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上雙奇葩
———簡論《三國演義》曹操、諸葛亮的形象塑造
(一)
金聖嘆說:「三國者,乃古今爭天下之一大奇局;而演《三國》者,又古今為小說之一奇手也。」毛宗崗說:「吾以為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雲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我認為,三絕之中,諸葛孔明與曹操尤為奇絕。曹操、劉備、孫權各為三國之主,固有得一比;諸葛亮、周瑜、司馬懿也有得一比;而諸葛亮與曹操更有得一比。兩人皆出身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從小皆受到良好的教育。曹操舉孝廉為郎,誅黃巾有功,起義兵討董卓開始成為軍閥,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擒呂布,殺袁術,誅袁紹,收張綉,一統北方,掛名大漢丞相而實為中原之主,還有詩歌留傳,奠定了其在中國歷史上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不朽地位。諸葛亮則未出山而先分三國,制定聯孫抗曹大計,繼而取荊州、收二川,開蜀政、安南方,坐擁劉氏父子兩代皇帝的支持而為蜀漢丞相,後期更在事實上主持蜀政,還有以前後《出師表》為代表的文集留傳,奠定了其在中國歷史上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的不朽地位。曹操固然智計百出、文採風流,但更有奸詐陰毒的一面,少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自喜,更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欺他寡母與孤兒」之歷史事實。諸葛亮固然聰明絕代、溫文儒雅,但更有志在靖亂、忠厚自斂、鞠躬盡瘁、廉潔奉公的歷史事實。《三國演義》秉承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宗旨,演述三國故事,但對於曹操、諸葛亮則虛構成分不下於五分。《三國演義》誇張了曹操奸詐驕橫的一面,放大了諸葛亮智計忠貞的一面,一反一正,成為《三國演義》當仁不讓的兩位主角,從而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最經典的兩朵奇葩———曹操與諸葛亮的文學形象。
(二)
《三國演義》對曹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風采有多角度的保留和演述。他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曾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第四回,寫董卓欺君弄權,「眾官皆哭」。「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這人就是曹操。他並主動提出願擔任謀刺董卓的重任。後來在討董過程中,盟軍內部勾心鬥角,各謀私利,袁紹身為盟主,卻按兵不動。「操大怒曰:『豎子不足與謀!』遂自引兵萬餘……,星夜來趕董卓。」很顯然,青年將領曹操,是一個具有討董卓、平天下的雄心壯志,而高出於群雄之上的政治上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後來的屯田制度,迎奉獻帝都顯示了曹操這一特點。
在第五回《溫酒斬華雄》一節,從他對關羽的態度中,寫出他能識才、愛才,且能打破貴賤出身的偏見,堅持「得功者賞」的正確原則,又能從統一大業出發考慮和處理問題。曹操多次下求賢詔,故曹操手下,文臣武將、謀士眾多,人才濟濟。他又能知人善用,使人盡其才。如第十六回,寫劉備為呂布所逼,到許昌投靠曹操,荀勸他乘機殺劉備。荀出,另一謀士郭嘉入。嘉曰:「不可……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意。」於是表薦劉備領豫州牧。他對關羽恩義備至也並非完全出於奸詐,而確有真心愛才的一面。他帶兵軍紀嚴明,製法尊法,割發代首就是一例(第十七回)。討袁紹時(第三十一回),他號令三軍「如有下鄉殺人家雞犬者,如殺人之罪。」使得「軍民震服。」他派兒子曹彰北征烏桓時,臨行戒之曰:「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法不徇情,爾宜深戒。」使得曹彰「身先戰陣,直殺至桑乾,北方皆平。」這些地方,作者都比較真實地寫出了曹操節節勝利、迅速統一中原的原因。
官渡之戰更表現了曹操傑出的軍事才能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他既能正確的分析形勢,又能虛心地聽取下屬的意見,集思廣益,及時地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顯得既果斷而又穩重。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生動演述了官渡之戰。戰爭之初,袁紹兵強將廣,盛勢凌人;操用謀士之智,百般防守。軍力漸乏,糧草不濟,意欲棄官渡退回許昌。得荀彧書:「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曹操令將士死守。幸好徐晃劫了袁紹的軍糧,戰爭陷入相持階段。最後是許攸投操,操「跣足出迎」,攸獻燒糧之計。操親選馬步軍士五千,既安排好守寨人馬,又親帶張遼、許褚之類猛將,假冒袁紹人馬,火燒袁紹烏巢糧庫;然後再假冒烏巢守將淳于瓊之兵,內外夾攻,殺敗袁紹劫營之兵;最後,兩路人馬虛攻,八路大軍齊出,殺得袁紹「單衣幅巾」而逃。官渡大勝,固然與「羊質虎皮、鳳毛雞膽」的袁紹剛愎自用、自毀長城有關,更是曹操虛心納諫正確決策、身先士卒火燒烏巢的結果。曹操大小數百戰,斗兵呂布、收容劉備、計定遼東、平定漢中,等等。還著有兵法《孟德新書》。還有橫塑賦詩,臨死分香等等情節和故事,《三國演義》中曹操的文治武功、俠骨柔情讓人印象深刻。
《三國演義》對曹操奸詐陰毒的一面則進一步虛構誇大,讓他成為中國文學史上陰謀家、野心家的代表,一言以蔽之曰「奸雄」的典型的文學形象。第四回里,在曹操出場不久就寫他殺呂伯奢,一開篇就使曹操給讀者留下極為陰毒可怕的印象。呂伯奢是他父親的結義兄弟,他因多疑而誤殺呂,陳宮譴責他:「知而故殺,大不義也。」他卻回答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的這句名言,道出了他的人生信條。這一情節的安排是經過作者的精心構想的。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所引的孫盛《雜記》中,確有關於曹操誤殺呂伯奢家人的記載,但作者不是原文照搬,而是在藝術上作了三點重要的加工:一是《雜記》只記曹操殺了呂伯奢的家人,而沒有殺呂本人,《三國演義》卻加寫了曹操在明知誤殺呂家八人後,還將在路上遇到的呂伯奢殺死;二是《雜記》並沒有寫有陳宮陪同曹操到呂伯奢家,《三國演義》特意加寫陳宮陪同,意在使陳宮成為曹操的陪襯,使曹操的奸詐、殘忍顯得更加突出;三是寫陳宮對曹操的負義行為進行譴責,由此而引出曹操那兩句臭名昭著的人生信條。呂的家裡有那麼多人,重要的客人來家,主人應該陪客,完全不可能由年老的主人親自到西村去買酒。不顧有悖生活邏輯而特意安排曹操殺奢,在人物一出場就給他的臉上抹上白粉,可見作者的意圖確實是要在全書一開始就為這個人物的刻畫定一個基調。第十七回寫他圍壽春攻打袁術,因軍中糧盡,竟借糧官王篨的頭來穩定軍心。既寫出他的奸詐,又寫出他的殘忍。他對自己手下的謀士也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荀是他手下的頭號謀士,替他出過很多好主意(如「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就是荀彧提出來的),戰官渡時即由荀彧留守大本營許昌,為他建立了很大的功勞,曹操也一直對他很欣賞信任。但當荀彧勸他不要封魏公、加九錫時,因為觸動了他篡權的野心,便懷恨在心,翻臉不認人,遣人送了一個食盒給他,盒上有曹操親筆的封記。荀彧開盒一看,盒內並無一物,即會其意服毒自殺了。荀攸(荀彧之侄)不同意他封魏王,他就大怒,威脅說:「此人慾效荀彧耶?」致使荀攸憂憤成疾,卧病而死。其他如許田射獵、杖殺伏皇后、殺楊修、殺禰衡、夢中殺人等情節,都突出地刻畫了曹操的陰險、奸詐、殘暴,突出地表現了曹操作為一個反面人物的基本特徵。
在曹操的身上,籠絡人心而又嫉賢妒才,剛愎自用而又機謀權變,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聰明過人而又愚蠢顢頇,坦誠中總帶幾分虛詐,大度中常含幾成小氣。這就是這個人物形象的迷人之處。如張松在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中所調侃的「丞相驅兵到處,戰必勝,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綉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劍於渭水。此皆無敵於天下也。」「操大怒曰:豎儒怎敢揭我短處!」這就是曹操的奸而能、真而偽、寬而猛的複雜的「奸雄」形象。
(三)
《三國演義》對諸葛亮這個優秀的歷史人物則進一步誇大、虛構,不但讓其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賢相、第一聰明人,而且誠如魯迅所說「狀諸葛亮之智近於妖」;不但誇張、放大其優點和功績,而且忽略其缺點,一反《三國志》「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的記載,將他描寫成治戎與奇謀兼長,天文地理與科技發明皆精的全才,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諸葛亮以其鮮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測的謀略智慧,傑出的軍事才能,鞠躬盡瘁、廉潔奉公的高尚情操,贏得了世人的喜愛,成為經典的文學形象。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直到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才正式出場,但此前作者卻已經濃墨重彩進行了描寫和鋪墊:劉備桃園三結義後劉關張三兄弟顛沛流連,雖有人格魅力跟了一個趙雲,但一直無存身之處;暫屯新野彈丸之地,遭蔡瑁追殺,牽馬躍檀溪而免;當此山窮水盡之時,從水鏡先生口中聽說「伏龍、風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然後一徐庶出,彷彿一小孔明也;然後「元直走馬薦諸葛」;然後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更寫得山川秀麗、風華絕代。在第三十七回中,關雲長怪孔明自比管仲、樂毅,「毋乃太過?」小說借司馬徽的口說:「我欲另以二人比之,……可比興國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劉備三顧之間,先聞農夫唱孔明之歌,次見孔明之友石廣元、孔明之弟諸葛均、孔明岳父黃子彥等人。柳暗花明,一詠三嘆。直到第三十八回才寫到劉備初見孔明,即獻出隆中對,定天下三分。一個先知先覺、經天緯地、心憂天下、知恩圖報、冠朗俊逸、儒雅博學的完人形象,閃亮登場。三顧茅廬,隆中三分的故事也確實成為世人嘆為觀止的經典情節。
諸葛亮出山之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曹操大軍南征,赤壁之戰底定三分。赤壁大戰也是曹操與諸葛亮唯一直接對陣的一仗。赤壁之戰中,真正的主角是曹操與周瑜,諸葛亮起的作用主要是作為外交家聯吳抗曹。但《三國演義》為了演繹諸葛亮的完美形象,先是虛構了博望坡火攻破曹,然後是水火交攻,初現「指揮如意談笑中」的「智絕」風采;然後是舌戰群儒、智激周郎,奠定了孫劉聯盟的基石;草船借箭固然是神鬼莫測,七星壇「借東風」則是驅神使鬼,更是赤壁大勝的決定因素,「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成為國人的俗語;再是智算華容,智取荊州;既能三氣周瑜,又能過江弔喪以維持孫劉聯盟。不但是周瑜與曹操鬥智斗勇的過程都在諸葛意料之中,而且都是在諸葛推波助瀾的操控之中。曹操與諸葛直接鬥智就是「智算華容道」,曹操詭計多端,諸葛則能將計就計。既算其死,更算其生;既算敵軍曹魏,復算友軍孫吳。一場赤壁大戰,寫得精彩紛呈,蕩氣迴腸,成為中華文學史描寫得最為經典的戰役,而諸葛亮也由客軍參謀的身份變成了這場大戰的絕對主角和靈魂人物,其謀略家、外交家的完美形象首次得以確立。《三國演義》的作者將諸葛亮作為全書的中心人物來描繪。蜀漢創立最晚而最早滅亡,三國之中國力最弱,但作者對蜀漢著墨最多。開篇即是劉關張結義,全書在後主第一百一十九回「樂不思蜀」後一回而結。劉關張,伏龍鳳雛,五虎上將,人物描寫最為鮮明。對諸葛亮更是濃墨重彩、嘔心瀝血,揮巨橡之筆刻畫其光輝形象。全書百二十回,主寫孔明、回目標題即有諸葛、孔明、武侯、漢相字樣的即達四十回之多,佔全書整整三分之一。孔明的主要故事:三顧茅廬、赤壁大戰、收取二川、託孤定蜀、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六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是細細描繪,同時代發生的其它事則一筆帶過。為了誇張諸葛亮的光輝形象,甚至還讓其有木牛流馬之類發明創造,有登壇祭風、祈禳北斗延長壽命之類通天本領。就是先主夷陵大敗,也是諸葛亮入川前安排的八陣圖救了劉備,才有「白帝託孤」;然後是「安居平五路」,再造孫劉聯盟。無論是政治鬥爭、軍事鬥爭,還是經濟、行政、外交,諸葛亮都是智計絕倫、未卜先知。諸葛亮既作為「智絕」的形象出現,而其智慧從屬於忠義。諸葛亮生逢亂世,遇既為皇室宗親且能三顧茅廬的劉備「知遇之恩」,從此忠貞不二、嘔心瀝血。他與劉備的關係,是封建社會君臣的典型,所謂「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為腹心」的理想境界(劉備所謂「如魚得水」)。白帝託孤,「諸葛亮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其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劉備死後,他深入不毛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都是為了報劉備的「三顧」之恩,託孤之重(語見第八十七回)。他事無大小,都親自處理,弄得形疲神困。主薄楊顒勸他注意身體,不必親理細事,他卻回答說:「吾非不知,但受先帝託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盡心也!」(語見第一百零一回)。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孔明拜祝曰:「伏望天慈,俯垂鑒聽,由延臣算,使得上報君恩,下報民命,克複舊物,永延漢祀。」前後《出師表》以及死前「手書遺表」都充分顯示出諸葛忠君愛民的思想品質和鞠躬盡瘁的性格特徵,符合儒家思想「內聖外王」的道德要求。「七擒孟獲」,是信義昭著的大故事。第一百零一回有一小故事:出祁山前孔明令大兵百日一換,這時魏兵突然大進,「楊儀入告曰:『魏兵甚急,丞相可將換班軍留下退敵』。孔明曰:『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且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雖有大難,決不留他。』即傳令教應去之兵,當日便行。」結果士兵反主動請纓而勝。還有殺李嚴而用其子李豐,哭馬謖而自貶三等等情節和故事,充分顯示諸葛亮賞罰嚴明、嚴於律己,文學形象愈加豐滿。
(四)
《三國演義》膾炙人口、流傳千古,既有三國人物、故事的本身特點,更有《三國演義》作者高超的謀篇布局的功勞。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波詭雲譎的戰爭風雲,智勇足備的英雄群像,百轉千回的曲折故事,讓人目不暇接,百讀不厭。《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最為出色,最重要的特點是重謀略;人物描寫則以粗線條的勾畫為主,烘托、渲染、映襯、誇張一類的藝術手法運用得十分成功。《三國演義》中主要的戰爭都離不開曹操與諸葛亮。作者濃墨重彩描繪的英雄群像中著力最多的是曹操與諸葛亮兩位主角,諸葛亮更是佔了半壁江山。一奸一忠,一邪一正,對比鮮明。性格特徵、儀態舉止也各有特色。曹操敗走華容道,狼狽不堪卻一路大笑不止。先是「馬上仰面大笑不止」,再是「坐於疏林之下,仰面大笑」;後是「馬上揚鞭大笑」;安全到了南郡安歇,「忽仰天大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曹操「割須棄袍於潼關」,痛哭的對象卻是大將典韋。「顧謂諸將曰:『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眾皆感嘆。」是愛才勝過愛子,還是面厚心黑作秀?和長板坡摔兒子的劉備有得一比。還有青梅煮酒、望梅止渴、割發代首等等故事,讓這個人物形象生動,別具一格。對諸葛亮的描寫更是誇張到了極致。高卧隆中,抱膝長吟的青年才俊;舌戰群儒、罵死王郎的懸河口才;羽扇綸巾、算無遺策的智謀絕學;鬼神不惻,通天徹地的異人神術;運籌幃幄,決勝千里的統帥風采;淡泊明志、廉政勤政的賢相氣度;空城可嚇退司馬,坐像也可嚇退司馬等等。如珠如玉、可歌可泣。諸葛大名傳宇宙,諸葛形象永駐華人心中。
《三國演義》對曹操和諸葛亮的形象塑造無疑是成功的。人物思想性格的複雜來自於生活。歷史上的曹操本來就有智勇和姦詐兩面,有從救國救民的青年將領向「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轉化的兩段人生。作者突出他的奸詐和梟雄的一面,但同時並沒有完全消解他的智能一面,或者說是有意地適度保留了他這一面。這不但不能說明《三國演義》人物塑造的失敗,相反在人物塑造上既寫其短亦寫其長,而又不影響到褒貶愛憎的總的思想傾向的表現,應該承認這樣的藝術處理是相當高明的。曹操性格中的兩面當然是矛盾的,但這種矛盾在生活中就很常見,同一個人的同一種性格或素質,在此種條件下是美德,在彼種條件下就可能變成惡行。複雜的生活原本如此。有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如若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誰復知?」成功和失敗的衡查標準,只能是這個形象在讀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從古至今,讀過《三國演義》的讀者對曹操的印象都是一個既可憎又可怕的奸雄,這就證明了它的成功。
歷史上的諸葛亮本已接近完人形象,但《三國演義》對其進一步拔高、誇張。不但其對手都是絕世英豪,而在諸葛面前必定任其玩弄於股掌之間。如「三氣周瑜」後還要讓士兵大呼「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六出祁山的回目中,「空城計」《武侯彈琴退仲達》、《武侯斗陣辱仲達》、《上方谷司馬受困》幾乎燒死仲達,《出隴上諸葛妝神》騙過仲達,司馬懿出盡了洋相,甚至自覺受了「巾幗婦人之衣」。當然,肯定還要讓強勁對手經常在與他交鋒後自嘆不如。周瑜臨死前哀嘆:「既生瑜,何生亮。」《孔明巧布八陣圖》這一回里,陸遜嘆曰:「孔明真『卧龍』也,吾不能及!」堪稱孔明死敵的司馬懿在《諸葛亮大破魏兵》這一回里長嘆曰:「諸葛亮真有神出鬼沒之計,吾不能及也!」在《見木像魏都督喪膽》這一回里,顧謂諸將曰:「諸葛亮已死,我等皆高枕無憂!」又嘆曰:「此天下奇才也!」豪爽多智的曹操墜入諸葛計,進入華容道,三次大笑後求關羽放行,實際上是求諸葛亮免死。「七擒孟獲」中:孔明「攻心為上」使孟獲拜服:「南人不復反矣!」在孔明生活的年代,沒有人是他的對手;死後,魏兩著名軍事將領———鄧艾、鍾會,還不是他的對手。《鄧士載偷度陰平》一回里,鄧艾曰:「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以師事之,惜哉!」羅貫中借敵人之口來顯示孔明的智慧,這種手法的運用使得孔明「智絕」的形象更豐滿。
《三國演義》中的孔明,已如魯迅所言:「狀諸葛之智則近妖」。如赤壁之戰中寫孔明草船借箭、七星借風、火計破曹,這還不夠,還要寫到孔明能生擒曹操,讓曹操狼狽至死,走投無路。但曹操被擒,太不合七分寫實,後面的戲又怎麼唱呢?只好說「亮夜觀天相,操賊未令身亡。留這人情叫雲長做了,亦是美事。」說明孔明不但預知關羽能勝,而且預知關羽會「義釋曹操」。這樣描寫雖然突出了孔明的「智」,也彰揚了關羽的「義」,也顯示了曹操雖奸詐而亦有走投無路之困,但卻不通情理,只能付諸「天意」。如果真有天意,諸葛亮真知天意,蜀漢必敗、三國歸晉,又何必如此嘔心瀝血,殺馬謖、貶三等、子孫戰死呢?《三國演義》的作者就是要塑造這樣一個鞠躬盡瘁、滿門忠烈的形象。其實,如劉備征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蜀漢精華毀於一旦,其罪固在劉備(可見劉備非聖主),但孔明有先見之明嗎?知天意嗎?再如孔明對後事的安排,既寫他先知魏延造反,安排馬岱殺之;結果他親自安排的楊儀也出了問題。至於他安排的接班人姜維則空有軍事才能,一味窮兵黷武,卻是個沒有政治才幹的人物。九伐中原而無功,卻讓司馬昭一招制敵,劉後主不戰而敗。顯然,諸葛亮事實上不是神仙,不是「妖人」。誇張過分之處,明顯不通。其實,孔雀開屏,絢麗之處,必有難說;「完人」形象,亦有不通之微瑕。
(五)
《三國演義》為什麼要塑造,或者說為什麼這樣塑造這兩個形象?或者說《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是什麼?這是由作者的思想傾向決定的,更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也與三國故事長期的演變流傳有關。三國史實,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掛名大漢丞相而實際上行皇帝權威,對名義上的漢帝肆行廢立,對忠於漢室的文臣武將大加殺戮,放任兒子篡漢,從儒家傳統的角度,曹操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得以誅之。劉備是漢室宗親,又確實有忠君愛民的一面;諸葛亮作為劉備父子創立、維持蜀漢政權的靈魂人物,放棄可以為「西川之主」的機會而謹守臣子身份,對皇室忠貞不二,建立不朽功績,具有完美品格,符合儒家核心價值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內聖外王」之道。三國後,晉朝承魏而建,它就以魏為正統,陳壽著《三國志》就是以魏為正統,蜀漢為偏霸。到宋代出現了民族並立政權,金、遼、宋並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金、遼在北方,自比曹魏為正統,宋地處南方,偏安江南,勢如蜀漢,以蜀為正統。而三國故事流傳深久廣遠,至晚唐時人物形象已非常生動了。北宋蘇軾的《東坡志林》記載:「王喜曾云:『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說明三國故事到此時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已十分鮮明。從宋起,漢族政權就屢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就早把北方政權比做曹魏了。《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大約生於元末明初,對北方外來的異族政權(元朝政權)當然有否定因素。這些因素結合起來,羅貫中作為一個不世出的文壇天才,讓《三國演義》擁劉貶曹、忠君愛民的思想傾向更加鮮明,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所以作者要將曹操描寫為奸雄,把劉備描寫成賢君聖主,還要把諸葛亮描寫成智絕忠貞的賢相。曹操為大漢丞相,諸葛為蜀漢丞相。兩人都智變百出,但諸葛更為智絕,且一奸一忠,對比鮮明。諸葛的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傳頌千古;而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也遺臭萬年。這兩句話也成為了兩人忠奸比對的形象標籤。
《三國演義》劉備為聖主,「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關羽為武聖,這是人和;荊州為四戰之地,但二川為「天府之國」,這是地利;劉備為漢朝宗室,有正統身份,這不是天時嗎?蜀漢集團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仍然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命運,甚至戰勝不了眾心所棄的「僭國者」———曹魏、孫吳集團。《三國演義》給出的答案,這就是天命。天命其實是一種宿命論,是一種唯心史觀。在作者的時代,它卻是全民族共同的信仰,人們對它的真實性毫不懷疑。我們也不能拿今天的知識結構去苛求古人。我們進入《三國演義》的世界,感到諸葛亮也要屈服於天命的安排,他一再感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國演義》塑造的孔明,就是這麼一個智絕而又命定為悲劇的人物,曹操卻是這樣一個姦邪而能成功的人物。沉浸於《三國演義》的世界,濃濃的悲劇情感包圍著我們,讓我們默念著杜甫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偶有機緣寫於2008年
TAG:人生有五味 |
※我的文學史老師和文學史課
※文學史重要一頁,上海文學博物館落戶虹口
※中國文學史上的「異數」——張愛玲
※文學史為什麼選擇杜甫
※吐槽 讀文學史
※游國恩《先秦文學 中國文學史講義》,新中國首部權威文學史
※南唐後主李煜在文學史上的藝術成就
※人類文學史上的精華,中文版現貨首發
※文本研究,能否顛覆傳統的「文學史觀」?
※中國文學史的四片碎葉
※文學史上最經典的宮怨詩,三四句奇之又奇,妙絕千古
※那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中國人的吃文化與文學史上最奇特的一頓飯
※寫給兒童的中國文學史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司馬遷和《史記》
※革命文學史上的豐碑《天安門詩抄》精選
※張政文教授講座: 《時間維度與文學史範式》|【學術動態】
※李秀萍:王輝斌將「文學史研究打通關」的新證
※在中外比較中凸顯中國文學特質——浦江清的中國文學史研究
※《潘煥龍文集》重見天日 填補清代文學史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