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非遺人 非遺事 常州梳篦省級傳承人——邢糧

非遺人 非遺事 常州梳篦省級傳承人——邢糧

常州梳篦製作技藝形成於魏晉時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享有「宮梳名篦」之譽。清乾隆年間的《常州賦》載:「削竹成篦,朝京門內比戶皆為」。當時,常州西門和南門一帶有幾萬人從事梳篦生產,且都是世代相傳。因而西門有「篦箕巷」,南門有「木梳街」作為地名。一把梳子的製作從原料到成品須經過28道工序,而篦子則須經過72道半工序。作為鐘樓區隸屬管理的非遺項目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共有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傳承人10人。今天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常州梳篦項目省級傳承人邢糧老師。

梳篦傳人,寂寞的堅守者

邢糧,就是當年數萬梳篦業從業人員之一,父母為他取名「糧」,就是希望他不受飢餓之苦。

邢糧一頭長髮,不拘小節

「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初中畢業後,父母讓邢糧去學一門手藝,拜一位姓殷的梳篦匠人為師。每天天不亮,他就從三堡街步行至相距十多公里的馬公橋師父家學做梳篦。

年輕時的邢糧(左)

邢糧平時除了幫師父做梳篦,還要幫師傅做家務、帶孩子,抽空還要練習彩繪。他還有嚴重的生漆過敏,一度想放棄。

製作一把合格的梳篦工序繁複

「四十年了,從新奇到厭倦到重新認識梳篦,現在我對它早就是一種情懷了!」數十年的製作讓邢糧對梳篦產生了深深的感情。

雖然梳篦慢慢退出歷史舞台,身邊的同行也紛紛轉行,但邢糧依然日復一日地堅持著。

正在烙畫的邢糧

從選料到開齒、打磨、拋光、彩繪……一把梳子的製作從原料到成品須經過28道工序,而篦子則須經過72道半工序,這些他都親力親為。

看縷氣,是製作梳篦的第一步

邢糧在工廠聚精會神地工作

手工開齒

手工上蠟、生漆膠合是常州梳篦的特色

直到今天,邢糧每天出門前都必用自製的梳子梳頭,也會隨身帶著梳子,梳篦已經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對挑戰,創新突破

現在的年輕人很少使用木質的梳子了,漸漸也淡忘了梳篦這門傳統手藝,他便開始思索如何喚起常州人對梳篦的記憶。

邢糧的梳篦藏品

他始終認為,梳篦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要遠高於其實用價值。

邢糧的梳篦代表作《五虎上將》

他拜常州梳篦三大家族之一的卜家第八代傳人卜仲寬為師。

邢糧是卜仲寬老人的關門弟子

為了挖掘梳篦的欣賞價值,邢糧還創造性地將留青竹刻、漆藝、青花瓷以及象牙淺刻等元素融入梳篦的製作中。

邢糧作品:青花瓷元素梳篦

邢糧作品:象牙淺刻元素木梳

邢糧作品:留青竹刻元素梳篦

邢糧作品:螺鈿鑲嵌元素梳篦

他也在梳篦中融入了傳統文化和市民生活的成分,將傳統與時代融合到一起。

邢糧作品:古代「四大美女」系列木梳

經這般改良後的邢糧梳篦,不僅材料上乘,有保健養生的作用,又造型美觀,廣受常州人的好評。

取材於常州青果巷風光的「印象青果巷」系列木梳

邢糧甚至開發了動漫題材的梳篦,很受年輕人的歡迎

篦梁燈火,薪火相傳

創新突破的同時,為了讓這門瀕臨失傳的梳篦技藝重新發揚光大,邢糧也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自己親身授課培養下一代的傳人。

邢糧和他的小徒弟

而他畢生的夙願就是開一個關於常州梳篦的展覽館,讓更多的常州人來了解這門曾經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技藝。

邢糧的梳篦藏品

一把梳篦,一段歷史;

一位工匠,一世傳承。

歲月可以沉寂一段歷史,

卻無法抹去一顆工匠之心。

篦梁燈火,

在代代梳篦工匠的手中,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鐘樓文化館 的精彩文章:

TAG:鐘樓文化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川西遺事:阿羅
「浮世繪」青春遺事
熏香遺事:古人如何紅袖添香暗香襲人?
宋江對綠帽子不以為意?《大宋宣和遺事》卻是另外一版本
它遺事孤立,即將消失,宮崎駿電影《天空之城》原來真的存在!
楊志真是楊令公的孫子么?《大宋宣和遺事》中早有明確記載
來看看謠言的威力有多大,那些年的韓國申遺事件,真相有點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