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海,「技術」和「科學」不可偏廢
走向深海,「技術」和「科學」不可偏廢——寫在2017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到來之際
本報記者 陳 瑜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揚波大海 走向深藍」。
相關人士解讀,「走向深藍」是想把大眾的目光引向深海。深海是地球表面最後一塊人類遠未涉足的區域,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社會謀求未來生存與發展的戰略新疆域。要實現海洋強國戰略,必須在深海有所作為。
「走向深海首先要解決進入問題,技術裝備是重要手段。」多年從事深海探測與作業技術開發的上海交通大學任平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到現在為止,在國家支持下,國內有上百家單位、上千人從事海洋技術方面的工作,成果已不是簡單的一個點,而是變成了一條線。深海裝備實現了系列化、譜系化,相關技術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尤其是4500米載人潛水器、4500米無人纜控潛水器,國產化率超90%。
藉助我國海洋裝備的代言人——「蛟龍」號,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周懷陽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地球科學著名雜誌《深海研究》的「舞台」。
這是國際上第一篇有關西南印度洋熱液區海底熱液流體化學方面的文章,也是我國依靠「蛟龍」號取樣並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有關海底熱液流體化學研究的文章,被認為是「蛟龍」號自2013年開展試驗性應用以來取得的突破性科學成果。
「2007年,我國在西南印度洋發現了龍旂熱液區,但由於沒有潛水器,沒法獲得該區熱液樣品。」周懷陽告訴記者,課題組在等待了7年後,終於藉助「蛟龍」號獲得熱液樣品並得到一些基本認識。
但他直言,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只是國際深海研究的「九牛一毛」,與國外同行相比,差距還很大。雖然這幾年我國科研成果開始在國際深海研究舞台有所顯示,但至今人類對深海的絕大多數知識都來自於國外科學家的貢獻。
「如美國『阿爾文』號,一年最多下潛270多次,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已累計下潛4000多次。科研人員下潛回來後,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了大量論文。而受技術裝備與手段限制,我國海洋科學成果產出周期較長,數量較少,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難度較大。」周懷陽說。
任平直言,目前我國有些海洋技術項目立項時還是複製國外居多,對需求論證不足,有點本末倒置。反觀美日等國,項目立項時都以科學需求或市場為導向,首先要問值不值得干,明確有什麼用。他認為,海洋技術裝備研發鏈條上的三個環節不可或缺:立項管理、技術研發、科學應用和市場培育。立項要準確,技術要不斷完善進步,最後都要服務於應用需求或產品市場。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或沒有市場,鏈條就沒有生命力。「走向深海,進行基礎科學的探索性研究,從而認知深海,應該是最前沿、最基本的需求,在這過程中,技術和科學不可偏廢。」
「中國逐步走向深海舞台中心是必然趨勢,但我們距離中心還有很遠的路程,也許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艱難跋涉。」周懷陽說,作為建立在長期觀測基礎上逐漸升華的理論,海洋基礎科學研究必須要長期穩定投入,才能真正有所創新。他特彆強調說,正因為走向深海是一件值得鼓勵和值得終身奮鬥的事業,「已經不再年輕的自己」特別希望有一種激勵保障體制,讓從事海洋基礎科學的科研人員堅持「匠人精神」,持之以恆,甘於寂寞,潛心打造精品成果。
(科技日報北京6月7日電)


※全球航天探索大會 中國曬規劃尋合作
※懸索橋樑單跨萬米將不再是夢
※六院士力推石墨烯重防腐塗料應用
※中國「小基因」的國際大旅行
※科學家第三次探測到引力波
TAG:中國科技網 |
※不可思議的科學魔術沙漠變綠洲,這一最新技術遭到不同科學家質疑
※從基本能力時期的技術學科到學科核心素養下的技術學科
※不要對我有偏見-北陸先端科學技術院大學
※技術是科學的應用嗎
※海賊王中的奇葩武器,一黑科技不輸貝加班克的科學技術
※中醫是科學的 只是現在的科學技術不能窺探
※國產車技術和質量都好的不是長城不是吉利,埋頭研發技術令人稱讚
※海洋工程與技術
※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我國的這家武器以不可抗拒的威力登場
※不斷被刷新的技術與創意
※「海洋皮膚」可穿戴技術可追蹤水下生物
※獲谷歌投資的晶泰科技,是如何利用AI技術幫助葯企加快藥物研發的?
※美軍最新航空科技,這次並非戰機,卻讓戰機不可缺少的技術
※區塊鏈不僅是科學技術,更是全新的經濟體系
※加拿大急缺技術人才,來讀職業技術吧!
※航海之路因指南針技術的運用而更加通暢,國人衝破陸地,擁抱海洋
※中國又一「黑科技」領先世界,被評為迄今唯一「不可複製」的技術
※中醫是科學的 只是現在的科學技術還不能參透
※修鍊「讓人心疼」的技術
※堪比惡魔果實能力的科學技術,將成為路飛的最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