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里被嚴重低估的鬼才,媲美諸葛亮,讓曹操死不瞑目,特點至今讓人不寒而慄?

三國里被嚴重低估的鬼才,媲美諸葛亮,讓曹操死不瞑目,特點至今讓人不寒而慄?

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國時期可以說是英雄輩出,說到三國就必繞不開的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機軍師諸葛亮,諸葛亮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璀璨耀眼的明星。然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一位才能也足以與諸葛亮媲美的人物,他是三國里被嚴重低估的鬼才,媲美諸葛亮,讓曹操死不瞑目,特點至今讓人不寒而慄?

他就是軍事鬼才司馬懿,最近熱播的有吳秀波、劉濤以及李晨主演的《軍師聯盟》正在熱播,劇中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較為人性化的司馬懿。司馬懿少有異稟,在曹操主政的時代他有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一舉成為曹操的心腹幕僚,讓跟隨曹操征戰多年的老將、謀士們羨慕嫉妒不已。司馬懿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就飽受了父親司馬防嚴厲的言傳身教,為他以後事業的飛黃騰達打好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曹操這個人是非常尊重人才的,在他發現了司馬懿這一個能夠與諸葛亮相抗衡的人物之後,就立刻將他收到麾下做事,不久之後就有意將他安排在自己的接班人曹丕身邊出謀劃策。公元217年,曹丕被曹操任命為魏王世子,而司馬懿敏銳的政治嗅覺立刻就意識到自己跟著曹丕未來就會不可限量,因此也就更加死心塌地為曹丕效命。公元220年,一代梟雄曹操病逝,曹操臨終前曾對曹丕說道: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能馭則馭之,不能馭則殺之,由此可見,司馬懿的才能是被曹氏家族深深忌諱的。

不過,繼位稱帝之後的曹丕並沒有聽從曹操誅殺司馬懿的建議,而是大膽啟用了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的司馬懿,任命司馬懿為尚書,在曹丕在位的六年時間裡面,每逢軍國機密大事都會與司馬懿商量,司馬懿也沒有辜負曹丕的厚望,聯合孫權,痛擊劉備穩固了曹魏的萬裡邊疆。雖然此時的司馬懿已經官居大將軍,而且,經他舉薦的陳群、曹休也都官居顯赫,可是司馬懿對曹丕依舊忠心耿耿。

直到魏明帝曹睿時期,司馬懿才算是仕途幾經坎坷,多次因為曹睿的猜忌而被放逐。雖然過程中也多次啟用司馬懿對抗孫、劉聯軍,但大都是臨危救急之用,一旦戰事穩定,就會立刻被解除兵權。可憐此時的司馬懿外有諸葛亮的連番羞辱戲弄,內有魏明帝的不停猜忌以及曹爽等人的設計陷害,最終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司馬懿熬死了老對手諸葛亮,有發動政變奪取了曹氏的軍國大權,朝堂之上的皇帝曹芳已經儼然是司馬懿的傀儡了。但是,即使得到了曹魏家族大權,而此時的司馬懿已經是天壽將近、時日不多了。

公元251年,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73歲。割據稱雄、軍閥混戰的三國時代,也因司馬家族的崛起很快就得到了統一,公元263年,蜀國被滅;公元280年,吳國被東晉所滅。三國歸晉的結局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曹操、劉備以及孫權知道之後會作何感想?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穿越歷史的迷霧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後一位大內高手,慈禧光緒的貼身侍衛,因一絕活讓他至今無人能及?
蕭何迫於呂后淫威誘殺韓信,韓信臨終前一句話,讓蕭何至今背負千年罵名?
洪秀全坐擁三千佳麗,為何獨對一神秘女子情有獨鍾,不惜江山相送?
萬世功臣,為國戍邊30年一生未嘗敗績;千古罪首,私情育敵40載葬送大明王朝?
李世民神秘的死亡之約,為信守承諾,造就一千古佳話,至今廣為流傳?

TAG:穿越歷史的迷霧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個被極度低估的三國梟雄,不遜於曹操袁紹,可惜還沒表現就死了
三國歷史上, 被嚴重低估的一位奇才, 諸葛亮不是他對手
三國被嚴重低估的東吳名將,一個建議讓曹丕不戰而退,卻鮮為人知
三國中諸葛亮的才能是否被高估了?答案是否定的,而且低估了
三國演義最被低估的一線大將,孫堅曹操都不是他的對手,死的可惜
不可低估的三個星座,雖然是好人,卻也不好惹!
被嚴重低估的三國謀士,不但算對了戰爭結果,還算準了自己的死期
三國被嚴重低估的諸侯,能力強過劉備,卻因一次敗仗而被罵千年!
很有實力,卻一直被低估,不被看好的星座!
三國中最容易被低估的梟雄,如果不是敗給曹操,歷史將改寫
三國被嚴重低估的大將,諸葛亮也不是他對手,一句話決定三國命運
此人是被低估的名將,大敗關羽,讓曹操自嘆不如,卻死於孟達箭下
三國中被低估的將領,曹操的心腹大患,關羽也奈何不了他
司馬懿一生最大的對手,不是諸葛亮,而是被後人嚴重低估的他
戰績不佳也別小看!綠軍仍可爭冠不是玩笑,3優勢被低估最不該
隋唐歷史上真正的第一猛將,李元霸也不是他對手,卻被嚴重低估
三國中一個被世人低估的戰將,呂布也未必是其對手,更不要說趙雲
三國被嚴重低估的悍將,敗孫堅破曹操,可最終的結局令人大呼遺憾
火影:這3種忍術不是因為「爛」,而是使用不當,導致威力被低估
遠不止是個殺手,杜蘭特有一點被嚴重低估,這對比能為他做出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