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代末四川盆地 古老的天然氣煮鹽
文史
06-08
本組圖片由歐洲地質學家阿諾德·海姆,在1929年10月拍攝於四川地區。
四川盆地是一個含油氣盆地,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氣的地方。
1835年,自貢燊海井成為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是中國古代鑽井工藝成熟的標誌。
秦漢時期,臨邛縣有火井(能夠噴出天然氣的鹽井),蜀人利用它們來煮鹽。
《華陽國志》里說,「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斛鹽。」這是世界上最早有關開發並使用天然氣的記載。
三國時期,諸葛亮對火井非常重視,經常親自去查看和研究,對當時開發利用天然氣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在今天邛崍火井鎮的油榨鄉,還能看到埋藏在地下1米多深的古代陶制的天然氣管道。
晉朝常璩(音「渠」)在《華陽國志》中記載了2200年前的秦始皇時代四川臨邛縣鑽井開採天然氣煮鹽的情景:
「有火井,夜時光映上眼。欲其光,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光躍數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終日不滅也」。
到明朝中期(16世紀中葉),自流井天然氣的開發規模已相當龐大,而且用竹筒和木頭製作了輸氣管線,總長達二三百里。直到現在,四川仍然是我國的天然氣生產大省,佔全國天然氣總產量的兩成以上,每年天然氣外輸量高達上百億立方米。


※抗戰之湖北陶家壩大捷 五戰區128師
※北語留學生鏡頭下的京城 1974年冬
※東方藝術明珠 1980年拍攝的大足石刻
※二十年代末的北平 繁華的西四牌樓
※二十世紀初的福州女 傳統頭飾三把刀
TAG:舊影閣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口氣煮到底?九成家庭主婦都大錯特錯,炒菜習慣有這4種的趕緊改!
※終於知道沒有殼的烏龜長啥樣了,一口氣煮16隻烏龜,網友:不如吃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