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習武練拳之絕大機密,得之有幸!

習武練拳之絕大機密,得之有幸!

GIF/1.1M

子午抽添,卯酉沐浴。習武修道之人這四個時辰最重要。子時陽氣上升,如之前不睡之後則難矣。故練子時功者不宜再睡。午時陰氣上升,人多感覺睏倦,因此要小睡片刻,所謂填補是也。卯酉則是陰陽持平之時,此時天地陰陽平衡,所謂沐浴者,洗心也。退藏於密,適宜打坐站樁,則得陰陽互感交孕之樂。

練套路有三層境界。一開始是為學會,猶如小兒學語,不解其意。等練熟了便往慢了練,則有兩種好處:一是於慢中體會動作的意義,且印象逐漸深刻,待動手時不思而得;二是越慢越是耗功夫,比如一個弓步,要你慢慢出去,沒工夫是不成的。待到拳路已經爛熟於心,便是神變,只身體動動,實際都在腦子裡運轉。

腦子裡頭打拳,身體這時只是腦子的附屬品,動也行不動也行,大動也行慢動也行,只是神意運轉之間便長了功夫。待到動手之時全是自然而然的下意識,哪來得及你思考,遇上什麼情景腦子裡就自然配對,胳臂腿就出去了。這就像頭一次親女人,沒人教你就會,因為都在腦子裡,那是自然而然。

平時練得快,打時未必快。平時練得慢,打時未必慢。太極拳深得其竅要,越是往慢了練的,打起來就越是如閃電一般。為何?從肉體到精神都沒負擔。平時往快了練的,真一打起來反而快不起來,那是被自己束縛住了。

練是練,打是打。練有套路,打沒規則。打是靠腦子,練時不化腦子,打時就兩眼茫茫。 平時練拳少發力,不發力。練武術是修道養生的一部分,經常發力的老得快,因為你把自己的精氣神都打出去了。練時要保,打時才放。所以平常練時要多往回收,少往出放。收怎麼收?看你練的是哪派。內家拳都講究一收一放,重點在收,放只是輕輕一划拉。少放多收,你才能將養體脈,才能健康長壽,才出功夫。

很多人都看孫祿堂的著作,但大多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拳中之內勁,是將人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這便是習武練拳之絕大機密,也就是我所說的多收少放。

比如形意拳的五行拳練時的重點在兩手攏回來往丹田一靠,這就是把你的精氣神連著宇宙萬物的精神都拉回來了。這就是收,這就是保,這也就是養。練太極也是如此,身體不停的迴環旋繞,其實意思都在自己的丹田那裡,都在往裡收。其它拳路也一樣,為什麼我讓你慢著點練,慢著點知道出去了還得知道回來。

重點是回來。絕大多數人打拳一是快,二是猛,那是一點收都沒有的,練完了好像挺精神,可日子久了就會變成外強中乾了。你收著練,慢慢地腦子裡的私心雜念也沒了,心裡頭空空洞洞全是這拳,每次練完了氣一歸丹田,溜達溜達散散,回家一照鏡子,兩眼睛鋥亮,這就是精氣神足了。切記,眼睛也不可隨便瞪。

年輕時吃過大苦身上得了功夫咂摸過其中味道的人大都很低調,因為他身上得了東西自己沒事偷著樂,犯不著滿世界招搖告訴別人我如何如何。武術的修鍊從形而下的身體鍛煉必然會進入到形而上的精神層面,先是有,而後是無,雖然是無,其實是大有。

1934年2月,上海大東書局公開出版楊澄甫著作《太極拳體用全書》。這是一本太極拳出版史上的不朽名著,被公認為是太極拳的經典文獻。

其一,自楊露禪、經楊健侯輩、至楊澄甫輩,祖孫三代練拳、傳拳,都是口授身傳,不立文字、未留系統拳照。至楊澄甫才首次以親自示範的成套拳照為基礎,撰述成專著。由口授到有書為據,這是一個轉折,或說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里程。

其二,《太極拳體用全書》的作者在《例言》中強調:「太極拳祗有一派,無二法門。不可自眩聰明,妄加增損。」要提防「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真傳」。這種情況,是人為地對原傳拳架的改變。就拳架傳承的一般情況而言,拳架在自然傳承中出現變化也是難以避免的。由於傳習者各自的武術基礎不同、文化素質不同、社會閱歷不同、性格和體質不同等,對原傳拳架的理解不會盡同,採取的修練方法也不會盡同,於是,形成的擅長技法(所謂「絕招」)和練拳風格必然有異,這就難免所習拳架和拳式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楊氏祖孫三代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同樣會因為上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一些相應變化。唯此,若不進行必要的統一,再一代代轉傳下去,失去楊式太極拳架的「原生態」將是難免的。要統一,必須有個標準。「楊澄甫定型架」發揮了這個標準作用。楊式太極拳從不強調統一標準,到強調「無二法門」的統一標準,應該說是進入了規範化發展的新里程。

廣告

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太極 的精彩文章:

欲要精功夫,必先熟起勢!
不讓別人舒服,你也舒服不了

TAG:悅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貴州侗寨村民農閑習武練拳,人人會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