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跟他比起來,我還不夠好 | 如何擺脫上行社會比較帶來的焦慮

跟他比起來,我還不夠好 | 如何擺脫上行社會比較帶來的焦慮

比較.jpg


文:阿弗|微信公眾號: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
責任編輯:Spencer 半島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誒,又出成績了,太爛了。」
「多少分呀!」
「才95……你呢?」
「大神呀,我才94……」

期中才過不久,期末又要來臨,課堂小測接連不斷……每每聽到這樣的對話,小編心裡就:


學霸們在為不能逾越99與100之間的鴻溝難過,學婊們一邊互膜一邊說今天又荒廢了一邊偷偷學習,學渣們暗嘆自己的成績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而與他人比而不及,鬱鬱寡歡心力憔悴的學酥們,出路在哪裡?


幸福是個比較級:社會比較理論


根據Festinger的社會比較理論,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定義自己的社會特徵(如能力、智力等)時,往往是通過與周圍他人的比較,在一種比較性的社會環境中獲得其意義的,而不是根據純粹客觀的標準來定義。

在學習上舉個栗子,考完試出了成績,大家除了關心自己考了多少分,往往還要關心身邊的同學們考了多少分,自己在班級排名是多少,是不是比暗戀姑娘的男友排名高等等。根據與小夥伴們成績的比較獲得自己「學習成果」的一種評定,這就是一種社會比較。這種學習成果的評定是相對性而非絕對性的,小夥伴們的成績高低會讓自己體驗到自己不同的「學習成果」,從而對自己的學習策略進行調整,適應下一階段的學習。


社會比較又可以細分為上行比較,平行比較和下行比較,在這裡我們著重強調「上行比較」,顧名思義,它指的是「在一個特定的品質上把自己與比自己強的人作比較」。上行比較體現在在學習上,即為我們的「和學霸比成績」,這種比較帶來的傷害往往是致命的(但也不排除它成為激勵你奮發向上愈戰愈勇的動力的可能),於是受到學霸傷害的同學排(zi)除(bao)萬(zi)難(qi),想盡一切辦法想向學霸靠齊,但結果總是不甚樂觀。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到底怎樣才算成功:成就目標理論


上個世紀90年代,心理學家尼克爾斯和德韋克提出了成就目標理論。成就目標即「個體對從事成就活動原因的認知,是關於成就活動的目的,成功的意義和標準的整合的信念系統。」


在這套理論體系下,判斷成功的標準分為:任務標準,自我標準與他人標準。前二者的成就目標類型往往體現在「自己掌握技能」上,而他人標準的成就目標類型則常體現在「跟他人相比的成績評定」上——簡單來說,用「他人標準」判斷自己是否成功的人傾向於取得好成績,認為贏了對手才算成功。這類人普遍具有較高的焦慮水平,他們在苦難時比較容易退縮,採用自我防禦的方式維護自尊(比如不努力卻貶低成就任務的價值)。

在學習上,以「他人標準」來評判自己的學習,無論從感性或是理性上看都相當累人,也是不應該被推崇的。但在競爭式的教育體系下,鮮有學子能擺脫這種標準,從最終評判時到平時學習的一步一個腳印上。那怎麼做才能擺脫「比較」帶來的焦慮夢魘呢?


小池塘里游進了一條大魚


大魚小池塘效應(BFLPE)是Herbert W.Marsh和John W.Parker在1984年提出來的一個模型框架,形象生動地來說,大魚即優等生,小池塘即與優等生相比成績較差的學生群體。「具有相同能力的學生,當他們將自己與更高能力的同學進行比較時,他們就會有較低的學業自我概念,即對自己學習成果更低的感知;當他們與能力較低的同學進行比較時,他們的學業自我概念就會較高,這時就出現了BFLPE效應。」


實驗表明,BFLPE效應是一個具有跨文化普遍性的效應。Marsh和Hau在北美、南美、澳洲、東歐、西歐等地的2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研究,採用統一的問卷和標準化的測驗,對相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能力相同的學生在平均能力較高的學校學習,其學業自我概念較低,在平均能力較低的學校學習,其學業自我概念較高。這既是BFLPE效應跨文化普遍性的印證,也是其在學校層面的宏觀表現。


BFLPE效應所影響的自我概念水平能夠很好地預測一個人今後的學歷成績、標準化考試成績、智力以及社會經濟地位……根據BFLPE效應,身為一隻優質鮮肉魚,大家就應該投向「小池塘」的懷抱,與比自己能力低的學生進行對比,以提高自己的學業自我概念,從此(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學業進步。

看到這裡你或許有些疑惑——道理我都懂,但我還是忍不住和霸霸比的衝動,怎麼破?


OK的,那我們比!這裡假設學霸學習9分,做菜7分,社交8分,我們雖然學習只有7分,但只要在做菜和社交上都拿到8.51分,不還是碾壓學霸,綜合實力勝出嗎?多元社會,多元比較,只在一個不一定能比別人擅長的領域上死磕,受傷的只有自己。


那比了這麼多,真的好累啊,我能不能不比了?


人比人,氣死人

我們真的需要一直和他人對比嗎?很不幸,是的,也很慶幸,不是的。


社會分工早就註定了我們一生中都要在比較中推進,但生活的現實又總是「沒有比較才沒有傷害」。所以有時候我們更需要放下和他人對比的勇氣,在和自己的對比中找到平衡點,穩中求進。最好的選擇應該是自己最滿意的選擇,而不應該是最優的選擇。同理,比別人強也不應該是最終目的,做到讓自己滿意、問心無愧才是最好的狀態。


大話西遊中五百年後孫悟空看著夕陽武士和「紫霞」城頭上對峙的場景,最終選擇成全後離開,安安心心做自己「一條狗」,不再期望和他們一樣找到自己的紫霞,而是西去求取真經,這是不同時空下自我比較的豁然。


人比人氣死人,當你能坦然說出「我只想做自己」的時候,這些焦慮就被你甩在身後了。


參考文獻:
[1]Festinger, L. (1954).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7), 117--140.
[2]彭聃齡. (2004). 普通心理學.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Marsh, H. W.,Trautwein, U., Lüdtke, O., Baumert, J., & K?ller, O. (2007). The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persistent negative effects of selective high schools on self-concept after gradu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4(3), 631-669.


作者簡介:阿弗,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ID:bnupsychology。北師大心理學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國最專業的心理學科普平台」的項目定位,努力將北師大心理學百年積澱奉獻於社會,凝聚師生力量傳播科學知識,讓心理學走進千家萬戶。


一篇文章可以影響多少人?
成為壹心理創作者,寫出你的影響力
請將作品發送至以下郵箱完成申請↓ ↓ ↓
chenmengfan@xinli001.com


112.PNG


今日討論


當你的父母說出「別人家的孩子」時,你什麼感受?

七度隱退七度復出 | 宮崎駿,請帶著我們的童年一起回來
六一|給父母和孩子的成長書單
我們身邊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患有「心理疾病」?

TAG:心理科普 |

您可能感興趣

半城調丨低慾望社會的來臨:我不是結不了婚,我只是不想
你可以把社會比如成很多樣子,但現在人的世界觀都怎麼了?
越來越多人不做紗窗了,如今社會都流行這麼做,好看還實用!
為什麼到了現代社會,親戚之間的關係反而越來越疏遠了呢?說出來你都不敢相信
洪金寶我不是黑社會,只是比較能打而已,可是我卻打不過他倆人
你會窮,就是因為你被這個社會牽著走,改變很簡單
別不信,如果你是這兩類媽媽,你帶大的孩子在社會上會很出色
為什麼很多人看起來很努力,卻仍然生活在社會底層?看完淚流滿面
當今社會現狀,別不好意思看,誰總結的,太有才了!
我不想做社會人,但是我的朋友卻說我沒有小豬佩奇我們就做不成朋友了,我真的要去做那個長得像吹風機的傢伙嗎?
父母做不到這三件事,會讓孩子在社會上很難以立足,你別不信!
時代進步 社會迅速發展,未來這三種人很可能會被淘汰,如果你在 就要引起注意了
洪金寶:我不是黑社會,只是比較能打而已,卻唯獨打不過他們倆!
孩子身上有這幾個壞習慣,可不能慣著,否則以後會爛在社會最底層
看起來不好惹的黑社會二哈,對自己孩子卻意外的暖!
● 社會,不是親媽, 它不會寵你,慣你,養你
退役軍人在社會上犯罪,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原來比我們想像的還嚴重
孩子這種個性不及時糾正,會越來越惹人厭,在社會上很容易吃虧
這些貓的睡姿很社會啊,笑得我眼淚都流出來了!
哥,從今天起你再也不會被人欺負,看嫂子的裝扮就是社會一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