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Jawbone破產,下一個會是誰?

Jawbone破產,下一個會是誰?

前兩天看到Jawbone破產的新聞微微一驚,驚的不是當年的巨頭轟然倒下,而是感嘆怎麼殘喘到現在才破產?至此,當年靠智能穿戴賺的盆滿缽滿的幾大公司現在也就Fitbit還撐著。

在之前寫過的一些文章里我都或多或少的表達過我對當下智能穿戴市場的看法,比如我在去年寫的那篇《2016什麼智能手環值得買》中就談的比較多一些,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401583b0102whle.html

其實在智能手環這個概念被炒熱之前Nike在2012年初就推出過名為Fuelband的運動手環,放到現在看顏值還是很高。不過受限於兼容手機很少,而且沒有一個足夠吸引人的噱頭吸引消費者買單,僅憑品牌影響力還是不夠的。雖然在Fitbit和Jawbone異軍突起之後鉤子又推了第二代產品,但升級有限沒有跟上市場需求,於是Nike砍掉了整個智能硬體部門,專心做軟體去了。雖然可惜,但是鉤子在硬體上確實一直成長不起來,運動領域最重要的專業裝備之一的運動表還是找TomTom做的,可見高層並不是很重視這塊。其實當時如果推出一款和Fitbit Flex功能類似的產品並非難事,先撈一筆錢再死也值了,也許能提振整個硬體團隊也說不定。而現實則是Fitbit、Misfit這些初創公司開心的為Fuelband蓋上了棺材蓋。

如果你接觸過早期的智能手環的話會發現這其實就是個可以把數據傳到手機上的計步器。腰上掛個幾十塊錢的歐姆龍一樣用,而且數據更准屏幕更大。但當時的智能手環價格定到千元左右竟然還能賣瘋並不是人傻錢多速來,而是準確的切中了市場需求:

(1)健康:

消費能力最旺盛的中產階級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然後用掙到的大把鈔票再買保健品和健身卡,形成了用健康換錢再換健康的循環,他們對健康的嚮往甚至比對金錢的渴望更高,但是金錢唾手可得,而健康比較虛幻,所以低頭掙錢,抬頭期盼。

當看到各大媒體中出現了這個以健康為噱頭的產品之後,他們瘋狂了,和之前自己買健身卡一樣,不斷腦補手環提醒自己每天堅持走5000步的場景,1000塊買個健康,值了!

(2)時尚:

為什麼不買幾十塊的歐姆龍?必然是因為太丑,掛在腰上感覺瞬間成為復健中的老年人。你看當時Jawbone經典的回形針造型和Misfit蘋果味十足的金屬飛碟設計都十分吸睛,就連長得最丑的Fitbit也有很多種顏色可選。

在消費者眼裡其實更看中手環的裝飾性,不像手錶那麼正式,也更容易搭配,還有種變身科學小飛俠的感覺,「我有智能手環耶~」,同時這也成為了他們口中的談資。

(3)社交:

剛才說的時尚是智能手環在現實世界中為其擁有者帶來的滿足感,此時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已經將每個人緊緊聯繫在虛擬世界中,所以通過智能手環APP在社交網路中分享每天的運動情況則繼續為用戶在虛擬世界中帶來成就感。就連現在都有相當一部分人在PK微信運動榜或者堅持在朋友圈打卡。

憑藉著能為消費者同事帶來虛擬和現實世界的滿足感,智能手環成為了市場的寵兒,這與智能手機性能的飛速發展也有著很大相關性。

當看到國外智能穿戴初創公司的成功之後,無數國內公司也開始有樣學樣,其中山寨Fuelband、Fitbit Flex、Jawbone UP的產品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耳熟能詳的大品牌。不過很多都採用的是公模方案然後貼個牌來賣,就這種bug不斷的產品都可以賣到五六百。直到小米手環的出現直接將這些公司的美夢打破,還記得某個人氣還可以的國產廠商剛發布了新版手環,那邊小米79的手環就出來了,只好頂著一片罵聲把新產品價格一降再降,對於消費者來說當然願意看到小米這樣的攪局者出現,但是對於小公司來說沒有了暴利該如何生存就是個嚴重的問題了。所以在黎明前倒下的Nike不是偶然,初創公司們的黃昏也來的飛快。

很多人吐槽說智能手環就是個雞肋的東西,雖然有些偏激,但確實早期的智能手環只是通過加速度計進行不很準的計步以及很不準的睡眠監測,直到手機消息推送功能的出現才在實用性上有了比較大的提升,硬體方面的升級還是以堆砌感測器為主,光學心率、GPS、NFC的集成讓手環的功能更加強大,但堆砌硬體不是萬能的。Valencell的光學心率為什麼業界公認,Suunto的搜星定位能力為什麼那麼准,Garmin為什麼可以把高德地圖塞進了手錶里,Polar的團隊功能和數據分析為什麼受到運動教練的喜愛,這些都是數十年專業領域積累的結果。只跨進了低門檻的智能穿戴廠商想跟專業運動廠商叫板,除了價格之外並沒有其他優勢。比如Fitbit的Surge的口碑就不是很好;至於在發布會的時候敢和Garmin Fenix 3 HR做對比的華米也是貽笑大方,即便一時忽悠了幾個不懂行的,買了之後還是會被罵。

再看當年叱吒智能穿戴領域的幾大廠商現在的現狀:

(1)Misfit:

不得不承認頂著蘋果前CEO的光環做出來的Misfit Shine確實很驚艷,但是此後Misfit開始走上了換殼和賣演算法的騙錢之路,不要跟我說Ray換造型了,那個大鐵棍子不提也罷。本應該免費升級的軟體演算法被重新包裝成新產品來賣錢,這種缺乏創新的公司不掛天理難容。

最終Misfit在2015年底被Fossil以2.6億美元收購。

(2)Withings:

這個品牌的智能手環在國內知名度並不高,很多人還是從後來推出的高顏值Activite智能手錶知道它的,其實它很早就推出了內置光學心率的智能手環Pulse。Withings的產品線比較廣,他家的體脂儀、血壓計和體溫計都有很強的設計感,是很多國內廠商競相模仿的對象。它的重點更偏向於還沒有足夠成熟的智能家居方向。

2016年諾基亞花了1.9億美元收購了Withings。

(3)Jawbone:

Jawbone在產品外觀和APP的設計上都比當年的競品要好出一個檔次,也是最早推出智能教練功能的廠商,通過大數據分析運動和休息情況然後給出指導,比冷冰冰的數字展示更加有用。不過Jawbone從UP開始質量問題不斷,3個月必掛的魔咒揮之不去。其創新能力比Misfit強點有限,主要還是和Misfit一樣在時尚方面做文章。2015年推出UP4之後就再無新品,UP4雖然順應潮流的支持了移動支付,但是只支持美國運通卡令其局限性很大。此後公司發展方向逐漸轉向醫療,暫時沒有成果問世。

尋求Fitbit收購未果後,Jawbone在2017年申請破產。

(4)Pebble:

我很喜歡的一家智能手錶創業公司,創始人很有想法,電子墨水從黑白做到彩色,屏幕從方形做到圓形,時間線操作系統也很人性化。最值得稱讚的是Pebble的生態圈比較完善,軟體方面有應用市場,硬體方面有擴展智能配件,有很多軟硬體開發者圍繞在它周圍。

不過在Pebble Time系列發布之後就傳出了Pebble陷入資金困難的困境。當時西鐵城出價7億4000萬美元收購Pebble遭到拒絕,Pebble 2發布之前Intel出價7000萬美元收購Pebble也被拒絕,此時還有Pebble將裁員25%的傳言。2016年底Pebble終於被Fitbit收購,金額只有西鐵城的零頭——4000萬美元。

(5)Fitbit:

Fitbit的產品長得一直都稱不上好看,APP也比較樸素(說簡陋有些過分了),硬體配置倒是比前面幾家要勤快些,光學心率和GPS都已經內置在了手環里。也許正因為穩紮穩打,沒有出現過致命問題才活到現在(當年Force腕帶過敏事件也算解決了),甚至還用4000萬美元的白菜價收購了Pebble,不過Fitbit看中的只是Pebble的軟體團隊,硬體被無情砍掉。應該是力求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態系統,不過最近據傳Fitbit的應用商店和手錶新品都難產了。

對於智能穿戴創業公司來說想在專業性上有所建樹很難,其實走時尚那條路效果會更好,不過缺乏核心技術的話最好的歸宿還是被收購為好,你看Misfit、Withings、Pebble的產品一個比一個好,但是賣的一個比一個晚,收購金額也一個不如一個高。

反觀老牌大廠則是憑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瘋狂佔領市場,其中專業運動品牌Garmin發新品的速度令友商咋舌。Suunto雖然沒出手環,但是和Valencell強強聯手推出了專業和智能兼備的運動表。小米生態鏈的產品更加豐富,憑藉價格優勢和相對穩定的品控拿下了佔有率第一的稱號。至於微軟嘛,堆硬體沒問題,但是工業設計和用戶體驗差,加上自家手機不爭氣,導致第三代應該不會再有了。

最後你可能會問我是否還看好智能手環產品,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要認為手錶會取代手環,屏幕大是優點也是缺點,畢竟外觀無法做到隨心所欲的時尚。而且大多數人也並不需要手腕上的這個東西集成很多功能,續航時間長反而是個很大的優勢,這一點手環比手錶更容易實現。現階段智能穿戴的萎靡主要還是缺乏有想像力的應用場景,同質化嚴重使得用戶出現審美疲勞,後續發展的突破口應該會是軟體演算法的智能化吧,在這個部分比傳統大廠還是有優勢的,而且也更加實用和人性化。

至於下一個倒下的巨頭會是誰?既成事實出現之前我是不會亂說的,不過也許你想的和我想的一樣~

(本文同步發佈於我在什麼值得買的專欄「跑步裝備半月評第14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年聊裝備 的精彩文章:

TAG:光年聊裝備 |

您可能感興趣

GoPro/Jawbone的覆滅 智能手機雖未親自上陣卻難逃其咎