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丁酉年六月十五講經論道活動內容分享

丁酉年六月十五講經論道活動內容分享

講經論道內容分享

道的原始涵義指道路、坦途,以後逐漸發展為道理,用以表達事物的規律性。這一變化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易經》中有「復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復》),都為道路之義。

老子認為道生成天地萬物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道生成萬物之後,又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而蘊涵於天地萬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無間不入,無所不包。道雖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但它不同於可感覺的具體事物,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是構成天地萬物共同本質的東西。

略後於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他認為,人事必須「因陰陽之恆,順天地之常」,違反客觀規律,必然招致災禍。

戰國時期儒家學者所著《易傳》也提出關於道的學說,認為道就是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普遍規律。《周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把一陰一陽相互轉化視為道。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把道視為無形的抽象規律,與有形的具體事物區別開來。

道是過程。這是道的第一層含義。道不僅是對萬事萬物的系統性、整體性的概括,而且是對萬事萬物發展過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種靜態的形而上實體,而是一個過程。道的過程性表現為道生萬物的過程,即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道轉化為一,一轉化為二,二轉化為三,三轉化為萬物。在這一過程中,道循環往複,「周行而不殆」,它的運動周期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它逐漸的離開,離開得越來越遠,遠到一定程度又返回來。萬物又復歸於道。道的過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論說明的各種關係構成的,因此,道也是關係。

老子指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就是說,道是天下萬物的本原,這裡「始」、「母」、「根」、「門」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們有層次的區別。

「天下有道,卻走馬亦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堅持道的原則,天下和平安定,放棄道的原則,則會陷於兵荒馬亂之中。按道的法則去作,道會成全你的,「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最後,道的原則是最高原則,而且有很高的價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教和道家是在人類生活中研究科學的宗教,起源於人世的生活規律,總結世間的規律,早期道家就發明了火藥和造紙術等。

道教講究長生久視,希望通過自身的修為能夠得道成仙,這就歸於日常生活的認知和善念的修為。道同於人,在道家的經典中總結了世間萬物的變化,讓人能夠更好的去面對生活。

不同於其他宗教,道教更注重於今生的修持,對今世需要多加修心和修行,修心需要用心對身邊的人和物,修行需要去把自己的善念善行傳播出去。

道教的修行能讓世人能夠快樂的去生活,這也是我們修道的目的。在修行中我們需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交流,用心去關懷身邊的人和物。

東南亞道教聖地石洞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南亞道教聖地石洞峙 的精彩文章:

臨滄地區道教發展
《沖虛真經》 說符第八

TAG:東南亞道教聖地石洞峙 |

您可能感興趣

談經論道 以天下觀天下
談經論穴:天府
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六五)
學習佛法經論的五大竅訣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六七)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六七)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七五)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五六)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五六)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七七)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六六)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五五)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五八)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六九)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五九)
【吳寬之談經論命系列】五、前世今生「汪精衛」
經論如何講「內止觀」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四七)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四七)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四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