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海蘭馨映福田——隨周慧珺老師學習的日子

書海蘭馨映福田——隨周慧珺老師學習的日子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自己在書海里行舟已數十載。回憶起當年學習書法的情景,宛如昨日一般親切……

1975年我被分配到上海中國畫院工作。當時還處「文革」後期,一個十八歲的小青年,卻能時常與擁有著國內書畫界「半壁江山」的老一輩書畫家同處一堂,切身感受其中特殊的文化氛圍,真是十分幸運!期間,恰好有一位與老畫師一樣著名卻很年輕的書法家,也是新近入院的。用老畫家張大壯先生的話來說:「我們畫院來了一位『文徵明』。」

她,就是周慧珺老師。她創作的《行書字帖——魯迅詩歌選》當時正在全國傳閱。我居然能夠與她一起共事!仰望著這位善良質樸、寬厚謙和的老師,欣賞著她的精彩書法,強烈的求知慾瞬間充盈著我的心胸。

一、言傳身教潤無聲

工作之餘,我開始暗下苦功學習書法。記得當我第一次拿著不成樣子的毛筆字,怯生生地向周慧珺老師請教時,她和藹地接受了我這個稚嫩的學子,並十分耐心地告知書法的基本要領。臨走時,老師特別關照我,咱是同事,你喜歡學書法很好,可以隨時來找我。周老師平易近人、潤物無聲的諄諄教誨,使我如沐春風。有幸得到名家的鼓勵和指教,我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了學字,每次求教都會牢牢銘記老師關照的要點。

我因為陶醉在筆墨線條里,不經意放鬆了工作。周老師看在眼裡,及時提醒我:「要善待一切工作,無論是干哪一行。只有腳踏實地把工作做好,並有真才實學,這樣才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和理解」。

每次給我批改作業,周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細細分析古人原作,一次次地示範臨摹和解讀。同時告誡我:「趁年輕,一定要多讀經典名篇,以彌補讀書之不足。不能上了年紀再倒過來讀書。學藝先要有好的文化素養,通過讀書,還能夠明白做人的道理。」聽了老師的話,我開始熟讀、背記《古文觀止》、唐詩、宋詞等歷代名作名篇。確實,這些經典名作讀來親切,收穫頗豐,如飲甘泉灌溉了我的心田。

那時,領導有意安排給我一些文字工作,讓我去資料室上班。這給我創造了吸收更多名作養料的機會。我不斷將新出的美術資料準備好,老師們來上班,都喜歡在資料室翻閱,我就在旁邊聆聽他們的解讀。老師既稱道作品的藝術妙處,同時還讚歎作者的人品和氣節,這樣當我再讀這些作品時,就能更加深入地體察作者的思想內涵。周老師見我努力習字和讀書,在獎掖之餘更不忘諄諄教誨:「要學藝,先學做人。」

記得第一次走進周老師在北京東路的家,穿過二樓漆黑的過道,進門只見老師正在家為老父母煎荷包蛋。老師家因「文革」受衝擊,只能住在這間整天不見陽光的長套間里,連燒飯等都蝸居這一室,顯得十分擁擠。老師重病纏身,還得用心呵護、侍奉年邁多病的雙親,令我感慨良多。我進到內室拜見了老師的父親。他是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正端坐於小屋床上。床頭上方,張貼著他用毛筆書寫的小橫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是蘇軾《留侯論》一文中的名句。我當時正讀此篇,便背誦起來。老人指著牆上掛著的唐雲的兩幀花卉冊頁說:「只要有藝術的陪伴,我們的生活就充滿著陽光。」這位淡定、充實、內心豐富的長者,不為生活的窘迫而改變自己豁達的人生追求,深深觸動了我。要知道老人曾是上海灘頭號五金經營者,還是一位上海灘有名的收藏大家——周志醒先生!

周老師照顧老人的親歷親為,也深深感染了我。我更加理解了「言為心聲,書為心畫」的藝術真諦。當年,我岳母晚年患腦溢血後落下了老年痴呆症,情緒失控。周老師了解到此情後,有意無意間,啟發我要多一些擔當。於是我克服了種種困難,將老人接到自己家中,與我們共同生活了十來年。當我搬入新居,請老師來家做客,岳母拉著老師的手,十多次問詢重複的問題:「您就是周老師?」老師也不厭其煩並謙遜地一一應答:「是的,我是周慧珺。」臨走還特別關照我,一定要照顧好老人。我盡了孝道,使岳母安然度過了悠閑的晚年。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女」。周老師身上,自然也繼承了周老先生的氣節與品質。有一次,我得知有位藏家有一本傅青主的書法冊頁。這是老師所欽佩的前賢,而藏家對周老師書法也讚賞不已。在與藏家的交往中,我促成了以老師書法作品交換這件藏品。老師將她父親當年購藏的珂羅版傅山冊頁取出對照,發現這件藏品竟然就是原物,如果成交,那真是得其所哉!當時,藏家希望老師書法創作一本文天祥「正氣歌」楷書冊頁,以及幾件書法條幅等作為交換條件。老師答應後,覺得儘管是「兩廂情願」,但還應厚待對方,於是再主動追加了五千元給那位藏家。這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如果與當時抄家物資不認領,則以十二元一件結算的方式比較,五千元可謂是一筆巨額,對方很是感動。

正是周老師,使我對學藝有了更多的體驗與感受:一個人有了一顆善良、仁愛和誠信之心,才可能在學業上立穩腳跟、德藝同進。

二、觸類旁通精於勤

初學書法時,我學顏真卿《多寶塔》,當時可謂全身心投入,朝夕伴隨法帖,自以為長進有加。一日請教周老師,可否換臨它帖。老師問我此帖持續臨了多久,我自豪說有兩年整。我本以為會受到誇獎,然而老師只是微微一笑。我百思不得其解,苦思冥想許久許久,才恍然大悟。在她看來,吃頭口奶的好帖,如果對路,就要吃透,形神兼備,將原作臨摹得惟妙惟肖,達到真正的「入帖」和「亂真」才能放手。顯然我臨帖時間和進度,與老師的要求尚有距離。在她的教導下,我體會到帖是不說話的「老師」,閉眼亦如面對良師,要能背得出原作,無論點劃線條、結構章法等的細緻搭配,甚至想像帖中作者寫字時的狀態,如何蘸上一筆,一氣呵成寫幾個再蘸筆。這些都必須細心領會、理解,要陶醉於字帖之中,深入地與作者交心。

周老師講學習書法曾經用「造房子」做比喻,說建造高樓,必須先得打牢地基,只有基礎工程穩當方可開始建高樓,否則欲速則不達。在老師的熏陶下,我懂得了「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道理。學習書法必須夯實基本功,不能淺嘗輒止和好高騖遠,而要以「建高樓」的要求,紮實穩打,循序漸進,方能走進書法的領域並有所建樹。

一次我在老師身旁觀看她臨寫黃庭堅草書帖。本以為老師已是書法大家,會寫寫歇歇,誰知她越臨越歇不下來,越寫越深入地與古帖交流。只見她揮毫時氣勢開張,手臂、肘腕一起運用自如,與千年法帖非常契合,直入宋四家神髓,且越寫越精神,不知疲倦。整整一個下午,老師運筆如馳騁疆場的奔馬,在宣紙上縱橫捭闔;又如搏擊藍天的大雁,在雲間自由翱翔……欣賞著老師嫻熟自如的筆法之妙,如雲捲雲舒,又似花開花落般的自由,真正進入了一片大自在的境地。我深深感悟到藝海無涯,邁向藝術之巔,必須做到身心合一,不斷突破自我。老師的言傳身教使我得益匪淺。我深知,這就是藝術精神力量在煥發著底氣和能量,這是出神入化的功底在調節著身心,這是在喜悅中給知者帶來更多美好。

老師底蘊深厚,注重渾厚與靈動、穩健與飄逸、敦實與虛空等多種藝術元素的對立統一,在寫草書時,以魏碑的雄健、沉著加以充盈,這些獨特風格,在書畫界令同行叫絕,在社會上也深受群眾喜聞樂見。對老師書法的感受,我曾以「我似乎聽到了美妙的歌聲」作比喻,我確實感知到這是新時代飽含美妙的磁性韻味和感染力的藝術。

老師的作品,影響遍及大江南北,一度湧起了「周慧珺熱」。全國各地書法愛好者紛紛來信求教、求學、求購字帖,出版社也不斷約稿,還有許多求題書籍書名等。在十方榮譽面前,老師仍是保持著一種淡泊從容的心態,深居簡出,反覆錘鍊精心耕耘自己的藝術田地,並且不斷兼收並蓄,吸收所有的傳統營養之精華。她在注重書法藝術深度、難度同時,雅不避俗,俗不傷雅,創造了自己典雅、遒勁的獨特書風。

自周老師執掌上海書壇,每年迎春茶話會總會請各地名家演員助陣。我很珍惜這種與姐妹藝術親近學習的良機。欣賞之餘,也斗膽上台唱幾句京劇助興。在鼓勵的掌聲面前,自己頗覺滿意。這時,老師卻指出了我在唱腔上的諸多不足,告訴我萬法同源,觸類旁通。愛學戲、有膽量是好事,但既然學就要有深度。她建議我向琴師、專家、票友多討教,並要我多學傳統戲。她認為,傳統戲曲在演唱上與其他藝術門類可以更多互通,其中注重「含蓄」「內涵」,更是一種文化的境界。老師自小也隨父親去劇院泡戲,所以喜歡戲劇,偶爾也唱上幾段老生戲。師姐李靜喬遷新居,她讓李靜備酒,但因搬家一時找不到佳釀,便順手取來燒菜料酒,照樣喝上幾口,由著名琴師陳平一伴奏,唱了「空城計」選段,引來大家齊聲喝彩。老師也曾讓我幫她去唱片公司購了大量CD碟片資料。她尤其喜歡京劇大師余叔岩,認為其韻腔含蓄圓潤,與書畫線條有異曲同工之妙,給人以典雅空靈之美,同時又兼具簡潔、明快、乾脆、利落之爽。

記得一次在老師家裡看余叔岩的錄音配像資料,老師十分注意欣賞余派的行腔。她說:「即使他唱的滿宮滿調,也絕不是把所有腔都唱滿了,而是在一些托腔、擻音上留有餘地,耐人回味。」她指著牆上掛著的前輩名家吳湖帆《林塘晚歸圖》所表現的青山煙雲的空靈意境,讚歎地說:「這正如我們的書畫審美,留有空間,給人想像,品味餘韻等怡人氣象是息息相通的。」

周老師認為:

中國的書法、京劇是「國粹」,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自豪的藝術。書法與京劇有許多共同的審美原則,比如都以中庸之美為最高原則,人們常拿王羲之與梅蘭芳做比喻,不激不烈,不溫不火,平中見奇等特點,既是「王書」又是「梅劇」所具有的。

受老師的影響和點撥,我在學習書法的同時,又多了一門相互打通的字外功,使我不滿足僅唱現代戲,向更多傳統骨子老戲經典靠攏,更多感悟國粹藝術的諸多魅力。

三、慈悲為懷無垠愛

在老師的生活中,大慈是她內心最快樂的事,平靜的外表下,蘊含著強烈的慈愛之心。作為書法大家,她在輔導學生時,從來沒有任何索求於學生,相反,她會常常自掏腰包買來毛筆、宣紙送給學生。記得在資料尚缺的80年代初,她看到上海書畫出版社新出版《書法自學叢帖》等上好資料,就親自開著電瓶車去藝術書店購買,而後一一分送給學生,至今我仍珍藏著這套精裝的傳統書法經典。在畫院,同事們的小孩子,可以成為老師的好朋友,因為老師始終有一顆博愛的童心,能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可以與他們娓娓道來,做遊戲,成為孩子們知心朋友。記得在恢復高考時,年輕同事還向老師請教數理化,這也是老師的強項。平時同事、朋友家中如遇困難,只要老師知道,她總會悄悄地雪中送炭,濟人所急。這樣的感人之事,俯拾皆是。例如梨園新秀女老生王珮瑜、姜培培以及陳平一等剛來上海發展的時候,老師經常自費購得大量戲票分贈給親友們,到現場觀看,以支持年輕的京劇演員,並且還經常資助他們。老師家以前的保姆曾經與我們談及,說老師在生活上對自己非常節儉,可是在幫助朋友時卻出手爽快,實在大方。

十多年前,周老師出任了上海市書協主席,在老師六十華誕之際,畫院全體行政人員懷著敬重的心情,自發組織起來,為她做生日慶典。當老師得知大家的盛情,連夜特地為眾與會者趕製禮物——每人一件書法作品,作為回報。宴席上老師深情的說,她昨夜沒睡好,一邊寫一邊在回憶與大家共事多年來的美好情誼……而同事們既是為她慶賀、祝福,同時也是對老師平日對人厚愛的一次感謝。令同事們意外和倍受感動的是,各自竟然獲得了一件老師的書法作品,真是彌足珍貴!

老師十分尊重人,強調人人平等,面對當今喧囂的社會,總是守望著自己的一方凈土,始終保持著從藝者一顆純樸的心,始終對得起藝術的良知。不論什麼場合,她從來不以名家自居,一向自甘寂寞、低調處事,從不與人斤斤計較。但在許多原則問題上,尤其為了書協的整體利益,她卻著眼大局,是非分明,絕不含糊,自信和智慧地將海上書壇引領到新的領域、新的高度。

2004年,我來到了上海千年古剎龍華寺華林書畫院工作。照誠方丈踐行「以文化弘揚佛法,以佛法弘揚文化」的理念,深得社會的好評,也得到老師的讚賞。她鼓勵我要好好工作,而她對佛教文化的支持和貢獻,也可謂不遺餘力。近十年來,她熱情參與了由龍華古寺組織的慈善義賣等活動,每年都捐獻出傾心創作的精品力作,手卷、條幅、中堂、冊頁,形式多樣。老師楷書、行草書的《心經》等作品,為人們激賞和鍾愛。因為有了老師和陳佩秋、韓敏等一批書畫名家的加盟和影響,龍華古寺的迎新慈善書畫義拍活動自2006年創辦以來,九年中成功地舉辦了八屆,籌集善款近七千萬元捐給了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被譽為「籌集善款數額最高的單項慈善活動」。這其中就凝聚著老師廣種福田的一份心血和愛心。

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學習書法藝術是永無止境的追求過程,在這個領域裡我珍惜陶醉於偉大傳統藝術。今生有緣有幸,我能跟隨周慧珺老師學藝,在感受老師高妙的書法藝術同時,也終生難忘和感恩老師似蘭之馨、如松之盛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質所給予的教誨!

謹以此心韻向恩師致以真誠敬意:

翰墨天香比古賢,披風瀝雨身似岩。

清暉筆底心慈境,書海蘭馨映福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慧珺書法藝術館 的精彩文章:

「清風出袖明月入懷」——朱銀富先生的書法藝術
心畫蔥蘢——周慧珺和她的書法人生

TAG:周慧珺書法藝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