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還差什麼?

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還差什麼?

長三角作為中國最強城市群,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人口聚集能力強,與「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交匯,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2016年眾名企轟轟烈烈布局長三角,「深耕長三角」也已經成為各房企主要戰略。目前,長三角已進入產業轉型升級階段,長三角諸城如何突圍成關鍵課題。

圖:長三角城市群面積、GDP、人口佔全國比重

(點開查看高清圖)

長三角形成大片高亮度區域

表明城市群已相對成熟

圖:1998-2013年間長三角城市群夜間燈光變化

GIF/117K

數據來源:NOAA

由NOAA發布的1998-2013年夜景燈光亮度圖可以看出,1998年長三角地區夜間燈光以點狀分布為主,上海周邊燈光比較集中,南京、杭州等省會城市形成較亮的光點,周邊中小城市依稀點綴其中。可見當時城市群還未落成,但城市群發展脈絡已初見端倪,隨著時間的推移,合肥-南京-蘇州-上海-杭州-寧波構建的『Z字形』輪廓越發清晰,最近的燈光圖可以看到,長三角地區除新規划進入的合肥城市圈,其他城市圈已由點串聯成面,城市群形成規模。

一核五圈四帶

上海強心臟地位再強化

以核心城市為支點構建5大都市圈

(點開查看高清圖)

資料來源:中國指數研究院根據《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繪製

長三角地區是一核多中心的城市群樣板,區域內上海的強心臟地位不斷強化,未來也將繼續發揮龍頭帶動與輻射作用,此種作用將沿主要交通軸線釋放。未來長三角城市發展的最重要特色在於5大都市圈的同城化發展,這些城市本身已積攢足夠能量,開始向外輸出,帶動所在片區發展;5大都市圈將成為長三角主要動力來源,他們已經形成「Z字形」空間格局。未來,位於這條發展帶的城市仍然是重點,但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推動,長三角發展腹地更為廣闊,發展軸線也更為多元,沿海發展帶、沿江發展帶、沿杭金髮展帶,都將成為新的發展線路,更多城市將參與長三角的成長。

圖:2016年長三角各市GDP、GDP同比增速、常住人口及小學在校生人數

(點開查看高清圖)

長三角已經處在工業化後期階段,城市群區域綜合實力全國領先、工業化水平高、經濟發展速度快、人均效益突出,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富裕,並不斷吸引外來人口流入。未來十年之內,將繼續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16年,長三角26個城市GDP14.7萬億,GDP增速平均值超過8.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其中,上海、蘇州、杭州和南京經濟規模破萬億。能夠容納足夠的外來人口,是城市活力的體現。2016年長三角地區常住人口超1.5億,佔全國人口11%,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差值約2000萬,是全國人口流入最多的區域之一,人口支撐力強。

長三角內部城市之間溝通頻繁

人員流動快速

經濟聯繫度相對較高

圖:全國主要城市之間人口往來度最高的10條線路

(點開查看高清圖)

圖:2017年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春運期間人口流出地TOP10

GIF/1634K

數據來源:中國電信

利用中國電信非春運期間各個城市之間往來人口規模數據去推測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繫度,我們發現,除深莞、廣佛之外,上海與蘇州之間也呈現高頻次人員、經濟流動,蘇州與無錫、無錫與常州之間人口流動量也較為頻繁。長三角多個城市之間出現的高頻次人口往來,折射出區域內一體化程度高。

另外,利用中國電信各城市春運期間的人口遷徙數據製作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人口遷移圖,可以看出以上城市的人口主要來自長三角中小城市,南京、杭州、合肥作為省會城市,外來人口以本省其他城市為主。上海輻射範圍最為廣泛,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人口也大量流入周邊核心城市,城市間聯動合作頻繁。

全國重要製造業中心

集群優勢明顯

城市進入差異化競爭階段

長三角地區作為國內產業發展高地,產業門類齊全,集群優勢明顯,生產力強。未來智能製造和現代服務業成為產業發展方向。城市間產業同構色彩較濃,聯動發展能力需補強。競爭背景之下,各個城市產業實力大多不俗,形成具備各自特色的產業體系,未來城市間的產業競爭進入差異化對決。

圖:長三角各城市產業分工

(點開查看高清圖)

資料來源:中國指數研究院繪製

上海

目前上海的產業構成中,汽車製造、鋼鐵等加工製造業仍然佔據一定比例;未來上海仍將聚焦總部經濟、金融、科創等功能,向外疏解非核心功能。

杭州

依託阿里巴巴、「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杭州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增速超一線;科技、金融、旅遊融合發展,最終帶動城市革新;藉助技術革新實現生活方式創新,年輕人口不斷流入。

蘇州

利用緊挨上海的先天優勢,深化與上海的對接。蘇州創立了全國聞名的蘇南模式,並善於引進外資,已有9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蘇投資。製造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企業眾多是蘇州經濟的優勢。而當下,蘇州的突圍之路在於藉助創新進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推動產業價值鏈的上移。

南京

老牌工業基地,其信息技術、智能電網、高端裝備製造業具備優勢;更重要的是其政治地位突出,代表其所享受的政治和經濟資源較好,城市前景看好。另外南京有著豐富的高校資源,科研實力強勁。

合肥

工業立市,近年經濟和投資保持高速增長。家用電器和裝備製造是其傳統優勢產業,洗衣機和冰箱產量分別佔全國2成和3成,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從無到有並實現快速增長,已成為合肥支柱產業。合肥進入長三角城市群,與杭州、蘇州同列大城市,在政策層面迎來重大契機。

此外,長三角地區擁有全國最多的上市公司,資本力量活躍。我們對比了中國各個城市群上市公司數量,發現長三角地區遙遙領先。當前中國A股上市公司共計3000餘家,而長三角地區已有1000餘家,佔比3成,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分別約500家。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資本實力雄厚,加之江浙地區民營經濟活躍,企業融資能力與意願強,與資本結合度高,資本驅動使長三角城市群具有更大發展空間。

產業存同構

創新能力弱

是長三角與世界級城市群相比最薄弱環節

城市間分工協作帶來城市圈效益最大化是都市圈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紐約城市群是城市間分工協作的典範,對長三角城市群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圖:長三角城市群與紐約城市群對比

(點開查看高清圖)

雖然長三角城市群也初現與紐約城市群類似的金字塔層級結構,但經濟發展水平仍較紐約城市群有很大差距。這與城市間產業結構相似度高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重複建設、產能過剩、過度競爭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制約了產品、資源的合理流動。究其根本,缺乏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是長三角產業同構化嚴重的重要原因。

產業亟待升級

城市欲脫穎而出

人才與創新是突破口

正如我們在上文中提到,與世界五大城市群主導高端製造業、服務業相比,長三角地區主導產業集中在中低端製造業。未來長三角若想實現合理分工並具備自身獨特的競爭力,提高創新能力是其產業轉型升級的取勝之匙。

(點開查看高清圖)

數據來源:CREIS中指數據,36氪,各省市統計年鑒

實際上,上海及長三角各節點城市已將創新協同發展作為區域發展重中之重,共同將長三角打造為世界製造業創新中心。至2016年末,在上海落戶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580家,投資性公司330家,外資研發中心411家。杭州民營企業活躍,形成以阿里巴巴為依託的互聯網生態圈,創業氛圍比肩一線。蘇州將依託產業集群優勢,緊跟上海創新步伐,科技成果轉化靈活,連續3年上榜福布斯創新力最強城市,新三板掛牌企業數僅次於北上深。南京名校雲集,大學生儲備豐富,為打贏人才戰,提出碩士以上學歷買房不限購政策,南京若能將人才優勢轉為科技優勢、產業優勢,未來發展潛能巨大。

市場化程度高

行業波動領先於其他地區

是全國房地產市場的「晴雨表」

作為我國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城市群居民富足,城市開發水平快速提升,住房需求升級換代,市場量價齊升。「深耕長三角」也已經成為各房企主要策略,市場競爭激烈。同時,長三角地區城市在上行周期中市場總是率先啟動,而在下行周期也最早出現回調,堪稱樓市「晴雨表」。

圖:2016年商品房銷售金額、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單位:億元,橫軸)及同比增速(縱軸)

(點開查看高清圖)

結語

長三角作為國內最成熟的城市群之一,經濟水平領先,製造業發達,藏富於民,經濟活性高,已形成完善的多層次城市體系,城市格局穩定於一核多中心結構,城市競爭中兼具協作。我們認為,未來長三角城市群將形成多個都市圈格局,核心城市引領作用仍然突出。產業發展集中於智能製造與現代服務業,未來各城市發展前景很大程度上由其現有產業基礎、創新實力、對優秀人才的引進決定,長三角地區的多中心整體最優與局部博弈同步上演。

更多內容請查看

房天下產業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指數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華東新開盤諜報:調控過後推盤節奏放緩定價平穩 改善產品躍升主流

TAG:中國指數研究院 |

您可能感興趣

甘肅這座城市是中國第二大能源大市,會成為下一個大慶?
這座城市,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斷水的大都市
差一點成為巨星的5大明星,江一燕第二,黃海波第四
再發展十五年 最有希望成為直轄市的是這六座城市
我國發展最快的一個城市,僅次於北上廣深,成為第五大城市
這座城市,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斷水的大都市,要去旅遊的注意了!
這七大城市成為「新直轄市」的熱門候選,第一名實至名歸
誰會成為第二個大連?
小米市場份額飆升:有望成為世界第三,雷軍樂壞了!
世界主要的幾個大都市,哪個會成為百年後的世界中心?
浙江省的一座三線小城市,卻成為中國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
超越香港成為全球第四大港口,和省會平級,最低調的新一線大城市!
華為能超越蘋果、三星成為世界第一嗎?
這座城市將會和上海合併,成為我國又一大超大城市!激動人心!
湖北一座特大城市,正在快速崛起,有可能成為第二個上海!
中國月亮城:歷史曾三次成為全國知名大都市,如今僅為三線城市
成為娛樂圈新寵的5大明星,宋威龍第二,胡冰卿第三
山東發展最快的一座城市!未來有可能發展成為省內第三大經濟強市?
如果廣西這3座城市合併,或將成為下一個珠三角,有你的家鄉嗎?
江蘇這三座城市發展相當不錯,必定會成為一大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