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在不舍小過:此君主與臣子因一隻鱉鬥氣而雙雙殞命,實在不值
君不念舊惡,人又小過,不能忘舍,便懷恨於心;人生疑懼,豈有報效之心?事不從寬,必招怨恨之過。
如果當領導的對屬下無關緊要的小事吹毛求疵,那麼屬下會覺得理不公、氣不順,怨恨不滿的情緒也會隨之而生。如果那人又不理智,那麼就會做出出格的事。
鄭靈公即位不久,楚國向鄭靈公進獻一隻大鱉。鱉肉味鮮美、營養豐富,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大補。鄭靈公非常高興,下令廚師做了一鍋鱉羹。
正巧公子宋與子家前來拜見鄭靈公。路上,子公的食指突然大動,子公於是就對子家說:「按照我以往的經驗,我食指只要大動,都能嘗到珍奇美味,這次不知道君王又有什麼好吃的要被我們分享了。」(「食指大動」便是來源於此。)
及至大殿,看到廚師在解割大鱉,兩人相視一笑。
兩人怪異的舉動讓靈公感到很奇怪,便問兩人為何發笑,子公就據實相告。
鄭靈公聽後很不高興,暗想:我不賜予你,無論你手指怎麼動,也是沒用的。
鱉羹做好後,鄭靈公賜予眾人鱉羹,唯獨不給公子宋。
鄭靈公得意地望著子公說:「怎麼樣?食指還動不?」眾臣也跟著一起嘻笑起來。
子公卻很不以為然,他徑直走到靈公的席前,將食指伸入靈公的鼎中,蘸了點鱉湯在手指嘗食了一口,咂了咂嘴,說:「你看,我這不是嘗到了嗎?」然後哈哈大笑,大搖大擺出殿而去。
鄭靈公本想讓子公當場出醜,結果卻被子公攪得一鼎美味鱉湯也喝不成了,不禁惱羞成怒,大罵道:「這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傢伙,竟敢染指我鼎中的羹,寡人非殺了他不可!」(「染指於鼎」的出處)
公子宋回到家後也很生氣,聽說鄭靈公要殺他,更是怒從心起,惡向膽邊生,與子家密謀先下手為強,找機會殺掉了鄭靈公。可憐的鄭靈公,以一國君主的身份,與臣子鬥氣,結果繼位不到一年便因一碗鱉湯而身亡,實在不值得。鄭國在經歷一番混亂後,公子宋也因謀殺國君而被殺。
人生疑懼,豈有報效之心?事不從寬,必招怨恨之過。鄭靈公和公子宋的死,實在是滑稽可笑。倘若兩人有一人大度一些,也不至於此。一國之君竟然為了一句話和臣子較真,而公子宋也「染指於鼎」,斤斤計較,貪圖小便宜,結果雙雙殞命,鄭國本來是春秋早期的強國,最有希望第一個稱霸各諸侯國的也是鄭國,可是因為國君和臣下的一系列內亂,國力衰落,逐漸淪為各國的附屬國。


※他是東吳最有威望的臣子,輔佐了三代君主,最後卻死的不明不白
※高明的人從不戳君主的蠢點,三國無數臣子因此被殺,唯一人能做到
※此人因不願繼承王位而躲進山洞,臣子熏煙將其逼出,不當也得當!
※在古代,當臣子高舉免死金牌時,皇帝是如何處理的?和你想像的不一樣
※唐朝公主太過開放,大臣子弟竟無任何一個人敢娶,都避之不及
※楚王親徵結果打敗仗,臣子不滿將其拒之門外,誰知這一次竟是永別
※漢武帝臨死前殺了他,臣子都以為他糊塗了,不過事實並非如此
※大明這位皇帝脾氣有多好?臣子罵了從不還嘴,被侮辱了直接不上朝
※這一刻你不再是皇帝, 不再是臣子, 不再是叛軍, 只是我相濡以沫的丈夫
※他是比岳飛功高的臣子,憂國忘身一輩子,結局卻很是凄慘
※皇帝要給自己封官,臣子們死活不從!此人寧可被殺死,也不遵命
※朱元璋在彌留之際,不斷重複著4個字,臣子們卻對此聽而不聞
※此人是唯一敢說要滅秦的,成就了秦始皇,最後卻被臣子活活餓死!
※在古代當貪污得到默認,臣子不貪污皇帝不高興,只有貪污才能活命
※臣子功高震主,有的皇帝欲殺之而後快,劉秀卻不這樣
※他作為一位臣子,卻是逼死了皇帝,還說出了一句很有名氣的話
※古代臣子功高蓋主者下場都不好,而他被逼造反,卻成一代明君!
※這3位臣子權傾朝野,卻不願意造反,這是為什麼?
※此臣子不僅罵皇帝是狗,而且當眾打了皇帝巴掌,沒被殺卻受了賞賜
※真是冤枉道光了,臣子在奏摺中竟然這樣寫,鴉片戰爭不想輸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