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揚琴手的眼神

揚琴手的眼神

很清楚地記得:已經至少兩年沒進星海音樂廳了。兩年時間,轉瞬即逝,似乎比兩個小時音樂會的時間過得還快。

今晚的音樂會是廣東民族樂團這個音樂季的閉幕演出,取名《風雅國韻》。整場演出,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卻是那位坐在指揮面前的揚琴手。

一場交響樂形式的音樂會,樂手不演奏的時間還是不少的,遇上今天李祥霆老先生的古琴獨奏,樂團其他成員就全部靜靜地坐在台上陪著,這時每個樂手的神情就各不相同了——有的若無其事、身體放鬆,有的正襟危坐、若有所思;多數樂手還是會看著指揮或者是獨奏演員的表演的。而這位揚琴手,看指揮的眼神卻一直是全神貫注、雙眼放亮,臉上的表情也隨著指揮的調動而變化起伏,同樣,她看嗩吶演奏古琴獨奏乃至女聲獨唱演員的眼神也是這樣。揚琴的戲份不多,多數時候她都是這樣在凝神關注,那份全情投入、那種表情起伏,也構成了音樂會的一部分。

其實這場音樂會並不是沒有其他亮點,首先是指揮,請來的是著名指揮彭家鵬(我也是沾了友人是彭之朋友的光,蹭到了這場音樂會),或許正因為如此,全部曲目幾乎沒有廣東風格(這多少讓人有點意外和遺憾),而且除了樂團成員,其他獨奏獨唱演員全是正宗北方人(這可不是廣東人所說的北方人地域概念,而是山西遼寧這些地方的藝術家)。其次是有一些在我看來是創新的樂器(畢竟對民樂了解太少,孤陋寡聞,說錯了當我胡謅),比如低音管和低音笙,我想這是為了彌補中國樂器中管樂音量不夠強大的弱點:在我看來,胡琴類等弦樂器的表現效果不比小提琴差多少(當然,今天的樂隊照例還是有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助陣,四把低音提琴立在後排自然是很打眼,有意思的是那四把大提琴,躲在琵琶和中阮大阮的包圍之中,還很難發現),但管樂類的笛也好簫也好,都不夠洪亮(嗩吶倒是洪亮,而且今天第一次聽到低音嗩吶的聲音倒是不輸單簧管和薩克斯呢)。

樂器有創新,樂曲卻似乎很難超越傳統的民族曲目。李祥霆先生演奏古琴選用了兩首古曲(梅花三弄和酒狂),自不必說;而兩首最具創新意味的協奏曲,一首我感覺是大雜燴,另一首聽起來滿耳都是各種熟悉的西洋交響樂旋律(相信作曲家也不會計較我這外行的胡言)。倒是最後的返場曲目很有意思——兩次謝幕之後,指揮家輕輕一揚指揮棒,首席琵琶開始撥弄,流淌出的竟然是《空山鳥語》——按照當時現場的熱烈氣氛,我以為會來一首《春節序曲》,這會很像國內聽眾最喜歡的交響樂演出返場曲目《拉德斯基進行曲》的調調。再接下來的第二首返場曲目倒是很熱烈的,但竟然是《雷鳴電閃波爾卡》——太會玩了!這是想要證明民族樂器演奏西洋樂曲的能力嗎?還別說,這一段演奏真是既別緻又完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分享從不懂房地產開始 的精彩文章:

TAG:分享從不懂房地產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