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鄭和下西洋的明代大太監洪保墓:有三大看點 三大謎團
明代大太監洪保是雲南大理府太和縣人,與鄭和、楊慶是同鄉,他比鄭和大一歲。洪保作為鄭和下西洋使團的副使,當年跟隨鄭和七下西洋。
2010年6月,南京市江寧祖堂山南麓的一個施工隊,在施工的過程中發現了洪保墓,洪保墓是一座磚室墓,十分簡陋,之前被盜墓賊盜挖過。
考古人員對洪保墓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出土了兩塊石碑,一口陶制大缸,陪葬品20多件,包括玉環、水晶串飾、料珠、和各種銀製品等。
雖說洪保墓看上去有些簡陋,但是經過考古人員三個多月的發掘整理,洪保墓展示給世人的卻有四大看點,還有三大謎團,分述如下:
看點一、洪保生前為自己寫下壽藏銘
在洪保墓封門的牆部上,立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完整的壽葬銘,銘文標題「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藏銘」等17個字,字體較大,篆書;正文部分則是楷書,全部是豎刻陰文,一共25行,741字,詳細記錄了墓主人一生事迹。
嚴格意義上講,洪保墓發現的石碑不能稱墓誌,因為墓誌一般是死後撰寫的,經專家考證,洪保壽藏銘則是生前就寫好並刻到石碑上,在「銘文」中,洪保有這樣一段慨嘆:「人生在世,如駒過隙,與其生後之有為,孰若生前只早計也」。
洪保有如此參透人生的慨嘆,或許與他最近一次跟隨鄭和下西洋有關,這次遠航路途艱辛,鄭和也在途中辭世。時年65歲的洪保回到南京後,人生無常的感覺,令他禁不住為自己的後事著想!
看點二、洪保的壽葬銘訂正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事實
現在被認可的史料記載鄭和七下西洋,是根據太倉、長樂的兩塊記事碑統計。而學界普遍認為,鄭和於永樂三年(1405年)第一次奉命下西洋。
洪保的壽葬銘銘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
也就是朱棣上台第一年(永樂元年),洪保就作為一次下西洋船隊的副使,統領船隊下過西洋。洪保的這段銘文把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間提早了兩年。
此前有學者查到的鄭和曾於1424年,率船隊去過一次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巨港一帶),那麼,再加上洪保銘文上記載的永樂元年這一次,鄭和其實不是七下西洋,而是九下西洋。
另外,鄭和1433年辭世後,洪保還在延續下西洋活動。1441年7月到1442年,已年過七旬的洪保率使團最後一次出使西洋。
看點三、洪保銘文中記載的寶船比我們現在已知的寶船要大
從文獻記載中可以查到的鄭和船隊共有9種船型: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水船、大八櫓、二八櫓、六櫓船。最大的船叫寶船,是鄭和的座船,也是船隊的旗艦。但是,600多年來,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多大,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
洪保的壽葬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永樂紀元,授內承運庫副使,蒙賜前名。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齎捧詔敕使西洋各番國、撫諭遠人。」
短短几句話,透露的信息卻十分豐富:洪保這次下西洋所擔任的職務、乘坐船的船號及排水量、以及這次下西洋的任務!
料在是古代一種容量單位,1料相當於1石。之前,寶船記載最多的是它「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也就是長138米,寬56米。現有史料記載證明,鄭和船隊中的海船是兩千料。二千料,相當於現在排水量1000噸。
從洪保的銘文中可以看出,洪保這次乘坐的寶船叫大福號,而且是五千料巨舶,五千料,則是排水量為2500多噸的巨無霸。
很顯然,洪保的這段銘文,對我們印象中鄭和的「寶船」是一種顛覆。
謎團一、洪保墓出土的唯一大物件:一口陶制大缸,究竟作何用仍是一個謎!
在洪寶墓前室內有一口陶制大缸,呈歪倒狀,這口大缸吸引了考古專家們的眼球,之所以傾覆,或許是盜墓賊所為,或者是因為墓室進水造成,而這個缸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放在墓前室內又有什麼玄機?有人猜測這口缸就是一個長明燈,但直到今天,還沒有那位專家能夠給合理的答案!
謎團二、後室墓壁上圍繞棺床的四個鐵環究竟有何用途?
洪保墓的後室墓壁上圍繞棺床有四個鐵環,這四個鐵環用什麼用途,也成了考古人員頭疼的一件事。之前有專家學者推測,這可能是用來懸吊棺材的。但是從洪保墓的結構來看,這個說法基本上被推翻了。因為鐵環距離墓室底部非常近,甚至沒有棺床高,根本無法把棺材懸吊起來。總之,這四個鐵環的用途至今還是個謎!
謎團三、洪保墓有三層門,卻不見屍骨和棺木
洪保的墓葬結構完備,整個墓室有「三重門」,第一層是磚砌的封門,第二層就是木門,第三層是石門,但是木門只殘存了兩個鋪首,墓內室的棺座上,卻不見棺木和屍骨。
對此,相關專家如此解釋:木門和棺木無從尋覓或許與該地段的土壤有關,可能該地段的土壤腐蝕性比較強,這些木質材料都已經被腐蝕掉了。
洪保墓中未見屍骨,實在是顯得蹊蹺!可能與該地段土壤腐蝕性強有關,洪保的屍骨只在地下埋了600年,像牙齒、頭蓋骨應該能夠殘存!
附:部分銘文
猗歟皇明,統御萬國。
服之以威,懷之以德。
極地窮天,罔不臣妾。
寔維奉宣,殫厥心力。
我公桓桓,合為首功。
風颿海舶,遠邇必通。
所至披靡,孰有不從。
群星共北,眾流趨東。
維公之力,博望寔同。
牛首之下,祖堂其友。
水秀山明,鬼神呵守。
萬古千秋,藏斯不朽!


※當年毛主席紀念堂選址有數個方案,選在天安門廣場有何重大意義?
※上世紀80年代十首經典兒歌童謠 動畫片主題曲校園歌曲受歡迎
※高考恢復40周年 輯錄1977年各省市自治區的高考作文題目
※上世紀70年代九首經典兒歌童謠 一首媽媽的吻感動無數人
※西方評出的中國歷史上的六位世界首富,評語客觀幽默又不失尖銳
TAG:張再坤 |
※此人跟隨鄭和下西洋,得病被棄,看到一條大蛇,發了大財
※如何評價《風箏》中隨鄭耀先出生入死的那幫兄弟?
※此人曾隨鄭和出海,登島定居600年後子孫竟成總統,至今深受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