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大與高考四十年的光陰故事,這篇作文我給滿分!

北大與高考四十年的光陰故事,這篇作文我給滿分!

編者按:

2017年高考(全國卷3)作文試題:請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為副標題,寫一篇文章。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作為中國最高學府的北大,怎麼給出這份答卷呢?

從1977年開始,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後,北京大學就與高考有著相當密切的關聯。請跟隨我們一起來看看,這40年來,北大與高考的那些往事。

「儘管我們不得不遺憾地告訴你,你未能通過本次自主招生選拔。然而請你相信,這是一個無關乎成敗的結果判定。」

「我們依然珍視你對北大的嚮往和熱愛,在你的身上,依然有我們看重的執著和自信,而它比這次選拔的結果更能決定你的未來。」

2017年春,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在公布自主招生初審結果的同時,給初審未通過的考生髮出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安撫信」。文字內容一經發布,便在網路上引發熱烈的反響。許多媒體、家長和考生都讚揚道,北大對自招落選考生的真誠態度和人文關懷令人動容。

在北大,面向高中畢業生的自主招生選拔已經探索了14年。自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以來的40年里,這只是北大在高考招生工作探索中一個階段的縮影。卌載春秋荏苒,北大與高考的故事在時代改革的浪潮中未完待續。

北京大學

回望1977:恢復高考

1977年8月,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拍板決定當年恢復高考。時近入學季,不少人擔心高考招生工作來不及展開,索性決定將當年的考試招生推至冬季,於是便有了一場空前絕後的寒冬高考。最終,這場暌違已久的高考開始於1977年11月28日,結束於12月25日,歷時近一個月。招生考試由各省單獨命題,分文、理兩大類,文科類考政治、語文、數學、史地;理科類考政治、語文、數學、理化,各科滿分均為100分。

改變命運的機會倏然而至,「文革」10年積壓下來的570多萬青年男女踴躍報考,懷揣著希望,從車間工廠、田間地頭和邊塞軍營走進全國各省市的考場中。雖然最終錄取人數不足28萬,但這一批青年的命運徹底被改變了。

最終,從高考中脫穎而出的1977級學生於1978年春天入學,1978級學生則於當年秋天入學,兩次招生僅相隔半年。而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國則迎來了規模空前的兩場考試,報考總人數達到1160萬人——這也成為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史上最值得銘記的大事件。

1977年高考准考證

於是,1978年春天的未名湖畔,迎來了北大校史上最為特別的一屆學生。1977級這一批學生的年齡差距幾乎跨越了兩代人。中國語言文學系1977級校友黃子平曾回憶,1977級班主任張劍福召集的第一次班會上,全班濟濟一堂:班上年紀最小的同學18歲,而最年長的已經31歲了。這些同學中,有的還是青澀少年,有的剛為人父母,有的孩子已經上了小學。但是,他們卻命運羅盤的操控下於同一年進入了北大。

經歷了「文革」10年教育的荒廢和凋零,這些來自大江南北的學生,無論年紀大小,都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如夢一般的學習機會。

那時的北大校園,在未名湖邊的石堤、圖書館前的草坪、教學樓旁、山坡樹林,到處都是如饑似渴地學習的同學,他們趕往教室上課、趕往圖書館讀書,「排著長長的隊伍買中外名著,跑到老遠老遠的地方看重新放映的中外電影」,像海綿一般汲取著知識。

中國語言文學系1977級校友岑獻青至今仍記得,同宿舍的一位女生,每天早晨四五點鐘就起床,搬一張凳子在樓道里讀書,讀外語、背史料、看各類教科書。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孫玉石先生在書中回憶道,1980年他為學生們開設「中國新詩流派」的專題課,第一次去上課,一教的教室里已經坐滿了人,外面還擁擠著許多學生無法進去。他請管理教室的工人把進門右側大一點的教室打開,在走廊里等候的學生們馬上蜂擁而至,把教室門上的玻璃都擠碎了。

經歷「文革」十年的曲折混亂,終於撥雲見日。在北大校園裡,不僅有同學們高漲的學習熱情,北大的教師們也在百廢待興的情況下開始了教學的重建。師生們經歷患難後的重逢,格外讓人珍惜。教的人和學的人都迸發出無與倫比的熱情,師生間的關係和諧融洽。

岑獻青至今還記得,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袁行霈先生上課時曾經很動情地對學生們說:「我真喜歡給你們上課,當我站在講台上時,覺得我就像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凡是在我覺得應該有反應的地方,你們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這種感覺真是太好了。」

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謝冕先生,在「文革」前是一位剛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師,「文革」使北大的教學事業戛然而止,對他而言,恢復高考和1977級學生的到來意味著一個巨大的驚喜。

中文系1980年(大三下)課程表

3年後的1981年,1977級的學生開始面臨畢業後選擇工作還是繼續讀研究生的問題。也是在這一年,教育部決定在志願報考留學研究生的人中間選派一批學生,於1982年陸續公派出國,這是改革開放後國家第一次向海外大規模選派留學生。

北大法律系1977級有7位同學幸運地通過了選拔,謝思敏就是其中的一員,被派往日本神戶大學攻讀國際私法專業的博士學位。教育部在大連設立日語培訓部,為這一批公派日本的研究生進行語言強化培訓。

這期間,謝思敏曾向法律系1977級的同班同學、時任北大團委書記寫信,交流赴日準備事宜。

這位書記在回信中勉勵他:「我們的老一代人去國離家,決不是為了撈個牌子,討來學位,確實是為了尋求真理。我們這一代人如果不能具備這樣的素質,那就太可悲了。」

從80年代到90年代:改革進行時

高考制度得到了恢復,但高考制度本身並非一勞永逸。從80年代到90年代,高考改革的腳步沒有停歇。由於恢復高考制度不久,這時還需亟待解決「考什麼」和「怎麼考」的問題;而考試內容的改革,既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點,也是其難點所在。

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仍沿用了「文革」之前的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缺陷越來越明顯,原有文化考試本身的科學性、公正性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為此,各省市的命題在「科目」和「題目」的形式上,做了各種各樣的探索。例如,外語成績從最初的以30%的比例計入總分,到1982年以70%的比例計入總分,再到1983年才確定按100%計入總分。直到1992年,國家教委確立了一套「3+2」的高考方案,文科傾向的專業要求考語文、數學、歷史、政治、外語,理科傾向的專業要求考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外語。

90年代末期,教育部又提出「3+X」的科目設置方案,即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高校再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個科目或綜合科目中,自行確定一門或幾門考試科目,考生根據自己所報的高校志願,參加專業所確定科目的考試。在這一段時間的高考改革中,文理分科或由偏科導致的中學生知識結構不完整現象曾引發激烈的討論,教育部為此曾推出高中畢業會考等方案。

其時北大作為高校,在高考內容設置和命題上雖無較多話語權,但通過高考選拔出的佼佼者進入北大後,在北大綜合性的學科背景和兼容並包的教學理念下得到了充分的滋養。

地球物理系1992級學生姚紹俊回憶,由於高中時期對大學學科無甚了解,進入北大才發現所學專業並不是自己理想的專業。但就在這一年,北大決定從各理科系挑選一批優秀學生進入學校專門舉辦的理學試驗班,廣泛學習數理化天地生等各方面的理學知識,並加強英語和計算機水平。姚紹俊為之一振,全身心地投入準備理學試驗班的選拔考試,並被幸運地錄取。除此之外,為了彌補中學理科學習所欠缺的人文素養,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他除了學習本系和理學試驗班的課程外,還經常到圖書館閱讀哲學、歷史、文學、法律、管理等文科類書籍。性格活躍的他,此後還擔任系裡的學生會主席,並成為北大校刊的記者,4年里與北大絕大多數的學生社團包括山鷹社、愛心社打過交道,寫過各種各樣的報道和新聞。1997年畢業後,理學出身的姚紹俊進入了外交部工作。姚紹俊至今仍記得,脫離中學的考試、學習,經過高考的激烈競爭進入北大後,自己才更加訝異於北大為學生提供的充分自由,既包括轉專業、轉系、輔修、雙學位,還有豐富的社團活動和社會工作。

中國語言文學系1995級文學專業的王潤同樣如此——入校第一年,她與其他文科專業學生一樣,被安排到昌平園學習。在時任北大戲劇社昌平園分社社長邵澤輝的鼓動下,王潤加入了劇社。1996年秋回到燕園,王潤與邵澤輝一同成為北大劇社的骨幹成員,並和劇社的其他同學一起,寫劇本、排練、表演,先後排演了許多劇目,還一起選修「西方現代藝術史」等課程,一起聽音樂會、看話劇,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王潤回憶一次劇社夥伴在小南門外的飯館聚會,大家喝酒吃菜,笑笑鬧鬧,撒貝南舉杯高喊「演戲演戲我們就是要演戲」,孔兵傑小聲嘀咕「要問為什麼就去查查《十萬個為什麼》」,王潤則幾杯酒下肚,不知為何抱著茶壺哭成淚人。王潤當時也沒有想到,就在這一批北大劇社的活躍成員中間誕生了此後文藝領域的知名人士。邵澤輝1999年從信息管理系畢業,進入中央戲劇學院攻讀導演學碩士,後來成為知名話劇導演;而法律系畢業的撒貝南,則進入中央電視台主持《今日說法》,成為知名主持人。

從80年代到90年代,歷經20年的高考招生和探索,北大通過高考招收選拔的學生卻不僅僅是應試教育的成功者,在綜合素質方面也展現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或許,恰恰是這種活躍自由、兼容並包的氣氛,為此後北大面向高考的自主招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3年:開啟自主招生改革大幕

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文件《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正式啟動建設「985工程」,一期建設率先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開始實施。此後,北大確立了自身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的優勢,在面向高考招生時也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

2003年,國家開始推行自主招生政策。這一年的春季,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部分高校開始進行自主選拔錄取的改革試點工作,即在高考統一招生之外,每所高校拿出本科招生計劃數的5%,作為自主選拔錄取的份額。而北大,成為了第一批試點工作的高校之一。此後,對於自主招生的工作,北大做了許多探索。

教育學院的研究員秦春華特別提道,在全國的高校中,北大最早借鑒香港的做法,在自主招生選拔中加入了面試,採用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考生在小組面試中圍繞著一個話題展開自由的交流。這一模式被全國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選拔廣泛借鑒。

在自主招生的初審階段,綜合素質考察是選拔的重要依據,2011年北大招生辦公室曾向全國部分中學發放了《優秀中學生素質養成手冊》,記錄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想法,以此作為自主選拔錄取材料審核的依據之一。實際上,《優秀中學生素質養成手冊》就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

2012年自主招生考試

經過十幾年的摸索,如今北大針對高考招生展開的「自主選拔」主要有4種方式:一種是針對學科特長的自主招生,一種是選拔成績優異、素質全面學生的博雅計劃,一種是針對農村學生的「築夢計劃」,一種是在浙江這個高考改革試點省份實行的「三位一體」招生。

秦春華認為,北大過去十幾年對於自主招生的探索是很有意義的——自主選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考招生的僵化問題。一些考生平時成績優異,綜合素質突出,但高考時可能由於某些偶然的因素髮揮失常;北大通過自主招生,選拔自己所認可的人才,是對高考制度的一種補充。

秦春華仍記得,2011年,來自江蘇一所知名中學的小天,成績優異且素質全面,通過校長推薦進入北大,雖然在高考中並沒有發揮出色,但在北大學習的4年里表現依然十分突出,畢業後如願被美國排名前10的頂尖大學錄取,繼續攻讀研究生。

北大和很多其他高校的追蹤調查也表明,通過自主招生選拔而來的學生各方面表現優於高考錄取的學生。

北大2017年本科招生信息發布會上學生講述北大教育體驗

如果說高考制度選拔的是應試教育的佼佼者,那麼以高校為主體的自主招生,能夠更多體現出高校自身對人才的需求,體現一種應試之外的「人文精神」和「素質教育理念」。正因如此,2017年春,北大招生辦公室在公布自主招生初審結果的同時,也給初審未通過的考生髮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我們必須承認,我們還不夠完美:你正為你的夢想付出血汗和眼淚,而我們也正在不斷打磨自己的人才評價體系與選拔機制——多維量才,多元選才,多渠納才。」

2014年9月,國務院頒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的實施意見》,表明將繼續深入推進高考制度的改革,更加註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北大選拔人才的理念與機制與此如出一轍。

在時代改革的滾滾浪潮中,北大與高考的故事仍在繼續。

責任編輯:高梓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大120周年校慶 的精彩文章:

TAG:北大120周年校慶 |

您可能感興趣

二十一年來 故事與我
丁酉年臘月廿四。一篇冗長又很無趣的故事
今年大年三十發生的一個真實故事(圖)
如何將二十分鐘的故事講兩個小時
我拍「集市」二十年 回看每一張圖片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第四集
千年古鎮故事多,明代的衡廬,清末的大院,各種洋樓這裡都有
五千年情懷,五千年漢字故事
《一路繁花相送》一場有關十年的故事,十年前身邊的那個人現在還在嗎!
昨天,我看了十五個分手故事
東北三大爺講述的一件靈異故事,早些年遇到的!
一首最早的情詩,一個分離的故事
一隻鋼筆,三年光陰,無數故事…他一幅畫,簡直畫出一份人生!
一諾十四年(現代故事)
二十四節氣之大寒的故事
三個年代的人講述春節故事,很溫暖!
光陰的故事:四十年前的人們想去趟旅遊到底有多難?
這幾幅年畫,背後的故事只有少數人知道
這五個鬼故事是我幾個常聯繫的網友講述的,請分析一下!
大年初一:這份《新春開示》價值連城送給你,還有他的故事……
華北第一座城市,這裡歷史英雄故事十分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