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十枚改變中國歷史的錢幣

十枚改變中國歷史的錢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下面為大家分享十枚改變中國歷史的錢幣:

一。開創中國錢幣史「方孔圓錢」時代---秦半兩

「秦半兩」的出現,不僅標誌著秦始皇在政治和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這種「圓形方孔」的錢幣造型後來也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並沿用了兩千多年直至民國時期。

二、中國錢幣史上流通時間最長的古錢幣,開「五銖」幣制——漢五銖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銖」是古代重量單位,通常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

漢武帝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進行第四次幣制改革,開始在中原地區發行五銖錢,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五銖錢做工精美,銅色渾厚勻稱,文字端莊俊秀,在中國貨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古錢幣。

三、「通寶」幣制的開創之作——開元通寶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開元」為開新朝新幣之元意,「通寶」意即通行寶貨。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標誌著五銖錢的結束和通寶錢制的開始,成為唐以後歷朝的鑄幣標準,並沿襲近1300年。

唐初所鑄,「開元通寶」錢文由當時大書法家歐陽詢題寫,頗顯兼容並濟的大唐風範。開元通寶錢是中國貨幣史上和見證大唐盛世的第一枚通寶錢,存世量較多。

四、首開錢幣鑄造上皇帝(宋徽宗)御書(瘦金體)之先河——大觀通寶

大觀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鑄造的年號錢,因錢文「大觀通寶」四字為宋徽宗御筆所題的瘦金體,故又稱御書錢,在收藏界,一般將大觀通寶錢視為宋徽宗書法藝術的代表作,目前市面品相完美的大觀錢深受追捧。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觀通寶無論是收藏價值還是藝術價值也會欲發突顯。

五、皇帝御書錢——崇寧通寶

崇寧通寶鑄於北宋徽宗,錢文為徽宗親書,是徽宗瘦金書體。鑄幣上錢文為徽宗親書,字體清秀骨瘦,鐵畫銀鉤,深具骨秀格清之氣韻,書法超妙絕倫,堪稱幣文楷書之巔峰,世人也因此評此錢為「宋代第一錢」。崇寧通寶精工製作,品相精美,更因其為徽宗御書錢中品相最佳者,故一直來受大家青睞。

六、中國少數民族政權「金」代最早的金屬鑄幣——正隆元寶

正隆元寶是金代最早的金屬鑄幣,是金國第一批以年號命名的錢幣,一般分為四筆和五筆兩個版本,區別在於正字最後兩筆是否連筆。在已出土的正隆元寶錢幣中,四筆正隆數量居多,五筆正隆則非常罕見。

正隆元寶仿北宋大觀平錢製作,製造精良,文字秀美,其工藝遠遠超過遼幣。

七、大明帝國遼闊疆域及影響力的證明——洪武通寶

洪武通寶,是歷史上首成體系的古錢幣,在中國錢幣發展中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對後世的錢幣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代因要避諱明太祖朱元璋名字中的「元」字,所以流通的錢幣不論大小都稱「通寶」。據資料顯示,洪武通寶各等錢鑄額大小與存世量多寡亦相差甚遠,其價也高低各不同。

八、專為對外貿易和賞賜而鑄造的古錢幣——永樂通寶

永樂通寶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六年(1408年)開始鑄造的年號錢,主要用於對外貿易和賞賜,為明初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永樂通寶也成為600年前的國際貿易硬通貨。永樂通寶全部為小平錢,為銅色紫紅,光背無文,極具欣賞價值。

九、中國歷史最長盛世(康乾盛世)王朝的開啟之幣——康熙通寶

康熙通寶鑄於清聖祖康熙年間分別由中央、地方承擔鑄造。其錢面文字「康熙通寶」以楷書書寫,康熙開啟了著名的康乾盛世,其在位期間商品交換和經濟相當繁榮,因此康熙通寶的製造工藝相當精湛,錢型厚重,文字美觀大方,品相精美,存世量也非常豐富。

十、流通於封建社會裡最長的一個輝煌盛世——乾隆通寶

乾隆通寶流通於封建社會裡最長的一個輝煌盛世,印記了一段榮耀與傳奇。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乾隆通寶存數量多且流傳至今時間相對較短,但在當時民間便盛傳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而備受世人喜愛。

所以,能擁有一枚乾隆通寶,不僅可透過其銅影去品讀一段歷史,更可借「錢隆」福音預祝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在基督誕生幾百年前,中國的國家政府就已經開始發行青銅製成的圓形硬幣了,青銅是一種銅、錫合金。每文銅錢中間有一個方孔,與等重的青銅等價。這個貨幣系統存在缺陷。青銅本身價值並不特別高,因此單枚銅錢的面值也就很低。為了創造價值更大的單位,人們把銅錢穿成串,每串百文或千文。

銅錢串體積大而笨重,而且價值依然不高。要求中國的大商人使用銅錢,就像讓今天的併購銀行家用成捆的25美分硬幣去收購公司。更糟的是,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歷史學家、中國貨幣史專家萬志英(Richard von Glahn) 研究,最終這個帝國的銅藏量告罄,無法滿足製造錢幣的需求了。銅短缺的宋朝被迫建立了一套「短陌」(short-string)標準,770文錢的錢串可以當作千文使用。

1161年,宋代出現了或許是全球最早的現代紙幣:會子 。

地方政府和豪富巨賈試用紙質錢幣已有兩個世紀之久,但會子是首例全國性的、國家印製的鈔票。它按銅錢幣值來計算價值;最低面額的鈔票等值於200文銅錢,最高的等於3 000文。(歐洲最早的鈔票出現在1661年,晚了5個世紀。)

理論上來說,人們可以將手裡的會子換成銅錢。不過,中國政府和商人很快就發現,印造會子能降低對銅幣的需求,使他們能將銅幣出口到同樣以中國銅幣為貨幣的日本。政府印製的紙幣越多,能用於出口的銅幣量就越大。在他們推出這一創舉幾十年後,會子事實上與銅幣脫鉤了:不論紙幣面額多大,它們都無法兌換成銅錢了。實際上,它們已經成為了經濟學家所說的「法定貨幣」(fiat money)。

施行紙幣後,宋代皇帝驚訝地發現:他們只需將油墨圖案印到紙片上,就可以買東西了。這一策略在數十年時間裡都是成功的。隨著紙質貨幣在整個帝國的推廣,國家必須增大紙幣供應,皇帝個人的花費也就被整體的上升給淹沒了。13世紀初,南宋皇帝(宋理宗)決定與北方的敵人開戰—首先是金,然後是蒙古人。為了應付糧草和軍隊的開銷,他將印鈔機開到了最高擋。結果出現了通貨膨脹。但宋還沒來得及引發貨幣災難就敗給了蒙古人。之後建立元朝的蒙古人發行了他們自己的紙幣,總量極其龐大。發明惡性通貨膨脹的「榮譽」屬於蒙古人。到14世紀50年代,元的紙幣已經完全失去價值了。十年後,元朝被明朝取而代之。

明朝第一任皇帝洪武皇帝剛登基,就下令以他的名義發行新錢幣—不再是毫無價值的紙幣。可惜的是,洪武帝發現這泱泱大國的銅礦藏已經近乎耗盡。自然而然,銅的價格上漲了;青銅幣的鑄造成本甚至超過了它預設的面值。情況就像每生產一個面額一毛的硬幣,需要花費兩毛的成本。毫不意外,發行的錢幣並不多。明銅錢於是變成了罕見物,因為過於少見,生意人在收到它們時甚至會猶豫,商人缺乏與這種錢幣打交道的經驗,因而無法辨別它們的真偽。

明王朝很快就和前朝一樣發現了啟動印鈔機的好處。通貨膨脹再次爆發;十年間,紙幣貶值約75%。洪武帝的應對方式是不再發行新的銅錢。他想迫使人們使用紙幣,但並不奏效。關閉鑄幣廠的舉動導致貨幣供應出現不足,因而令明政府發行的銅幣更加稀缺,這又進一步削弱了它們作為貨幣的價值。古幣的價值則被抬高,因為人們信任也熟悉它們。同時,形勢極大地促進了造偽。大部分偽造的銅錢很容易和真幣區分開來。但商人太渴望顧客以某種方式付給他們錢,因而也就接受了偽幣,不過他們會要求溢價。

當商人忙著攫取所有能找到的古幣與偽幣時,紙幣在繼續貶值。一夫倡言,千人附和,雖有厲禁,視若弁髦。無何,有客來買前錢,以一當三,捆載而去。此所謂壟斷之尤,而奸人之雄也。富商大賈,坐牟厚利,細民重困,無有已時。

大視界大夢想∣每日精彩好文分享,涉版侵刪!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大視界 的精彩文章:

寧願鬼市擺地攤也不當漢奸的落魄貝勒爺,鬼市最傳奇的地攤攤主!
為什麼有些國人,崇洋媚外,跪久了就是不願意站起來?
到底是誰,在主宰中國的古玩交易市場?

TAG:收藏大視界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錢幣史上壽命最短的錢幣
中國貨幣史,一幅精美的古錢幣畫卷
五代十國的稀有錢幣
全球最貴的十枚錢幣
中國壽命最短的古錢幣
爆笑中國錢幣史
中國十大珍古錢幣之八:孫中山開國紀念幣
古錢幣鑒賞 鐵錢是中國貨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歷史古錢幣五十名珍
中國錢幣發展小史
隋唐五代十國錢幣之一
中國歷史錢幣之最,其中兩種已是國寶級文物了
錢幣史(十六)是方孔錢的前身——戰國時期的圜錢
凝重的歷史滄桑感:「民國雙旗幣當十錢幣一組」
歷史文化久遠,錢幣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之一!
元代錢幣之三
隋唐五代十國錢幣部分錢幣簡述(二)
中國古錢幣十大珍品——春秋戰國布幣
古錢幣的傳統與歷史
中國最稀少且價值最高的四枚古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