道來。
近人可親正是「丁香醫生」的科普工作能順利贏得大眾喜愛的原因。
生活的就站出立場
這點其實與「不完美打造個性」有些相似。大多數公眾號所在的領域還是貼近生活的,這些公眾號要怎麼選擇自己的人格化形象,又要怎麼做到不同質化呢?
做出個性,站出立場啊!還是那句話:展現出自己的個性,自然會吸引到相同的人。
讓我們來看看「毒舌電影」是怎麼做的。
說電影電視劇的公眾號多了,唯獨「毒舌電影」的「人格化運營」為人稱道。
毒Sir以一個毒舌影評人的形象作為毒舌電影的標籤。不論是誇好片,還是罵爛片,毒Sir都誇地真心,罵地爽快,立場鮮明。
高大全的形象在生活中是不會讓人喜愛的,站出立場,說對粉絲的心聲,才會被人喜愛。
立場可以不止一個
有的人會問:立場鮮明,這一類與我相同的人選擇了我,不等於拒絕了其他人嗎?
毒舌電影若是只有毒舌的毒Sir一個案例,也不至於被人稱道。它人格化運營之所以可作為典型,因為它還打造了一整個人格體家族。
去年一部國產動畫上映,毒舌電影推出了完全不同立場的三篇影評。
同一部電影給出了三篇不同的影評
三篇文章的觀點立場毫不相干,甚至有的還相互衝突。就在這場衝突中,三個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
這樣做看似沖淡了形象的「標籤化」,實際上是給形象貼上了更多標籤。不同的粉絲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立場不同的選擇,皆大歡喜。
毒舌電影的合伙人董舒後來證實了這次嘗試的成功,也開啟了「毒舌電影」人格體家族化的進程。
西瓜君來個總結
最後,不論是真人代言人還是虛擬人格的標籤化形象,在形象設計之外,與粉絲的互動也千萬不能忽略。
再好的形象設計,粉絲不能接觸到親近到,也只是一個設計,而不是一個豐滿的形象。
看完之後,你覺得你的公眾號適合什麼樣的人格化形象呢?根據自己的公眾號定位,好好設計一番吧!


TAG:西瓜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