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儋耳碩士」曾開

「儋耳碩士」曾開

核心提示

水井村位於中和鎮東坡書院東南約二公里處,水井村在行政建制上是一個村委會,由田坊、高村、水井上、水井中、水井下和林屋六個坊頭構成,方圓有兩平方公里,村裡有曾、李、張、林諸姓,400餘戶人家,2000多口人,村子與聞名遐邇的東坡書院相隔一片水墨溫潤的碧綠田野。村因一口清澈甘甜的水井得名,其地鍾靈毓秀,向來文教昌盛,人才輩出。有「儋耳碩士」之譽的明代儋州最後一位舉人曾開就是從水井村走出來的人物,他十二歲考取秀才,十九歲時又中經元,名揚於世;他居家期間教書育人,惠澤鄉里,重建州學,編撰州志,「有功於儋」,備受時人和後世推重,成書於1935年的《民國儋縣誌》亦將他列為「名賢」。本期,我們講述曾開的故事,一起回顧他的手攬經元、七考進士、重建州學、詩詠「八景」。

出生名村 手攬經元

曾開字公實,號泰階,萬曆四十二年(1614)出生於水井村。水井村名的由來頗具傳奇色彩。相傳,明正統年間(1436-1449),南宋末南寧知軍曾悅的九世孫曾彥育才有方,李賢(南宋初昌化知軍李行中後人)用厚禮延請他到田坊村設塾教學。曾彥之子曾輝隨父讀書,李賢見曾輝聰明伶俐、一表人才,將女兒許配給他。曾輝在成化年間(1465-1487)考取歲貢,不負李賢的器重。曾輝成婚後,定居田坊村,生下四個兒子。因人多地少,曾輝的次子曾傑、三子曾偉、四子曾信後來移居附近的山坊村,並開鑿一口水井。此井深不過三米,泉清味甘,田坊、山坊的村民認為這是物阜年豐的吉兆,遂以「水井村」作為他們兩個村的共同名稱。水井村素有讀書傳統,頗出人才,在地方上遠近聞名。

中國楹聯泰斗馬蕭蕭重書「儋耳碩士」匾額。

曾開出身書香之家,他的父親曾廷策及曾廷第、曾廷筦兩個叔父都是歲貢,曾廷第還到吳川任過訓導。曾廷策孝順父母,友愛弟弟,一家人未曾分爨,始終和睦相處,這在當地被傳為一大佳話。曾廷策在少年時就已是秀才,然而幾次參加舉人考試都不幸落選,後來回到家鄉。他為人清高淡泊,不熱心於增置產業,而是將精力放在對兒子的培養上。

曾開天生聰穎,記憶力強,有過目成誦的本領,被人視為「神童」,他在十二歲那年便考中秀才。後人傳說,曾開在這次應童生試時,考完後於場外賞花並隨手摘采,正巧一位史姓太府從旁邊路過。史太府欲戲弄曾開,張口便吟:「曾童生袖藏春色」,不料曾開立即作答:「史太府目察秋毫」。史太府再出一對:「曾童生,中間加四點,稱為魯國賢士」,曾開不假思索又回應:「史太府,頭上添一划,實成吏部天官。」史太府見曾開反應神速、對答如流,大為驚嘆。

曾開資質聰慧,基礎紮實,又得父親精心栽培,學業長進很快。崇禎六年(1633),十九歲的曾開與連胞兄曾閎(曾廷第之子)結伴到廣州應鄉試。方岳孫公看到曾開、曾閎的文章後讚嘆不已,將二人比為「海外兩明珠」,並預測他們都能高中。不久結果揭曉,曾開名列全省第三,手攬廣東經元,如願以償;曾閎卻榜上無名,出乎意外,令人遺憾。

曾開一舉成名,當時任考官的揭陽知縣陳鼎新對他十分欣賞,親手題寫「翰苑名魁」匾相贈,以示稱讚。

七考進士 懷才不遇

曾開考中舉人後,於崇禎七年(1634)、十年(1637)兩次赴京會試,都未能及第。崇禎十三年(1640)、十五年(1642)、十六年(1643)為明代最後三次開科年份,曾開皆未趕考,不知緣何。另據曾開後人說,曾開曾因丁父母憂六年,守妻孝三載,耽誤了進士考試,此如非誤傳,則曾開錯過的可能就是這三次會試。

明朝揭陽知縣陳鼎新題贈「翰苑名魁」匾。

曾開生逢末世,他中舉時明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十一年後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同年清軍入關並遷都北京,大明王朝滅亡。朝代鼎革之後,曾開隱居水井村,吟詩作賦度日,並致力於設壇授徒、重建州學、編撰志書等對地方有益之事。

滿清在奪取江山後,很快恢復前朝科舉制度,定文武制科仍於辰、戌、丑、未年舉行會試。根據曾開的詩文,可知他應考了順治十五年(1658)會試,這是清廷第八次開科取士,也是曾開易代後首次上京赴考。這一次從廣東北上的考生中,有東莞籍的抗清烈士子弟尹治進(字右民)一行。曾開與尹治進諸友一路上即興吟詠,詩文酬唱,給漫長旅程平添不少雅趣。曾開在途中還拜謁了唐朝名相張九齡祠、忠臣張巡祠以及汨羅江旁屈原祠,又得讀抗清殉國的張家玉、陳子壯、陳邦彥、韓如琰、林洊等人的遺詩,並賦詩詠懷,表達敬仰之情。

曾開這次趕考,在廣東新興乘舟時,竟然有魚從江水躍入船內,同行的人認為此為曾開必能中進的佳兆,都以詩相賀,可惜他最後又名落孫山,無功而返。

曾開後來又在順治十八年(1661)、康熙三年(1664)、十二年(1673)、十五年(1676)四次參加會試,然都下第。康熙十八年(1679)、二十一年(1682)皆為大比之歲,但年近古稀的曾開不再赴考。

曾開前後「七上公車」,都沒考中,令人嘆息。他在詩中雖再三表明自己是以不計得失,聽之任之的心態去參加科舉,但從他於一次趕考返鄉道上,經過掛榜山時觸景生情寫下的「北去南來我愧山」詩句中,還是可以想見他內心的無奈與失望。

教書育人 重建州學

曾開科舉出身,一向重視教育,他在歸居家鄉期間,曾修建位於水井村、具有私學性質的曾公祠(後人亦稱水井曾氏庠學)。

曾公祠據傳初建於成化年間,原來是曾輝開辦學校之處,曾開考中舉人後在已有基礎上擴建成曾公祠,為四合院格局,祠內祀曾氏有名望的祖先,同時也作為他施教的場所。曾開潛心育才,培養了不少士子,使曾公祠成為一所著名的鄉學。因教績突出,曾開的名聲很快傳聞到官府,順治年間(1644-1661)任海南道分巡副使兼提學的韓廷芑授予他「儋耳碩士」匾,以表彰他在地方教育中的貢獻。(後來清儋州知州王師旦曾重書此匾。)曾公祠在此後一段時間內一直擔負教育功能,水井村歷來盛產人才,與此密切相關。

曾開於執教曾公祠之餘,為再振儋地文教,他還發起重建中和古城裡的州學(民間稱孔廟)。

儋州學始建於北宋慶曆四年(1044),明朝時得到多次重修,且幾易校址。弘治二年(1489)知州鍾英將其遷到州城西外廢宜倫學舊址;正德七年(1512)知州陳袞又移之入州城內東南隅;萬曆四十三年(1615),江西廣昌舉人、時任知州曾邦泰將其搬回原來的宜倫學基址,並捐俸贖二百金,創建殿堂、齋廡、欞星、戟門、泮池、啟聖祠等。至清代初期,兵荒頻仍,儋州學失修,年久漸圮,正殿仍在,但僅剩棟柱,左角也發生傾塌,戟門更已消失不見,東西二廡及名宦、鄉賢兩祠、大門木石亦蕩然無存。

看到州學幾成荒廢,人們不禁為之嘆息。鄉紳和儒生有修復州學之心,但人微言輕,只好將事延緩,以待為政者或教官出來主持。地方官員雖也曾有過整修州學之舉,然皆屬虛應故事,並未真正起到實效。

儋州學作為官學,在推行教化上佔據主要地位。為復興儋州教育,曾開曾與州長官商議州學重建事,卻因經費不足等原由而都沒有下文。依靠官府一途暫時無多大進展,曾開改而發動民眾力量,著手另行謀劃。順治十四年(1657)冬至後,在曾開的努力下,財力、物力、人力全部到位,儋州學重建正式啟動。然而次年正月時,曾開有公車之行,原訂計劃又遭旁人議論,導致工程停止。直到四年後的順治十八年(1661)春,曾開頂住各方壓力,帶頭捐資,學正陳祝、訓導歐陽霖也各捐俸十金,同心籌劃,工程才得以繼續。康熙元年(1662)仝元樞蒞儋州知州任,他對州學重建亦捐資支持。

鑿於明朝的水井,至今仍清澈甘甜。

如今面貌一新的曾氏宗祠,曾經是曾開施教的場所。

水井村的古榕樹。本版圖片由記者 黎有科 攝

儋州學的重建在官民同心協力下很快告竣,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舊學荒廢的建築已經新建,尚可修復的設施得以修理。此外,還修築了一個泮橋,原來在重挖泮池時,發現有井,砌井而未有橋,後曾開認為泮池不宜設井,遂鑿石築橋。這次重建,奠定了有清一代儋州學的基本格局,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次對州學修補,以及後來的幾次修葺、重修,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

曾開倡議重建儋州學,使儋州成為易朝後海南較早恢復州學的地區,這對清代儋州教育的起步和發展無疑具有積極作用。乾隆年間(1736-1795)儋州科名興盛,探本溯源,曾開功不可沒。

詩詠「八景」 廣受傳誦

曾開才思敏捷,寫文章援筆立就。他曾編修儋州志三卷,惜早已散佚。今從他留下來的《議修儋學疏序》中,仍可窺見其為文筆力之一斑。曾開尤擅寫詩,其詩以清新自然為主色,作品被《民國儋縣誌》卷十一《藝文志》收錄者有一百多首。

曾開的詩,以吟詠儋州「八景」景觀的五律《詠儋八景》流傳最廣。八景詩由「八景」衍生,是「八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八景」文化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成熟於兩宋,繁榮於明清。萬曆年間(1573-1620),朝廷下詔命令全國各地呈報「八景」,地方官員紛紛組織本地文人從當地名勝中評選「八景」,使「八景」文化在全國範圍內更加普遍化。海南的「八景」文化,最早是元泰定四年(1327)曾任參知政事的王仕熙於流放吉陽軍(今三亞)時帶入。王仕熙在古崖州挑選八處最具代表性的景觀定為「崖州八景」,並為之賦詩,開啟了海南「八景」文化的序幕。據方誌記載,儋州「八景」文化於明代已存在。儋州「八景」是「天堂春色」、「松林晚翠」、「載酒南薰」、「舊州西照」、「龍門激浪」、「馬井湧泉」、「筆架籠煙」、「顏塘漾月」八處景觀,其為儋州地域特色的典型呈現。此八景名稱由四字短語構成,每兩個字表示一個含義,前兩字是地點,後二字為景觀,兩兩並列,組成一個動態的綜合景象。凡有「八景」,必有「八景」詩。明嘉靖初年擔任儋州知州的蕭弘魯,以及萬曆四十一年(1613)開始知儋州的曾邦泰曾有吟詠儋州「八景」的詩篇。尚存海南諸志書記載的儋州「八景」詩,以蕭、曾二人之作為最早。曾開生活年代晚於蕭弘魯,曾邦泰任儋州知州時,曾開尚是孩童,因而《詠儋八景》創作時間自然在蕭、曾兩知州的儋州「八景」詩之後,但從作者籍貫來看,曾開卻是有儋州「八景」詩收錄於現存方誌的第一位儋州文人。

曾開《詠儋八景》語言工麗、用典自然、想像奇特,非同凡響。其全篇云:

海邦稱樂土,儋耳說天堂。地淺欣鄰郭,花好競向陽。青郊分翠陌,綠野映方塘。幾度霜威過,漫嗟春去忙。(天堂春色)

鼎峙青宵外,插天筆陣高。裁雲供彩幅,飛瀑瀉文濤。秀聳三台杖,花生五色毫。千軍曾橫掃,佇看斗荒豪。(筆架籠煙)

高嶂兀稱奇,雲幨天半垂。坡翁曾有句,仙子似相期。嵐染山容媚,晴看石貌離。歲寒貞爾質,晚對更相宜。(松林晚翠)

本非池上物,溷跡海天猜。六位時無定,四靈眾獨推。岩吞疑怒石,水擊似奔雷。破浪知何日,禹門春未回。(龍門激浪)

地似因人重,千秋春夢傳。登堂揮化瑟,載酒憶前賢。波印湖中月,風回海外天。何時民物阜,到處奏虞弦。(載酒南薰)

絕島憶南征,將軍此地行。駕鰲麾浪靜,渴驥迸沙明。一勺浮甘液,千秋列駿名。斜陽人汲散,月照漢家營。(馬井湧泉)

湛湛冰壺映,方塘半畝間。水紋搖月影,晶色盪波顏。玉宇空中綴,星河天上還。一區饒別緻,何意在人寰。(顏塘漾月)

聞說岐豐舊,西京淑氣多。夕陽存古道,遺照向松蘿。改邑泉猶冽,遷喬石尚峨。魯陽曾指日,麥秀漫興歌。(舊州西照)

詩中,曾開逐一對「八景」進行「潑墨」,他以敏銳觀察力,捕捉「八景」的特點,精心構思,細緻雕琢,運用形象的譬喻、瑰麗的想像和恰當的典故,或描繪它們的秀麗風光,或緬懷與它們有關的歷史,或通過它們寄託對儋州未來的憧憬……,充分展現了「八景」的獨特之美,讓人耳目一新,浮想聯翩,心馳神往。

作為佳篇的《詠儋八景》,在清初已收入康熙十二年(1673)開始俢撰的清代海南第一部府志《康熙瓊郡志》,後來亦見於《康熙儋州志》《民國儋縣誌》等志書,廣受流傳。

正是由於有曾開這樣的歷史名人為儋州「八景」大唱讚歌,賦予它們豐富內涵,儋州「八景」文化才更具魅力,並得以廣泛傳揚,留給後世深遠影響。(作者陳有濟 編輯梁娥 吳宗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儋州報 的精彩文章:

海南第一位尚書郎——薛遠

TAG:今日儋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