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人大副委員長,在湖南一師上學比毛主席晚幾屆,寫了第一本書
洪業曾將自己一生行事原則,歸納為「三有」和「三不」,即有為、有守、有趣和不作官、不作牧師、不作校長。
葉恭綽稱自己思想行為是矛盾而相容;他討論問題可同時並舉,不會混亂和偏頗。所以冒鶴亭常說,葉某的腦子大概像一個貨倉,把各種貨物分類地存儲,要用時一樣一樣地取出。
陳旭麓24歲發表第一篇史學論文《司馬遷的歷史觀》。他後來多次說這篇論文:「題目很大,寫作時自己年輕,初生之犢不怕虎,但事後想起來還是有些後怕的。」
姚名達改姓名後,因新名下無著作,校長只聘他為講師,並請他用原名。姚不肯,說:「我原來那些著作太潦草,所以才改名的,今後想寫些有真正價值的;如果不批准為教授,那當講師也沒關係,研究學問何在乎教授、講師之名呢!」
鄒韜奮說自己選擇做一名新聞記者,還是「在小學的最後一年就在心裡決定了的」。
夏衍善寫報告文學。他的第一篇作品《泰興染坊底調查》,發表在1920年的《浙江甲種工業學校校友會刊》。夏衍曾說此文談不上什麼「文學性」。
學者、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周谷城,早在1921年在湖南第—師範學校上學時(比毛澤東晚幾屆,算是毛的師弟),就撰寫了第一本專著《生活系統》(1924年出版)。周谷城很重視它,晚年時說,自己的思想系統早已由它決定了。
周谷城說:「我寫書和寫文章,好像很雜;即寫歷史,又寫邏輯,又寫美學。但這不是偶然的,在我的思想系統中非寫這些不可。」
【歷史學家洪業(左一),司徒雷登(左三)】
廖平子詩功夫頗深,他曾說在詩風上黃晦聞(黃節)是由宋入晉,而他自己則由唐入晉。他們都以晉詩為最高點。
蕭伯納在上海見到魯迅,說:「他們稱你為中國的高爾基,但是你比高爾基漂亮。」魯迅回答說:「我更老時,還會更漂亮。」
陳學昭1927年出版《煙霞伴侶》。孫福熙為之序,題「清心長有慮,幽事更無涯」。但陳自己不喜歡,說裡面好多散文是吟風弄月的。


※一個是總理副主席,一個是元帥副總理,都為了革命沒留下一兒半女
※抗日時期的三大賣國求榮的人物,第三位全國人痛恨
※不比軍事比文化,毛澤東、蔣介石誰更勝一籌?
※毛澤東命人編了一本書,挽救了上億人性命,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TAG:史海浮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