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封殺」的深圳工改,誰還在拚命搶?

被「封殺」的深圳工改,誰還在拚命搶?

「收購成本高、稅費高、轉讓門檻也高,規劃設計卡得又嚴,我們都在等政策放水。」

2017這半年,彷彿所有的開發商都徘徊在深圳舊改,尤其是工改的十字路口。等下去,錢耗完了是死,不等,沒地耕也是死。

深圳工業用地收購成本,從2014年的1000-3000元/平飆升到2016年的10000-30000元/平,兩年爆漲近10倍。這只是單純的收購成本,還有高額的稅費、建安成本、地價款等未計入。

「現在業主算得比誰都精明,算的是未來帳。而開發商也抱著買地的思維去買廠房,這種價值判斷,把深圳舊改推到一個『三高』的惡性循環狀態,過高預期過高成本過高槓桿。現在處於高位盤整階段,還不停有搏殺的人殺進去。心態不變,玩不了工改。」深圳合一城市更新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一)負責人羅宇表示。

深圳工改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書寫完整個產業第一輪的狂歡與落寞。2017一開年,工改政策一刀落地,來得毫無預警,猝不及防。

1月13日,《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研發用房建築設計管理工作的通知(徵求意見稿)》發布。當時,所有工改進軍者都慌了。這份意見稿明確一點——研發用房改公寓即將成為歷史。5月8日,該通知正式經市政府批准,予以印發。這對於早有預期的開發商而言心情更為沉重。

企業通過工改實現賣房盈利這條捷徑已被斬斷,讓產業的歸還予產業,是政策引導的核心目的。本以為工改市場要冷靜一段時間,但現實總是更戲劇,如今搶地的,賣地的,被坑的在各懷鬼胎,各顯神通。

10年3000萬平工改入市,短期消化不良

截至2016年12月31日,深圳列入城市更新計劃數共498 個,城市更新單元計劃約2800萬平方米,其中舊工業區改造項目約為210個,佔全市總更新單元計劃面積 47%,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米。這是相當令人驚艷的土地儲備。

據世聯行統計,未來10年,深圳將有3000萬平的工業用地供應入市。按照新規30%可售指標,最少有1000萬平將入市銷售。對此,開發商拿地的戰略十分明確——到有仗打,到有肉吃的地方去。工改成為開發商的必爭之地。

而近期工改的去化效果並沒有想像中理想。2017年1月的新政一來,投機者退場,急於回款的開發商開始坐立不安。截至2016年底,已有超過10個在售和計劃銷售項目,且市場化銷售的研發用房(含廠房)新增供應量約30萬平米,1年時間去化約15萬平米,去化率僅為新增供應量的50%

2017年市場化銷售的研發用房(含廠房)新增供應量約33萬平米,加上存量部分,2017年研發用房(含廠房)整體供應保守估計達50萬平米。由於政策限制研發用房改居住功能,世聯行預計,2017年研發用房的整體供應量達60萬平米以上。

60萬平是什麼概念?今年上半年新房只賣了105萬平方米。

受限於政策有開發商想脫手

更重要的是政策來得就像龍捲風,不少在建、準備入市的工改項目做了部分的研發用房改居住功能,如今卡在了政策眼上,無法拿到預售證。

在2017年準備入市的7個工改項目中,至少有兩個被卡住。要麼設計推倒重來,要麼等。這其中包括通過收購深圳本土企業首次入深的外來房企,項目位於龍華,原計劃定於今年入市,如今看起來難。曾經的不惜代價,如今的進退兩難。

一家在全國排名前五的民企,在龍華的工改項目也是由於政策原因遲遲不得入市。由於該企業急於回款,現有意把項目整體打包轉讓。

另一種吃虧在於不專業。一家在2017上半年中國房企銷售榜排名前25的閩系房企,購買深圳本土房企位於寶安的工業用地,由於項目本身規劃指標變動,宿舍與商業指標被挪為他用,買之前以為是香餑餑,要吃了才發現是餿饅頭。地塊只有研發用房指標,不成熟的地段,高額的接手成本,低迷的市場,就此產生了一盤壞賬。

因不懂行中招的房企絕不是少數,來自珠海的房企接手位於龍崗老街的工業用地,該地塊產權為綠本,經過兩道轉手,最後落到珠海房企手上。由於大產權單元以及地段的限制,如今也只想轉讓,「虧一點都行」,畢竟上市公司的賬面還是不能太難看。

對於外地房企而言,想要為公司未來在深圳謀求一張登陸船票,盲目殺入,前路絕非坦途。

大房企調整架構,跑馬圈地

「受調控政策的影響,現在市場交易冷,所以很多房企把業務重心轉移到前期,都在拚命找地。以往是原業主求合作,求收購,屬於買方市場,而現在反過來變成了賣方市場。對於政策,大家認為只是短期行為,更看重的反而是深圳未來的城市價值舊住宅區、城中村項目早被瓜分完畢,啃不下的也不去硬碰,來得晚的想進場,那就只能看工改。對於房企而言,進場工改是無疑的,只是時間的問題。「世聯行首席工改顧問董極對樂居表示。

「工改」之爭,對深圳本土企業而言,是守住江湖地位的決勝戰。各家打法異曲同工,都抱著大幹快上的激情,放手讓多平台在市場上共同競爭。在戰略管理上追求扁平、合夥、快速。

就如卓越,從集團層面全力進軍工改,也是近期的決定。憂慮點在於,第一,對工改不了解(早期涉及較少);第二,現在舊改儲備較足(已簽項目佔地面積近600萬平方米)。

公司重新調整了地產、城市更新、置業三大業務板塊。城市更新集團負責舊改,置業拿商辦用地,地產專註於住宅。看似各有專攻,實則平台都獨立運作,最終項目誰簽了就是誰的。這無限激發了各自團隊在市場拿地的狼性,畢竟對一個職業經理人而言,拿不到項目,那很可能也意味著失去一份高薪的工作。

這半年來,央企華僑城的變化讓人驚喜,一改過去保守風,進入到爆髮式擴張階段。從去年至今成立了超10家公司,包括華城東部投資、東部城市發展、東部城建、西部投資、文創投資、文華投資、文化集團、華僑城光明投資、置業投資等公司,還與華夏幸福合資成立產業地產平台——深圳夥伴華僑城產業運營公司,各自公司都在外界搜尋舊改、工改、小鎮等項目。

而有了一個「富爸爸」的萬科,總的來說處於痛並快樂著的階段,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民生工程也意味著獲得更多資源的扶持。上半年對構架大作調整,成立西區、東區、鐵萬公司,也是為了更扁平、快速地承接未來的大體量項目。

毋庸置疑的是,在深圳儲備了大量工業用地的開發商們,在與政策的博弈中,總有超乎你想像的解決方案。小金額囤地、開發拖延、規劃調整、合作開發,等待市場與房價的腳步,以及偶遇一場隨時到來的土地交易。

市場面對工改需要回歸理性

但這次工改政策的出台非常高冷。政府嚴禁工改項目鑽漏洞的決心明確,暫時限制了行業的僥倖心理,卻限不住市場對利潤的慾望。在2014-2016年入市的工改項目中,如果位置好,操作得當,利潤空間在25%-30%甚至以上行業平均也在15%-20%之間

雖然比不上住宅的豐厚回報,但也足以讓人「鋌而走險」。2014年以前工改收購成本極低,1000-2000元/平是市場均價,位置好就稍高些,如今叫價到20000-30000元/平的都有。

「市場不好,我們也沒必要賤賣,看行情唄,總有一個價。」一業主高冷的回應道。

「2006年下半年,不單是關內,從坪山、光明到松崗的工廠物業價格全面上漲,都是一萬塊錢以上的收購成本。比較典型的信號就是2015年-2016年上旬,有大量民間資本殺入收購廠房。大家抱著買地的思維去買廠房,這是一個價值判斷。深圳的舊改已進入到一個三高的不良狀態,過高的預期、過高的成本、過高的槓桿。「合一羅宇分析,現在工改工的問題在於短債長投——用高成本的短期債,去投一個長期的產業。想賺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改成公寓,對外銷售,快速回籠資金,這又回歸到早前的政策漏洞上。

今天你推高價買了這個廠房,明天你買的廠房就是另一個新高度。最終的結果是,產業用地的價格形成機制被各種過高預期因素綁架,它的天價建立在一堆莫名其妙、不明覺厲的未來之上。最後,整座城市都在為這漏洞買單。

典型案例如福田保稅區內的部分工業項目,現在業主算的都是未來賬,包括更新後容積率的提高、入市價格等。業主一開口就是10、20、30億的叫價,還都對標CFC長富中心。開發商對這類業主的「精明」佩服得五體投地。

但產業化的發展終歸會回到正途,只是這把政策刀突然砍下來有多少企業失血過多,市場能承受的疼痛極限又在哪,仍是需要共同探究的過程。這也折射出「工改」在深圳本土化過程中的殘酷與魅力,亦可為後來者借鑒。

名詞解釋

工改:舊工業區產業轉型升級,主要是工業用地改產業用房,研發辦公空間。一般配套商業、宿舍、服務式公寓。(之前有企業用研發用房改公寓大賺一筆,現在此路不通)

蒸魚 編輯

錯過這些你會後悔喲

傾聽,碼字,分享。

我是樂居溫姑娘,

一起共享樓市的美好與荒唐。

加好友請掃二維碼~

(備註公司+姓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新浪房產 的精彩文章:

今年關外商業中心全面開花,誰家「體驗」最好?
盤點深商領袖的「繼承者」們:王石交棒郁亮,任正非接班人成謎
深圳樓市的2016:成交面積降了32%,但價格卻漲了
深小一錄取線降低真相:部分擴招,學位房會降溫嗎?
深圳新增寫字樓5成是自用型企業總部,空置率上升至16%

TAG:深圳新浪房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