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所不知道的台灣高考制度:為何一次出118位狀元,為何7分也能上大學?

你所不知道的台灣高考制度:為何一次出118位狀元,為何7分也能上大學?

現在,由於大部分考生(約6成)已經在第一階段的「學測」後通過「申請入學」就已經被錄取了,參與第二階段的考生的越來越少,因此說不定在未來「指考」就會走進台灣歷史。

又到高考之時,說說台灣地區的高考制度。

目前島內大學的入學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申請入學,即憑藉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的成績來申請入學,由於台灣「少子化」的關係,各高校為了提前搶到學生,都儘可能釋出名額在這一階段就錄取學生。目前,超過6成的考生通過「學測」後的申請入學,就可以錄取進學校了。

「學測」通常在春節前舉行春節後發榜,然後就開始了申請入學的程序。申請入學除了要求考生提供「學測」成績外,還根據招生名額的要求,選取一定比例的學生來面試,並最終確定錄取名單。

當然,有一些考生「學測」成績不理想,或者一定要進某些熱門科系(如醫學系),那麼就會選擇第二階段或者說第二種入學方式,即所謂的「考試入學」,憑指定科目考試的成績來申請目標校系。基本上,台灣考生在這兩個階段都能被錄取。

採取級分值的「學測」:不必分分計較

據台灣媒體消息,台灣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今年2月16日公布2017年大學「憑藉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成績,共有118人獲得滿級分(75級分)。按照大陸高考的說法,也就是台灣高考有了118位狀元。

大陸省市的高考狀元一般都是個位數,台灣的狀元為什麼會這麼多呢?這跟「學測」制度設計有關。

「學測」包括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門科目,旨在測驗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基本學科能力,是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的門坎。「學測」各科測驗範圍以高一及高二的已修課程綱要為準,考生五科都必須應考,成績均採取級分制。

其中,社會科類似我們的文綜,考試科目包括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自然類似我們的理綜,考試科目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在題型上,「學測」以計算機可讀的題型為主,除了國文和英文有非選擇題外,其他題型都是選擇題(包括單選題、多選題等)。

「學測」為了不要讓考生為每一分而計較,於是捨棄了傳統的以原始分數為直接成績標準的方式,而改用「級分制」,每科最高為15級分(即為滿級分)。若原始分數為0分者即為0級分,只要有分數則不會是0級分。因為共有五門科目,所以「學測」的總級分最高可達到75級分。

換句話說,今年參加「學測」的118位滿級分的台灣同學,他們的原始分數不盡相同,但在申請的時候,他們的成績是一樣的,都是75級分。

採用「級分制」的好處是避免了考生在排名時每一分都斤斤計較。聽當地老師說,最初台灣在推動從原始分過渡到級分制時,一些台大教授發現許多台灣最優秀的高中生,花了大量精力希望自己的成績從99分提高到100分。如果採取「級分制」,則99分和100分都是滿級分了。

台灣地區之所以能通過「級分制」錄取高中生,第一個原因是教育資源的相對充裕。台灣最好大學的台灣大學一年招生名額約有4000人,佔到了台灣考生總數(約26萬)的1.54%,因此不必通過「分分計較」來讓原始分數很接近的考生分出高下。第二個原因,台灣大學的申請入學還有面試環節,「學測」成績只會作為申請學校的基本條件之一,並非唯一的錄取依據。

「考試入學」:答錯選擇題曾要倒扣分

除了「學測」入學外,第二種入學方式便是「考試入學」。考試時間一般定在7月1日到3日三天,一共有十個科目,分別為:國文、英文、數學甲(自然組數學)、數學乙(社會組數學)、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理、化學、生物等十科。

這種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的題型可分為選擇題及非選擇題兩大部分。選擇題部分,不管單選題或多選題,2011年以前答錯皆會倒扣分,而在2011年以後所有單選題答錯一律不倒扣,多選題一律倒扣至該題題分為0為止,不會影響其他題目的得分;不作答則不倒扣,也不計分。至於非選擇題部分,因為採取人工評閱,答錯不倒扣。各計分或扣分標準,標示在試題本上。每一考科的滿分一律為100分。

「指考」的考試範圍為高一到高三內容,同時題目的難度也會比之前的「學測」大一些。與「學測」採用「級分制」不同,「指考」採用的是原始成績。由於各校不同系所看重的科目不同,因此各高校科系可以自行決定「采計」科目,並可對科目進行加權1倍、1.25倍、1.5倍、1.75倍或2倍。與「學測」台灣考生可以自由選擇部分或全部的科目進行考試不同,這一階段考試各校系將所有報名考生的成績按事先設定好的科目加權,通過排序來錄取考生。

2008年,台灣發生過「7分就能上大學」的奇事,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位7分上大學的考生成績是這樣組成的:只「采計」國文、數學、化學和英文四科,其中國文和數學都是0分,而化學為6.35分,英文為0.67分,而英文科目的成績會進行2倍加權,因此他的錄取分數是0(國文)+0(數學)+6.35(化學)+0.67(英文)×2=7.69分。

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有二:客觀環境是由於受台灣地區「少子化」和廣設大學的雙重作用,台灣的大學錄取率已經達到了96%,基本上是你想上大學就可以上了,所以一定會錄取分數很低的學生。

從考試設計來說,當時的「指考」選擇題還有「倒扣分」的設計,這種設計主要是為了阻止一部分考生靠「猜」來得分,但也因此影響不少考生的答題意願。有部分考生的成績很低,是因為答錯了很多選擇題,因此不但沒得分,其他分數也被扣了。因此,如果沒有「倒扣分」的設計,學生的錄取成績也不會這麼低。

後來,由於多年出現低分讀大學的情況,台灣當局教育部門做了兩方面的事情:第一, 取消了倒扣分的設計;第二, 各校系不再公布最低錄取分數。

現在,由於大部分考生(約6成)已經在第一階段的「學測」後通過「申請入學」就已經被錄取了,參與第二階段的考生的越來越少,因此說不定在未來「指考」就會走進台灣歷史。

(作者系台灣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生,在台陸生)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日報 的精彩文章:

教科書要改寫了!菌根真菌並非最喜「甜食」,而更中意「紅燒肉」
從世界文明發展趨勢來看,一種新的文明要被開發出來
劉翔到底為誰家孩子發令起跑,上海為何不更多推行體育保姆?
外灘建築群百年變遷,這些老建築里藏著多少「上海第一」?
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百處文物建築免費開放

TAG: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